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生活 - 第十一品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記得十幾年前有一次逛書店的時候看到一個海報,正面用英文寫著「Give a man a fish; you have fed him for to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have fed him for a lifetime」也就是中文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時看了非常震撼,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說法。也和我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謀而合,從小就覺得應該要學習本事,將東西弄明白才是於以後的日子有用。學習也是要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如果小朋友只知道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會變成兩個蘋果但是換了是香蕉或者雞蛋他就不會算的話,這就麻煩了。
我們常常覺得做善事幫助別人非常好,也是為自己種福田。當然這是不錯的。可是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挑一些簡單的捷徑來布施。比如說我們看到有人在路邊寫了一些字,希望有好心人給他一點錢吃飯什麼的,我們可能就布施一點金錢,可是這只是解決了對方的一頓飯(如果這人乞討是假的話,也可能令到對方的貪念得以滿足),但是對於真正導致貧困的原因並沒有達到解決。久而久之可能還變成一種依賴。
《法華經》裡面說到「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這個原因。為什麼呢?我們布施財物,能夠解決他人溫飽一陣子。比如說海嘯災區得到很多布施用來賑災救濟,解決了醫療需要,也解決了糧食問題。但是災區需要重建,人們需要有工作,需要能夠得到自力更生的機會。慈濟就在斯里蘭卡災區成立了慈濟村,搭建了一個能夠讓災區居民有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系統。這個系統就是「法」,雖然是世間法,但是也能夠令災民重新過回穩定正常的生活。於佛法供養眾生其實來的更殊勝,世間法解決世間事,佛法的不共法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
在第十一品中佛陀問須菩提長老如果用恆河沙數的恆河,而這些恆河的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份量多不多?長老答道「甚多」,因為「多」是量數。其實用了這麼多財物來布施還是有相,也有量上的限制。但是如果有人受持《金剛經》中四句偈或者為人解說,福德就更加大。因為「受」就是接受認同不作異想一心奉信,「持」就是依教奉行,按照佛陀所教行事,如果還為他人解說,這就福德更大於前面以七寶布施者。因為自己受持已經是免作惡業不住於相而行六度,正是菩薩行處。如果我們能通過解說令更多人能受益,這就真的福德更大,因為「法」者無形無相遍虛空。他人得聞此經或其中要義,如能聞而受持,這就能令更多人得益。這正是「授人以漁」。
在工作上很多人都非常傑出,也於自己的工作範疇裡面很有心得。但是往往不肯教人,只是在需要時於事上點撥一二。其實這樣只是在「授人以魚」,當時夠吃夠用,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如果要工作有效率,就必須「授人以漁」了,因為學習者一旦弄懂了,以後就不用再來煩師傅老師了。
阿彌陀佛!
2007年8月22日 於上海
推薦閱讀:
※「漫畫」東華禪——放下就是解脫
※禪凈密都念佛,怎麼念佛是凈土法門的念佛?
※請教梵音版的古法《大悲咒》讀音?
※如何進入初禪?
※看到了一篇關於無常的文章,題目還說正因為無常我們才有希望,但是還是有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