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之王下半場:押注金融科技+消費金融
在金融科技和消費金融的戰場上,持牌金融機構和新興金融科技公司各展所長,有競爭有合作,跨界融合愈演愈烈。
來源:新金融琅琊榜(id:finrank)
「零售之王」的轉型思路越來越明晰。
繼招商銀行2017年中報明確提出「金融科技銀行」這一新定位之後,在8月31日舉行的銀監會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招行副行長劉建軍詳解了下一步轉型方向:金融科技+消費金融。
金融科技與消費金融,正是目前新金融領域最熱門的關鍵詞。在眾多新興公司崛起之後,持牌金融機構正在醒來。
零售之王進入下半場
「招商銀行的戰略轉型已經進入下半場,在下半場,我們把招商銀行定位為一家金融科技銀行,金融科技將成為下半場轉型的核動力。」劉建軍說,消費金融是招商銀行戰略業務重點,我們在考慮「二次轉型」和「一體兩翼」定位時即提出要重點發展消費金融,並把它上升至戰略制高點。
在此前的2016年年報中,招行行長田惠宇就曾表示,「金融科技將會重新定義商業銀行的經營之道。我們必須舉全行『洪荒之力』,推進以『網路化、數據化、智能化』為目標的金融科技戰略。」
這一次,招行將消費金融列在了與金融科技並駕齊驅的位置。
為什麼是消費金融?在這場主題為「招行做大做強消費金融駛向藍海」的發布會上,劉建軍解釋稱,首先,消費金融兼具輕資本和高回報的特點,這與招行輕型銀行戰略高度契合;其次,相比傳統公司信貸,消費信貸的機會大、風險低,能更好平衡銀行業規模與效益。
與其他銀行相比,招行零售業務的傳統優勢,是該行將消費金融做大做強的底氣。根據半年報數據,招行零售客戶數逼近1億,AUM(管理客戶總資產)逼近6萬億,零售客戶存款餘額接近1.3萬億,均位居股份制銀行第一。
從2015年起,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熱點就逐漸轉向消費金融,去年下半年以來現金貸更是異軍突起。同時,消費金融與金融科技的聯繫日益緊密,乃至變得形影不離。
目前,幾乎所有的消費金融業務都在走向線上,並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批量化、自動化放貸,以極少的人力支撐龐大的業務量,典型案例是微眾銀行推出的微粒貸和螞蟻金服推出的借唄,以及飛貸金融科技推出的飛貸等。
招行不甘示弱。劉建軍舉例稱,閃電貸就是一款基於金融科技技術、依託移動平台、聚焦線上消費貸款的產品。「未來,招行還會大力發展FinTech技術,通過FinTech驅動輕型平台不斷升級,更好地承載消費金融業務。」
為什麼是招行?
在銀行業轉型升級這條路上,為什麼招行最引人矚目,而不是四大行或者其他中小銀行?
一方面,四大行屬於金融央企,受體制約束所影響,對它們來說,穩定是第一位的,試錯空間要小很多,加上內部等級相對嚴格,不利於創新氛圍的形成。事實上,我國絕大部分銀行都是國企,地方銀行更是如此,所以四大行所面臨的體制束縛,是普遍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的金融市場整體是欠發達的,這表現在持牌機構的業務主要放在大企業尤其是國企,以及少部分優質的城市人群上面,因此零售業務上普遍偏弱。招行基本屬於異類,很早就將零售業務作為核心能力在打造,方有今日的競爭優勢。
「大銀行政治先行,內部推動知易行難。至於絕大部分小銀行,再不改變,恐怕剩下的就是垃圾時間。」一位國有金融機構人士如是說。
對銀行而言,不容忽視的是,轉型本身就面臨一定的風險。
在飛貸金融科技首席技術官陳定瑋看來,銀行轉型過程中可能面臨三個方面的成本:第一,如果採用自主研發形式,周期可能相對漫長,導致錯失時間窗口;第二,經驗和數據的積累,往往需要付出試錯成本,導致風控、科技成本的上升;第三,轉型中風控、科技的不確定性,抬高了風險成本,加大資金虧損的可能性。
儘管如此,哪怕被稱為「宇宙行」的工商銀行,也嗅到了推進金融科技的緊迫性。工行董事長易會滿就在最新的中報中指出:「我們啟動實施了e-ICBC 3.0戰略升級,旨在打造一批『現象級』場景和體驗良好的產品,構建緊密融合的互聯網金融夥伴關係,全面挖寬鑿深本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護城河』。」
在提到招行的時候,人們會很自然地聯想起平安,它們均發端於深圳,在零售和技術上一直表現突出。巧合的是,招行和平安,恰恰是轉型金融科技最為激進的兩家機構。從股價反應來看,市場期待它們的轉型。
轉型路上不獨行
在這次發布會上,招行特意強調了其科技實力。據招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張東介紹,「現在市場上,大家可以看到、聽到、用到的技術,諸如人臉、指紋這些生物識別相關技術,我們都儲備了,並且有一些已經在應用。」
「傳統的商業銀行,在技術的應用方面,並沒有完全的落後。」劉建軍表示,商業銀行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它天然的擁有客戶大量的交易數據和賬戶信息。
作為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興業數金總裁陳翀最近指出,銀行的專長就是穩健、專業、牌照、風控,銀行擁有豐富的金融交易數據,但是怎麼將數據的價值發揮出來還存在問題;與此同時,金融科技公司敏捷、方便、創新快,並且掌握客戶行為數據。圍繞客戶需求,雙方可以需要合作。
陳定瑋認為,銀行擁有良好的技術底蘊,在數據積累上有著獨特的優勢,但在移動互聯網的形勢下,技術變革日新月異,銀行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他看來,比如新興金融科技公司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包括基於大數據的精準營銷和風險管理能力,可以為銀行所用。
實際上,招行對於與科技公司的合作同樣持開放態度。諸如,在人工智慧領域,據張東透露,「我們合作好的、發現有潛力的,在行內會有一個機制,會推薦給招行負責投資的部門,可能會進行前期的風險投資。」
畢馬威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推進金融科技的過程中,銀行除了自行研發創新金融技術,還可以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以及利用「投貸聯動」等產業政策契機,投資或參股金融科技創業公司。
而種種跡象表明,銀行業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正在不斷深化。就在昨天,京東金融與光大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據稱雙方未來的合作將實現從1.0到2.0的跨越——從整合雙方優勢資源、聚焦具體產品,走向數據和科技驅動下的全面合作。
無論金融科技還是消費金融,並非任何一家企業所能獨佔。在8月30日舉行的2017戴爾科技峰會上,陳定瑋宣布:「飛貸金融科技將開放共享風控、科技、大數據、產品、營銷等方面的核心技術,成為移動互聯網信貸整體方案服務商,助力金融機構零售信貸業務轉型。」
華夏銀行行長張建華日前亦表態稱,互聯網時代要有開放的心態,要實現合作共贏,任何一家金融機構都不可能大包大攬,要聚焦於主業和自身最具競爭力的領域。華夏銀行願意與其他銀行同業、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外部的大數據公司共同合作。
推薦閱讀:
※BAT可以做開放平台,銀行為什麼不能?
※智能投顧是怎樣煉成的?
※金融壹賬通成功試水醫療行業,壹企銀貸款平台再拓新領域
※一個IT業老兵眼裡的金融科技:賦能,而非控能 | 對話PINTEC魏偉
※行業研究 | 中國大陸本土的FinTech發展路徑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