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賦與缺陷
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人們都認為神童遭到了超自然存在的附體。亞里斯多德相信瘋狂是天才的前提。帕格尼尼曾被人指控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義大利犯罪學家切薩雷.龍勃羅梭在1981年寫道,「天才是一種退行性的精神錯亂,屬於道德癲狂的範疇。」近來的神經科學表明,創造性活動與精神錯亂在大腦當中的對應位置很相似,兩者都與丘腦當中多巴胺D2受體數量的降低有著密切聯繫。天才與瘋狂是同一個連續體的兩種不同狀態,兩者之間並沒有一刀切的分界線。
行為神經學之父諾曼.格什溫發現,神童往往不僅具有非凡的能力,還會背負各種缺陷,例如讀寫障礙,語言獲得延遲以及哮喘——他稱之為「超凡病理學」。這些問題可能會非常嚴重。有一戶家庭告訴我,他們的兒子兩歲那年就能區分超過五十首樂曲。他經常會突然喊道:「馬勒第五!」或者「勃拉姆斯四重奏!」可是到了五歲那年,他被確診成為了臨界自閉症患者。兒科醫生建議將孩子與音樂徹底隔離開來,從而將自閉症癥狀扼殺在萌芽狀態。孩子的父母聽從了醫囑。自閉症癥狀隨之減退,但是孩子也喪失了對於音樂的天然親近。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天生的樂感其實就是對於聲音的高度敏感,而這一點又是自閉症的表現。根據以色列兒科醫生平恰斯.諾伊的說法,音樂就是這些孩子們抵禦喧囂侵擾的防線。本章描述的很多音樂家都很可能符合自閉症譜系的臨床標準。
天才與瘋狂之間的聯繫使得很多父母都對早慧的子女感到擔心。澳大利亞的神童專家米那卡.格羅斯卻認為神童與一般兒童相比更加堅韌,除非是天賦極為超凡的孩子才會比兒童更脆弱。紐約愛樂樂團團長扎林.梅塔聲稱他與他的妻子總是這樣告訴彼此,「感謝上帝我們的孩子不是神童!」神童鋼琴家伊萊沙.阿巴斯在十四歲那年耗盡了對於音樂的熱情,直到三十來歲的時候才緩過勁來並且重返樂壇。他認為,「有時候一個孩子的肩膀扛不起他的天才。」
任何一位曾經與神童共事的人都見過身心非同步——也就是智識年齡、情感年齡以及心理年齡的錯位——可能造成怎樣的破壞。兒童的身體里裝著成人的心智並不比成人的身體里裝著兒童的心智更容易應付。朱利亞德學院院長約瑟夫.波里希說過,「一個看上去很正常的孩子一旦拿起小提琴或者坐到鋼琴旁邊之後就在你的眼前變成了另一個人,這種經歷太嚇人了。」 他的同事維達.卡普林斯基補充道:「天才是畸變的一種,而畸變從來不會單獨發生。許多天賦非凡的孩子都有多動症、強迫症乃至於阿茲伯格綜合症。當父母們遭遇孩子的兩面性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就會承認積極的那一面,有才華的那一面,非同尋常的那一面,並且徹底否認剩下的一切。」許多非常態子女的父母都必須學會在世人公認的疾病當中看到子女的身份,而神童的父母則必須學會在世人公認的身份當中看到子女的疾病。就算那些沒有得到近似自閉症診斷結果的神童們依然需要緩解自身的孤獨處境,因為他們的首要情感關係對象是一件沒有生命的器物。精神病學家卡倫.門羅解釋道:「如果你每天花五小時練習樂器,其他孩子都在外面打棒球,那麼你們正在所的事情肯定完全不一樣。就算你熱愛演奏樂器,無法想像自己去做任何其他事情,你依然會感到孤獨。」萊昂.伯特斯坦說得更直接:「孤獨是創造力的關鍵。」
自殺是神童往往要面對的風險。布蘭登.布萊莫是個音樂神童,十歲高中畢業。他曾經直白地告訴記者,「美國社會處處要求完美。」十四歲那年,他的父母有一天出門買菜,回家之後發現他開槍打穿了自己的頭部。他沒有留下遺書。「他一生下來就是成年人,」他的母親說道。「這麼多年來我們只是眼看著他的身體越長越大而已。」特倫斯.賈德在十二歲那年就與倫敦愛樂樂團一起演出,十八歲那年拿下了李斯特鋼琴獎,二十二歲那年跳崖自殺。小提琴家邁克爾.拉賓也遭受過崩潰與「康復」,可是他在三十五歲那年還是失足摔死了。他的血液里充滿了巴比妥鹽。克里斯蒂安.科林斯是荷蘭的音樂神童,不僅會演奏鋼琴與小提琴,還會指揮與作曲。成年之後他開槍自盡,在遺書中表示自己受不了一輩子從事音樂。
