標籤:

人生充滿了意外,不要剝奪孩子的經歷

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意外總是在某個地方潛伏著等你。

假如真有一種一帆風順的人生,那麼,它其實是不值得經歷的。

這似乎很矛盾,但這正是生活的真相,也是生活的樂趣所在。生命正是在這樣的風浪中向前,增強自身的力量,領會生命的意義的。

意識到這一點,對父母來講十分重要。它可以延伸出幾條似乎十分普通又非常緊要的洞見:

1、孩子總會遭遇挫折。

2、挫折總是具有兩面性,傷害你,同時成就你。這取決於孩子對挫折的理解和反應。

3、父母介入的意義,是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理解和反應。錯誤的介入方式,將培養出軟弱或暴虐的孩子。

1

孩子遇到的挫折,可能來自許多方面:

需求未滿足

人際衝突或孤立

生活難題

學業挫折

競爭失敗

……

孩子對這些挫折的理解和反應,將會逐漸形成他的解釋風格和處事方式,並最終形成獨特的自我。

舉個例子,兩個孩子打架了,父母怎麼反應?

父母可以選擇袒護自己的孩子,對這件事本身進行選擇性解釋,並據此作出反應。

父母也可以選擇批評甚至責打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迴避對抗,以免惹麻煩。

父母還可以教唆自己的孩子,誰打你就打回去,要讓別人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

在這三種反應模型中,前兩種是最糟糕的,卻是最經常的,並且常常被經合起來使用。保護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袒護是一種不恰當的保護,在這個例子中,父母以某種方式剝奪了孩子的經歷。

那麼,在一場打架事件中,孩子可能會經歷什麼?

1、情緒反應:恐懼、委屈、憤怒、無助。

2、認知反應:責任在你、是我惹了他

3、行為反應:攻擊或反擊、躲避、承受、尋求幫助

沒有人喜歡打架,但如果衝突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那麼,它就有可能成為一種「學習資源」。父母的意義就在於,將已經發生的不好的事,轉變成「學習資源」或者說成長契機。

在這裡,最糟糕的,是總是替孩子出面去解決問題。這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經歷,並且在孩子的內心形成了一些潛意識的假定:父母會幫我解決問題的;都是對方的錯。這種假定,將可能出現兩種類型的孩子,一是軟弱的孩子,一旦父母不在身邊,就驚慌失措,缺乏主見,二是熊孩子,自我中心無法無天,反正有父母收拾攤子,自己不必負責任。

父母的角色是:指導而不替代

不要怕孩子經歷恐懼、委屈、憤怒、無助這些似乎很負面的情緒,這是理解生活及自我必經的一部分。父母要傳達的,是「我理解你」和「我在這裡」。「我理解你」是一種接納,即承認這些情緒的合理性;「我在這裡」是傳遞一種信息,你可以隨時從父母這裡獲得幫助。

成熟的人格,會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並能很好地駕馭和利用,把注意力引向評估雙方的思想和行為,從而選擇合宜的解釋和行動。但成長中的孩子不夠成熟,因此,需要父母提供支架,協助孩子將注意力轉向合理的評估中來。因此,在接納和保護(使孩子脫離危險情境)後,父母需要訓練孩子開始理解整個情境:

1、發生了什麼:從你的角度看,發生了什麼?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你認為對方會覺得發生了什麼?

2、怎麼理解這件事:你怎麼理解?誰的責任?如果是雙方的責任,那麼責任分別是什麼?你認為,對方會怎麼理解這場衝突?

3、怎麼解決這件事:這件事有幾種解決方案?你能夠評估一下每一種解決方案可能帶來的後果嗎?如何將短期後果與長期後果都納入評估?你覺得哪種解決方案是最合適的?

顯然,父母的這種訓練,遠遠強過上述第三種反應,即教唆孩子「打回去」。

在這種正確的介入中,孩子的經歷沒有被破壞或剝奪,但被深化了,這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深度學習」。

2

在獨生子女時代,不成熟的愛,已經讓許多孩子無法長大。

古往今來,那些傑出的人物,鮮有不經歷重大挫折的。多項研究表明,那些出色的領導者,基本上都是豐富的經歷(而非學歷)造就的。因為,經曆本身就是一種課程。

不要把學習窄化為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進而更窄化為「應試學習」。對一生更有用的學習,不是書本學習,而是真實情境中的學習。從本質上講,學習即經歷,學習即成長,而真實情境中的學習,往往是刻骨銘心的。一個男孩子,可能經歷一場打架後,會有一場飛躍式的成長。因為這可能是一場調動了他全部深度存在經驗的發展,一個成長中的關鍵時刻,甚至是決定性時刻。

我反對人為地製造所謂的挫折,例如「挫折教育」。因為在挫折教育中,挫折本身成了目的,這種挫折又經常被窄化為與身體相關聯的意志。因為挫折本身一旦成為專門訓練的對象,挫折就喪失了意義。而在生活場景中,挫折本身是一個完整的有意義的事件的一部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地習得了面對挫折的能力。

那麼,有沒有可能人為製造經歷呢?

當然可能,而且我認為是必要且必須的。

例如:

戶外

交給孩子必須獨立解決的任務

甚至「種植」之類,都是非常有效的訓練。所有這些經歷之所以成為課程,是因為經曆本身是完整的,包含了需要在協助下或獨立解決的「課題」,並且孩子會經歷相關的情緒,直至達成某種結果,而這種結果,又會反過來幫助孩子反思自己從情境到認知,再到行動策略的全過程。一個孩子獨自面對世界的能力,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父母之愛子女,當為之計深遠。」

可惜,太多長不大的父母,有多少人能意識到,實際上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課程,但是我們卻一再錯過。


推薦閱讀:

作為子女,爸媽有哪些行為,讓你覺得有這樣的爸媽真好!?
有哪些對孩子成長很重要的電影?(收集儲備中)
兩歲小孩只要不滿足他要求,或是大人做了他不讓的事,他就立刻馬上躺在地上哭鬧,這個現象正常嗎?怎麼辦?
兒子跟我借錢給他女朋友治病,我該怎樣拒絕他?
全職獵人里的奇犽,在如此「殘暴」的家庭教育下是為何最後還能做到為朋友犧牲?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