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康妮
1953年珍妮絲.利博出生的時候,她的母親康妮患有先兆子癇,即可能危及產婦生命的血壓升高。珍妮絲的出生很不順利,而且小時候她看上去對於外界環境總是無動於衷。一開始康妮還認為她有自閉症,兒科醫生則認為她是智障。後來的事實表明珍妮絲很有數學天賦,於是自閉症的標籤就牢牢貼在了她身上。二十二歲那年,即將大學畢業的珍妮絲遭受了平生第一次精神崩潰。她的父親史蒂夫將她帶回了家。回家後她將一切自己心愛的東西全都扔出了窗外,因為有一個聲音要求她這麼做。康妮叫來了醫生,醫生為珍妮絲開具了硫利達嗪,一種早期抗精神病藥物。到了星期一,珍妮絲找了一位精神病學家並且得到了確診。
康妮決定要儘可能地了解精神分裂症。但是當時關於精神分裂症的信息並不多。後來有一次她與史蒂夫前往哥倫比亞參加一場精神分裂症研討會,在那裡他們聽說了精神分裂症與抑鬱症研究全國聯盟(NARSAD)。全國聯盟已經籌措了總計五萬美元科研經費。康妮很快就當選了全國聯盟主席,並且在這個職位上幹了將近二十年。等她卸任之後,經營投資基金的史蒂夫又接替了她。在利博夫婦的多年經營之下,精神分裂症與抑鬱症研究全國聯盟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精神病學與大腦科研經費私人資助者。至2011年,全國聯盟已經向三十一個國家的科學家們發放了三千餘筆資助金,總計三億美元。利博夫婦每年都要親自審閱超過一千份研究申請。他們尤其關注年輕研究人員的原創主張,因為這些人無法通過其他渠道籌款。紐約長老會醫院院長赫伯特.帕德斯認為,「絕大多數諾獎得主都應該向利博夫婦學習一下科研方法。」
自從操持起全國聯盟之後,康妮與史蒂夫就成了許多人眼中救苦救難的福星。兩人終日東奔西走,忙得不可開交。珍妮絲的一位精神病醫生問她是否介意自己的父母如此忙碌。她答道:「我並不總能見到我的母親,但是我知道她在幹什麼。她把自己獻給了我與其他人,獻給了全人類。」史蒂夫認為,他們夫妻倆的付出彰顯了珍妮絲在他們的生命當中的中心地位,同時也為她緩解了一部分身為患病子女的壓力。「如今她象徵著我們面臨的挑戰,對於她來說這總比完全成為挑戰自身更健康一些,」 他說。起初利博夫婦認為花費十年時間就能取得足以改變女兒的人生的科學突破。這個希望落空之後,他們決定直接幫助珍妮絲。2007年,他們哥倫比亞開辦了利博診所,專門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康復服務。鑒於她始終沒能擺脫精神錯亂的問題,她的表現可以說非常出色,現在她已經可以獨立生活了。
康妮已經諮詢了上千位患者父母。「很多材料上面都有我的名字,我們所有的電話號碼都對外公布。任何人都能找到我們。只要我能幫忙就一定會幫忙。」然後她又微笑著補充了一句:「當然渾水摸魚的人也不是沒有,但我總會先聽他們說完。」
推薦閱讀: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18歲藝術家:用畫展示他們眼中的世界
※躁狂症病因是什麼?可不可能是藥物使用不當或者副作用?
※精神分裂症家屬如何處理髮病時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