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 穆陽油紙傘一把,千年福安夢未醒

一把油紙傘,從仄仄的小巷裡走出,穿過那千年的福安,行過那萬年的歲月,怯步在時光的長夢中。於煙雨蒙蒙里遇見一個撐著油紙傘的穆陽姑娘,雨霧繾綣里,她回眸遙迢了時光。油紙傘總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潑墨的傘面,古樸的傘柄,是白娘子與許仙的定情之物,西湖畔遇雨時的那一出的一傘情緣,傳唱的佳話,穿過了無數歲月的風雨滄桑,世代流傳。

油紙傘,伴著老一代人蒼涼憂鬱的身影,走進氤氳的穆陽雨季里,與桃花相映,共翠色爭輝,成為我們記憶深處一幀久遠的風景……

油紙傘,是穆陽懷舊文化的代表。福安人說「穆陽三寶」,指的是紙傘、線面、水蜜桃。傘,古代亦稱為「蓋」,古籍有云:「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帶有五色雲聲,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固而作華蓋也。」傘蓋不僅是王公貴族遮陽擋雨的工具,也是他們顯赫聲威的一種標誌,在古代,傘是一種權力的象徵,是一種特殊的官儀,稱為「羅傘」。《傘物紀原》:「六韜曰: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張帛避雨,謂之,蓋即傘之用,三代已有也。」可見,古時的傘蓋是用絲織的,紙發明後,由紙代絲,製成紙傘,宋時稱綠油紙傘。

穆陽紙傘始於何時,已無從稽考,但久負盛名卻無庸置疑。一把 「骨壯穆陽傘」看似簡單,製作過程需要大大小小十幾個工序: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步驟,都頗為講究。

做油紙傘半輩子的老師傅對我們說,傘骨作為油紙傘的支撐,選材極其精緻。每年白露前傘廠都要派出和他一樣,有豐富經驗的老師傅,在毛竹林中「號竹」,尋覓挑選具有五年以上竹齡,粗細在五,六公分,色澤均勻,沒有陰陽面和斑疤的淡竹。只有這樣的竹子每株取中段2至4節制傘才有彈力和韌性,經過處理以後的竹子能防霉、防爛和防蛀。

尋得好材料,穆陽油紙傘的製作才剛剛開始。取竹之後,傘骨製作的過程也極為困難,因為傘骨承接傘頭、傘轂、傘把,不但要把一段竹剖削 「抽骨」,還要保持竹筒圓潤、竹節平整,所以「削傘骨」是最難的;削竹成骨,上短骨接下主骨,取三角片製成的傘面,一針一線,密密匝匝地縫合成油紙傘的雛型。

傘面為油紙傘的頭面,耐用與否,先觀傘骨後看面,手工縫合的油紙三角片,是以柿漿連貼三重棉紙,天然防水。「麻構竹藤桑,青檀稻瑞香」。所謂棉紙即以藤類植物的韌皮為原料抄造,塗料則以天然柿子水和桐油依古法調配。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與手藝,福澤了萬千後人。

在穆陽油紙傘的製作中,最有趣的是傘繩必向青年少女購買其「青絲」,並用其手工擰搓成細繩來穿傘骨,十分牢固,老師傅驕傲地說,青絲搓成的傘繩穿成可經得起千百次開合而不散。

穆陽油紙傘之美,以傘畫為最。傘畫以傳統國畫常見題材為主,或花鳥、或山水等,栩栩如生,古韻悠長。毛筆醮墨水直接繪於傘面,清新雋永令人嘖嘖稱嘆。

終於,工序繁複的穆陽油紙傘,在制好後,當真美不勝收。老師傅拿成品為我們做展示,只見傘面收攏時,彩色不外露,傘骨恰好還原成一段淡雅的圓竹,結節宛然,樸素大方;輕輕撐開,唯見傘紙薄如蟬翼,沉夢般綺麗的底色上,開滿綽約的紫藤一簇簇,彷彿零落了人間最旖旎的景色。

油紙傘,不僅僅是人們日常之物,它還是福安懷舊文化的代表。福安有一句俗語叫 「包袱傘」,意思是出門人所帶包袱中都有傘。從前赴京趕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里除書本外,一定會帶一把紅油紙傘,即「包袱傘」,又稱「保福傘」,預祝路途平安;福安評話先生在台上說書,每當說到書中人物清晨外出時,總要念白一段通語:「金雞三唱,天色黎明,打了湯水,洗了手面,吃了早飯,掏了包袱傘,拜別店家起身行。」

穆陽油紙傘結合了民間文化,又有了當地的風格和寓意。在福安民間,傳說桐油可以消災、辟邪、驅鬼,有桐油紙傘放在家中,可以平安吉祥了;油紙與「有子」音近,寓意多子、多福;傘骨為竹,竹報平安,寓意節節高升;傘形為圓,寓意美滿、團圓、平安……穆陽油紙傘全部取材於天然,以傳統古法純手工製造。每一把傘的纏線,每一幅傘面的描繪,都蘊蓄了穆陽最深沉的溫柔,最細膩的情深。

撐一把穆陽油紙傘,相守於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誰用氤氳的眸光,深情地目送,漫步穆陽煙水巷弄,行盡之後,會遇見誰呢?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網路丨綜合參考


推薦閱讀:

一個用頭髮繡花的男人,用頭髮還原蒙娜麗莎的微笑
南昌有哪些即將失傳的手藝?
怎麼磨出一把鋒利持久的快刀?
吳哥談文房(十一篇):關於手藝傳承的一點拙見
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中,有哪些即將要失傳的老手藝?

TAG:宁德市 | 文化 | 手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