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作為父母,我們究竟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接受邀請,今天去一所三觀與我們極為接近的優質幼兒園給家長們講「幼小銜接」。

但是,作為一位從17歲就踏入教育行業,奮戰了25年以上的教育者,同時,作為一個剛考入大學的孩子的父親,我把這個問題換成:

12年後,當我們的孩子進入大學,

或16年後,當我們的孩子進入社會,

我們希望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為了幫助他成為這樣的人,

我們從今天開始,

要做哪些關鍵的事情?

1

我們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這個問題,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上回答。

例如:

你希望孩子將來——

是一個成功的人,

還是一個幸福的人?

有的家長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我當然希望我的孩子既是一個成功的人,又是一個幸福的人。一個孩子只有成功了,才會幸福,不成功的孩子,談什麼幸福?!

這種理解,實際上背後潛藏著一個公式:幸福=成功。也就是說,這類家長,他給出來的答案,實際上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因此,問題也可以被轉換為: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幸福的人,

那麼,我們理解的幸福是什麼呢?

我們發現,對幸福的理解,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成功主義」意義上的:

我希望孩子能夠——

戰勝別人,

儘可能多地獲得

財富、權力、榮譽、尊重,

成為同時代人中的佼佼者。

一類是「自我實現」意義上的:

我希望孩子能夠——

不斷地自我超越,

找到自己的熱愛,

找到生命的意義,

成為一個自我實現著的自由人。

在最深處,這兩者是不矛盾的。它們的區別,就在於誰是目的,誰是手段。對於那些自我實現者來說,成功往往是伴隨物,而且,他們更容易獲得成功。對於那些成功主義者來說,熱愛,或者找到意義感,也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獲得成功。

儘管如此,你是朝向成功主義,還是朝向自我實現?這兩者有著根本性的差異,簡直就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

2

舉個例子。

一個孩子學習一個概念,或者一門學科,他的目的,是出於對知識的興趣,還是考高分?我們都知道有興趣了會考得更好,但哪個才是最終的目的?

很遺憾的是,大多數的孩子和家長,對高分的興趣,遠遠大於對知識的熱愛。

這有問題嗎?

問題很大。

你想像一下,一個熱愛賽車的賽車手,他把每一場比賽,都看成是一個挑戰自我的機會。在比賽過程中,他當然會注意到別的車手的存在,但別的車手對他而言,只是參照系。他在乎的,是這一次他能夠跑多快?這會讓他十分享受這場比賽,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內在的潛能。在這個過程中,他會表現得更專註,整個生命會與賽車本身融入為一體。在這個過程中,賽車本身會成為他生命的一種表達,他也會因此獲得極大的幸福。

如果他輸了,會怎麼樣?

他不會嫉妒那些比他強的賽車手,甚至反而會感覺,能夠與他們比賽,是一種幸福,因為能夠從那些比自己更強的人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而失敗本身,也會成為他繼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對那些比他強的賽車手,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甚至崇敬。

他也會痛苦,這種痛苦甚至是經常的。然而這種痛苦,乃是一種生命的現實性與可能性之間的差距所導致的痛苦,它本身就是成長的養分,甚至本身就是幸福的組成部分。

我們再想像一下,一個熱愛退居第二位,以成功主義為導向的賽車手,會怎麼樣?

他在分配注意力時,會過多地分配注意力給他的對手,從而妨礙了他的專註。專註受到了影響,效率就會受到影響。而且,因為不能「忘我」,他自身與賽車之間是有隔膜的,無法達到人車一體,賽車不是他的表達,而只是他的工具。這樣,會嚴重地妨礙學習的深度。

以成功主義會導向的賽車手,很容易驕傲或嫉妒。因為他的自我認知,包括情緒,不是源自賽車本身,而是源自成敗得失。而成敗得失又處於變化之中,因為你可以控制自身的努力程度,但你無法決定別人,你無法僅靠自己就能夠確保成功。在這樣的情況下,幸福是不穩定的。

更重要的是,一旦喪失了對手,動力就喪失了。許多人一考上大學,從此再也不學習了,就是這個原因。而一個熱愛知識的人,上了大學,才是學習的新的開端。

你說,這兩者區別有多大?

