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能投顧,終究是大玩家的遊戲

公眾號:新金融琅琊榜(id:finrank)

本文系投稿,作者Nicolas,不代表新金融琅琊榜觀點。

自2015年以來,Fintech這個概念在中國金融界漸熱。智能投顧(Robot-advisor)作為其中的重要概念,逐步在中國金融創新市場嶄露頭角,一些國外成型的公司例如:Vanguard、Betterment開始被業內密切關注、研究。

2015年至今,智能投顧在中國落地生根,從初創型公司、各業態的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公司紛紛開始了各自的實踐之路。

在智能投顧的底層資產選擇上,各家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指數基金為主的公募基金、海外ETF、高頻薦股等。

選手陸續抵達戰場

2015年,理財魔方、藍海智投是最早一批切入這個領域的公司。前者的底層資產以公募基金為主,後者則選擇了海外ETF。

隨後,2016年外匯管制收緊,資金出海被嚴格控制。想必藍海智投在市場拓展上十分吃力,據客服反饋,需要有海外銀行卡才能合理出海,使用它們的服務。

前陣子看新聞,藍海智投在籌備ICO項目。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文,定性ICO非法,要求各平台立即停止業務,這下尷尬了……

因為政策原因,同樣處於尷尬境遇的公司還有彌財、投米RA。前者的業務已經基本停滯,後者增加了人民幣版本的智能投顧,底層資產以公募基金為主。

另一個玩家是2016年PINTEC璇璣推出的智能投顧產品「璇璣智投」,但其業務重點不太一樣,瞄準的是機構客戶,通過幫助持牌金融機構開發智能投顧產品,曲線拓展市場。

去年12月,招商銀行推出自主研發的智能投顧產品—摩羯智投,引發市場轟動。銀行零售老大哥的出手,被認為是智能投顧真正得到了主流機構和市場認可,所有金融機構蠢蠢欲動。

傳統金融機構有豐富的存量客戶、資金和技術支持等優勢,切入智能投顧領域有著巨大的優勢。越觀察這個市場,我也越來越認為,這是大玩家的戰場。

摩羯智投發布半年後,目前在管資產超過50億,是行業最大的玩家。

同樣的規律也發生在國外,Betterment、wealthfront在智能投顧領域深耕實踐5年以上。但,這兩家公司的在管資產加在一起也沒有嘉信理財小試牛刀一年做出來的成績大。

時間來到2017年,上半年最大的亮點在於,傳統金融機構開始紛紛入場。

在銀行領域,繼摩羯智投之後,興業銀行的智能投顧上線。據悉,交通銀行、華瑞銀行正在準備推出智能投顧服務。此外,哈爾濱銀行選擇與璇璣合作開發智能投顧產品。

在券商領域,廣發證券的貝塔牛、長江證券的阿凡達狗都是先行者。平安證券、東吳證券等也都相繼上線了以量化選股為主的智能投顧產品。

此外,民生證券和璇璣合作,推出了底層以公募基金為主的智投產品AI投。

同樣選擇與璇璣合作開發智投產品的還有安邦金融,名字叫做「安邦璇璣」,可以劃入保險領域。

公募基金業開始關注智能投顧。天弘基金,南方基金、廣發基金、匯添富基金等大型公募機構均有布局。華夏基金與微軟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發力智能投顧。

上市公司金融界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投顧產品,底層同樣以公募基金為主。老牌金融軟體和網路服務供應商的恒生電子也有切入。

大玩家的天下

可以說,進入中國市場兩年以後,幾乎所有金融業態都有嘗試,整個市場巨頭環伺。

同時,智能投顧市場正處於初期階段,高技術壁壘,高牌照門檻,用戶教育成本高企,利潤空間十分有限。筆者的觀點是,這個市場總就是大玩家的市場,並不適合小玩家參與。

事實也是如此,一些小玩家正在逐漸撤離。說實話,藍海智投轉型ICO讓人哭笑不得,彌財等似乎在逐步淡出。

用四個字來形容接下來的路——任重道遠。接下來,我們來說說,這個市場還有哪些現實的問題。筆者也將重點論述,為何這個市場只容得下大玩家生存。

1、最大的風險,還是政策和牌照問題。

目前智能投顧行業還沒有專門的牌照下方。但,產品底層選擇了什麼資產,就要有相應的牌照。公募基金要有公募基金銷售牌照、高頻薦股要有券商相關的業務資質。

去年證監會表態:「未經證監會註冊,擅自從事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的,證監會將依法對相關機構和人員進行處罰。一旦發現互聯網平台未經註冊、以智能投顧等名義擅自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活動的,將依法予以查處。」

