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誰的主角
在活著的某個場景中,一個人總是能輕易的分辨出誰是主角、哪些人是配角。在什麼樣的場景中,你希望自己是主角呢?
有的人自帶光芒,如吸鐵石一般把周圍的人吸引過來,但他本人是很低調的那種,不刻意、不爭奪,但人們就是會自發的追隨。
有的人自帶兵器,如黑洞一般把周圍的光都吸引過來,唯有高調才能緩解TA的焦慮,不掩藏、不謙讓,也有一大批人追隨TA,只是追隨的人活得不輕鬆。
有的人自帶板凳,如鏡子一般把周圍的景都照射進來,外面發生了什麼TA照單全收,不表態、不極端,如果順路就跟你搭乘一段,TA也可能隨時下車。
有的人自帶蒲團,如鐵牆一般把周圍的人擋在風沙之外,不算計、不諂媚,踏實的像一尊佛,是個永遠可以支持你的朋友。
哪一種會成為你場景里的主角?
大場景里的小角色
也許你的第一印象與我一樣,認為第二種人通常是主角,應該說這種人確實相對容易成為主角,由於處處主動,步步先發,所以總是會先被人們注意到,他們貌似總能搶到「先機」。
然而這個錯覺欺騙了包括當事人在內的很多人,我們暫時把這類人群稱為黑洞人群,黑洞人群本質上並沒有創造什麼光芒(價值),他們只是搶走了光芒(價值),也就是說,他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從來不是雙贏,而是一場場的零和博弈。
也許他們每個瞬間都很耀眼,但隨著人生畫卷逐漸展開,黑洞人群被移出了歷史視線,他們只是大場景下的小角色。
合成謬誤是黑洞人群的詛咒?
我們曾在以往的文章談到過,每一步都算對的人,往往走到結局卻錯了。或者說,聰明的個體對私人福利的追求反而會導致公共福利的下降,每一個局部的正確組合在一起會形成整體的謬誤。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我們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看的那種露天電影,大家是可以坐在地上看的,墊張報紙,但是呢總有人呢,坐在後面的人,他覺得看得不夠清楚,他要比別人看得更清楚一些,他就會站起來。他一站起來,他後面的人也會站起來,結果大家就一起就站起來了。這樣站起來以後,還是看不清楚,這就是說個體的成本增加了。過去是坐著的,現在是站著了,你的成本增加了,但你的福利沒有增加,看電影本來是個輕鬆的事,你變得很累了。還有更聰明的黑洞人會搬來高凳子,他坐在上頭看。其他人也會擺個高凳子來,最後大家會站在高凳子上,站在高凳子上還不行,就踮著腳站在這個高凳子上,如此循環往複……
每一次獲得主角光環的人都會得到當下的獎勵,但懲罰是滯後性的。就像上面的例子中,他每一次升高以後馬上就能看清楚電影了,雖然其他人也會把高度追上來,但那是以後的事,而且即使後面人把高度追上來了,他們也得不到什麼懲罰,大不了回到從前一樣的水平,所以黑洞人群才總是那麼不安分。
而事實上黑洞人群並不是沒有受到懲罰,首先他們折騰來折騰去並沒有看好那場電影,他們只是在「不斷的帶頭做些什麼」的體驗里嘗到了主角的滋味,他們搶走了主角的光環,卻把電影變得糟糕透頂;其實他們在一次次的「變通」中損失了自我的「貞」,變成一次次的爭強好勝,而忘記當初為什麼來到這裡,當然,如果贏不了對手或者主角光環被別人搶走,他們會陷入無限的爭奪,最終他們將陷在「輸贏」的泥淖里不能自拔。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思自省。
從黑洞人群我們能學到些什麼呢?
爭奪機會VS共建機會
「嗜欲深者天機淺」這句話指明了了黑洞人群的名門,在機會稀缺的情況下先發制人當然對自己最有利,可是這違反了一個事實,機會並不守恆。與其事事與人爭,爭到手讓隊友無路可走,不如與隊友一起共建機會。
到底誰才是主角?問問許三多和成才,還有郭靖和楊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