朱利安.溫布拉曾經寫到過天才兒童的情感需求。他描述了「高智商兒童群體當中日益嚴重的自殺問題」。但是也有人聲稱並沒有研究顯示神童的堅強程度比一般孩子更差。當然這並不是說才華與自殺沒有關係。有些人或許會因為自身能力的刺激而自殺,也有些人或許會依靠這些能力來抵制自殺的衝動。先天的才能既是盔甲又是軟肋,天才自殺的案例不僅比一般人更多,而且也更少。只看平均數的話,天才的自殺率與一般人是一樣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天才與一般人的自殺率具有完全相同的存在方式。這套辯證法的細微之處——致使有些人自殺的因素也會阻礙另一些人的自殺——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自殺事件發生之後,父母往往難辭其咎——有些父母也確實逼著自己的子女越過了崩潰的底線。專業音樂文獻當中,一手包辦的母親與永遠不滿意的高壓父親可謂比比皆是。有些父母一心只想幫助自己的子女,也有些父母一心只想通過子女為自己牟利,還有很多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兩者之間的鴻溝。有些父母的眼裡只有夢想,卻看不到自己的子女。曼哈頓音樂學院校長羅伯特.瑟洛塔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母親為了讓孩子從事音樂生涯不惜將他們閹割。今天的父母對於子女的心理殘害同樣野蠻。」 非凡的才華與精神健康,獨立思想以及智識能力並沒有什麼關係,不過後面三者卻為前者提供了尤其重要的緩衝。失敗的神童終生都要背負毒害無窮的回憶,永遠忘不了自己曾經擁有多麼燦爛的未來。關於神童的敘事要麼指向凱旋,要麼指向悲劇,而絕大多數神童必須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一個滿意的位置。小提琴家亞莎.海菲茲曾經將早慧稱作「一種總體而言非常致命的疾病」,而他本人則是「有倖存活下來的少數人之一」。
父母利用天才子女的最粗陋也是最直白的方式就是賺錢。在《覺醒》(The Awakening)一書當中,伊薩克.巴別爾描述了二戰前夕俄國的神童亞文化。神童為家人提供了擺脫貧困的可能途徑。「當一個男孩長到四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會將這個幼小孱弱的生靈領到扎戈斯基先生面前。扎戈斯基開設了一家量產神童的工廠,工廠的主管是一幫扎著蕾絲領子,蹬著黑漆皮鞋的猶太侏儒。」 神童鋼琴師露絲.史蘭倩絲卡在《遭到禁止的童年》(Forbidden Childhood)一書當中描述了自己當年遭受過的毆打:「每次我一犯錯,他就會俯身過來,一言不發且慢條斯理地抽我耳光。」她在1931年舉辦了首演,當時她只有四歲。評論界一片轟動。她還記得拉赫瑪尼諾夫對她說,「再有一年時間您就會變得無與倫比,再有兩年時間你就會變得難以置信。來塊餅乾怎麼樣?」有一天她無意中聽到她的父親說:「我教露絲彈奏貝多芬,因為貝多芬有錢賺。」這句話害得她陷入了崩潰,並且放棄了鋼琴演奏。「當時我十六歲,看上去像是十二歲,心裡的感覺卻像是五十歲。」她的父親將她趕出了家門,罵道:「你這個小婊子!離了我你連兩個音符都彈不出來!」
匈牙利音樂家歐文.尼萊吉哈奇在童年時期接受過心理學家的詳細研究,這位心理學家詳細記錄了他的童年生活的細節。歐文的父母從沒有鼓勵他學習自己穿衣打扮或者用刀叉切割食物。他平時的飯食比其他家庭成員吃的都好。他沒有上學。他的父母將他的天賦當成了為自己謀取私利的手段,經常應邀將他帶到歐洲各個皇室家族面前展覽。後來歐文回憶道:「我就像一塊敲門磚。等到我五歲的時候,我意識到我的世界裡全是陌生人。」歐文的父親與歐文的贊助人搞出了好幾場婚外情,歐文的母親則將他掙來的錢全都揮霍了。
歐文十二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則將他最大的樂趣變成了難以忍受的苦役。「我母親恨我,」歐文說。他也恨他的母親,甚至曾經不惜稱讚希特勒,因為他母親死於納粹的迫害。就像許多早年才能得到過分讚揚的人們一樣,他也淪為了一名遍體鱗傷的自戀者,既傲慢自大又嚴重缺乏安全感。「不管遇到什麼障礙,我都會立刻放棄,」他說。他結婚十次,離婚九次,還曾經一度流落街頭。儘管他得享高壽,但是成年之後的表演次數並不多,觀眾反響也褒貶不一。無論他的演奏是為了取悅母親還是為了與母親做對,母親的離去都使得他喪失了真誠表達的動機。
推薦閱讀:
※如果讓你成為天才,你會做哪些事?
※為什麼跨學科的全才人物越來越少?
※缺乏天賦有些事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實現是真的嗎?
※柳智宇為什麼申請了MIT又拒絕了Offer呢?
TAG: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