2017年金融監管之下,這種風險已經充分暴露—有些智能投顧平台已被直接點名。

2、打開市場仍然靠等,盈利更是遙遙無期

摩羯智投用了大半年時間將AUM提到50億左右。某從業者表示:「招行也才做到50億,估計市場佔比能在70%以上,這個行業真是太新太小了。」

市場接受程度同樣尷尬,大部分投資者只追求收益,從不看風險。這種情況,在從業者中也不在少數。

舉兩個活生生的例子:有投資人說,費勁投了一年,結果收益還沒P2P高。其次,很多投資人都不理解FOF與智能投顧區別,認為兩者並沒什麼差異。當然,連FOF也不懂的投資者也不在少數。

這都說明,行業太新,接受程度太低,用戶教育成本太高。先行者的結局很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

在美國,智能投顧除了追求大類資產收益,穩健增值以外,更能解決養老金無法提現,稅務優化等剛需。在中國,悲觀點兒說,大部分目標投資者除了收益,不看別的。

更尷尬的是,這個業務的財務模型十分不好看。因為上述原因,存量用戶十分有限,新客的獲客成本又高得嚇人,而基金的利潤卻以千分之幾計算。

一位從業者透露:「一萬元的在管資金,方一年的利潤也就50元。而一個客戶的獲客成本卻高達千元。現在基金行業仍處在申購費價格戰之中,不打一折,用戶就覺得你是在耍流氓。」

這是我說,為何這個市場只容得下大玩家生存的第二個原因。筆者不看好目前還在粗暴投放盲目獲客的智能投顧公司。

同時謹慎看好走B端路線的服務商,因為持牌金融機構沒有任何合規風險,同時手握大量存量客戶,成本更低。

3、千人千面和交易的技術實現都很粗糙

回答前面的問題,智能投顧與FOF的區別在於,前者千人千面,會根據每個客戶的風險偏好單獨調倉。

要實現這個效果,投資決策必須是演算法,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人腦。如果是人腦決策的話,就是偽智能投顧,倒成真FOF了。

此外,智能投顧的另一個大忌就是交易實現問題。根源在於,公募基金的申購贖回費,對收益產生的磨損不可忽視。

也就是說每一次調倉都有金錢成本,涉及QDII基金的調倉,一贖一買,可能十幾個工作日就過去了。因此,還有時間成本。這些都會對最終受益造成磨損。

對公司來說,頻繁調倉可以成為其炫技的資本,但對客戶的收益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兒。

服務型公司還有機會

以上,是筆者觀察、參與智能投顧在中國實踐兩年的一些思考。

非常個人化地給出一些自己的觀點:

其一,目前行業還是太新,整體規模不大,客戶接受程度一般。大部分投資人只認收益不看風險。對於所有選手來說,任重道遠。

其二,無論是從資金門檻、技術門檻、道德風險、盈利能力哪個維度看,我都十分不看好小玩家的發展。這個市場終究是大玩家的戰場。

其三,同時謹慎看好走B端路線的供應商。

傳統金融機構的改變還在緩慢推進中,今年能明顯看到,越來越多的主流金融機構像「混改」一樣和互聯網公司合作。

目前,四大行已經被瓜分完畢—京東和工行合作,百度牽手農行,阿里拿下建行、中國銀行則選擇了騰訊。

但,仍有大量中小型金融機構、沒有內設金融部門的互聯網公司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在個人看來,像PINTEC這類服務型公司還是有發展空間的,它們的定位是幫上述機構和公司進行金融賦能,輸出端到端的系列服務。

最近和PINTEC創始人兼CEO魏偉聊,他告訴我,他們可以和金融機構做很多事情:「打個比方,如果銀行要上線一個微粒貸,我們可以做;銀行要上線一個京東白條,我們可以做;銀行要上線一個餘額寶,我們可以做;銀行要上線一個天天基金,我們可以做;銀行要上線一個Betterment,我們還是可以做。」

希望明年能看到新的變化。期待與各位討論。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yeXJxOGw3RVNBTTNyUnFSOTMtS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分眾傳媒戰略入股,數禾科技為白領提供智能投融資一站式服務
從大數據視角看智能投顧
又一銀行加入智能投顧大戰—摩羯智投
證券投資及財富管理市場創新趨勢(2017年2季度)

TAG:智能投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