實際上,賽車的例子並不妥當,因為賽車是一個高競爭的領域,而在學習領域,往往並不存在一個從第一名到最後一名的排序,而更多的是「我們不一樣」。將豐富多彩的學習異化為比賽,本身就是病態教育的特徵。

3

一個以成功主義為導向的父母,和一個以自我實現為導向的父母,會有怎樣的差異?

成功主義導向的父母更關注結果

自我實現導向的父母更關注過程

舉個例子,孩子上一年級了,數學考試拿了一個滿分,家長高興不高興?當然高興。

然而——

同樣拿滿分的兩個孩子,數學素養可能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你相信嗎?許多時候,甚至分數低一點的孩子,數學素養更高。從一定概率上講,那些學習並不認真,但成績處於中上游水平的孩子,比認真刻苦,成績優異的孩子,將會發展得更好,你相信嗎?

分數達到一定的線,決定高下的,將不再是智力,而是細緻程度。說白了,就是在同一個梯度內,誰少犯低級錯誤,誰的分數將更高。在這個區間,富有創造性的孩子,將輸給踏實認真的孩子。

關注過程,就是關注孩子真正的學習水平。在這裡,成績只是參照,重要的是孩子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成績再高,有些核心知識,孩子也可能理解不到位。成績不好,關鍵也是找出哪些出漏洞了,有什麼辦法可以彌補。這樣,孩子感覺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支持,也更願意不斷地提升自己。

關注結果,則可能掩蓋真正的問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小學的成績相當虛假。這種虛假,並不是學校有意作假,而是整個小學教育在考試方面降低難度所致(我是贊成這個方向的,雖然我希望自己的學校能夠逐年提升難度,但這不應該成為一種對小學教育的普遍要求)。為什麼要降低難度?因為小學主要是水平測試,不是選拔測試。降低難度的結果,是降低了區分度,抹平了孩子之間真正的差別。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你關注什麼,將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什麼。你在通過你的關注無形中塑造孩子。一旦孩子關注的焦點在成績,那麼,他就會像那個成功主義導向的賽車手一樣開始患得患失。

這會導致哪些可能的後果呢?

為成績而學習,手段成了目的;

專註度被削弱,容易突擊式學習;

患得患失,

更容易採取作弊等不正當競爭;

很難與他人分享或合作;

更容易嫉妒或驕傲;

生命缺乏意義感以及穩定的幸福。

孩子會幸福嗎?

「知乎」上有一句話:

一輩子都要和別人去比較,

是人生悲劇的源頭。

4

道理很容易講清楚,但不容易做到。

因為大多數父母,對「自我實現導向」的生活缺乏體驗。凡是缺乏體驗的東西,哪怕理智上你能夠接受,你的身體也會背叛你。

這幾乎是一種宿命,因此,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十分認同:

他們用心良苦地

想幫著子女往上爬,

但是他們的見識

形成了子女頭頂的又一層天花板。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覺得學校教育是靠不住的。

但同時,我又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覺得,無論我們今天站在怎樣的起點,我們永遠都有改變的可能。而我們從觀念到行為的改變,將深刻地影響自己的孩子。

並且,我希望改變孩子不是目的,改變我們自身,使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人,才是目的。

(全文完)


推薦閱讀:

彭華勇:如何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
全職獵人里的奇犽,在如此「殘暴」的家庭教育下是為何最後還能做到為朋友犧牲?
改寫「射鵰」:如果郭靖這輩子都生活在牛家村
我十分不喜歡讀醫學,但是父母一定要讓我報考醫學,怎麼辦?
三流的父母想擁有一流的孩子,這是病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