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通過佛經學冥想(2)

Dvedhavitakka Sutta: Two Sorts of Thinking

The City

昨晚上了第二節課。老師繼續了上周的講解,並且進行了延伸,後來又講了the city經文。

重點首先還是在於兩種想法,充滿慾望的不善的想法導致更多的suffering,善的想法可以引向脫離,走向自由。

然後就講到了reincarnatation(和rebirth是不同的)同時也探討了karma的延續傳承。(這一部分由於我並沒有親自可以證明,所以持開放態度,確信也不否定。相信的朋友可以理解為業力是不斷傳承的,即便下一世成為完全不同的人,業力也還在)

再下來的講解是關於四種jhana(禪定)。止和觀的結合使得mind可以stablize,從而達到覺醒。之前聽到一個韓國比丘尼講的很分明,她說她的老師教她們,止是讓mind有深度,深度進入定的狀態,觀是廣度,可以明晰aware到周圍的環境。深深的compassion的不斷發展可以不斷進步。同時老師講到,以前時代的人們,佛陀時候的,唐代大師輩出的年代,覺醒的人很多,可能是因為步調緩慢的緣故,跋山涉水的找到師傅,可以安心安定的進行禪修。現代呢,網站上可以找到各種文字各種版本的佛經,講解,分析,但反而沒有安定的心去禪修。

接下來是課程的重點,即dependent origination。意思差不多是這個的升起是因為那個,那個的升起是因為這個。事物是相互聯繫的。痛苦的根源在於ignorance。然後重點講解了意識consciousness和name and form的關係。這是相當於三角架。大家感知到意識清醒是因為有看到事物,同時大家看到事物也是因為有意識存在。意識無法單獨升起,必須要有conscious of xxx。形和名的存在和意識的存在相互依存。但是這並不是要大家放棄意識,自戕自殘去除意識,而是letting go of the attachment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a self。意識到意識的不永遠和不斷變化,不過分抓取自我的意識,不被意識的黏連所左右。這樣才能有一個自由度。

這樣的方法和認識可以幫助大家一步一步走近無我。


推薦閱讀:

盤點現存的漢文大藏經
念誦佛經真的可以治療癌症么?
為什麼我會特別喜歡聽佛經?
《陰律無情》是一本偽善書嗎?該如何看待?

TAG:冥想 | 佛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