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的發展歷程

信用卡,俗稱「透支卡」,就是說用戶不用先存錢,便可憑卡內的有效信用額度,享受先消費、後還款的超前消費方式。這樣就可以讓那些「月光族」繼續消費,提升消費能力。有這樣一個笑話,兩個男人從酒吧里走出來,其中一個嘟囔著:沒有它,沒法過;有了它,也不好過!另一個男人深有同感,附和道:是呀,女人就是這樣。第一個人大笑:我說的是信用卡。信用卡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經說過「民無信不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用」這一概念在中國由來已久。在中國民間商品交易中,常出現「賒賬」等方式,「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就是一個例子。在古代,消費信貸的表現形式是高利貸。由於高利貸極易引發社會矛盾和衝突,在一些地方被政府明令禁止。從19世紀開始,西方消費信貸得到較快發展,1850 年後,製造商開始將昂貴的高檔商品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進行銷售。

19世紀中葉,一名叫摩理斯的男子發明了一種類似金屬徽章的信用籌碼,以標榜「先享受,後付款」的消費理念,這就是最早的信用卡。早期的信用卡由零售商、百貨商店、石油公司、航空公司發行,發行的對象是企業銷售對象,包括經常業務往來的顧客和有業務發展潛力的顧客。信用卡不僅能夠證明顧客的身份,也是吸引和穩定顧客、提高營業額的方法。這種卡的收益遠遠好於預期,逐步被越來越多的行業套用。然而這種卡片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它只能在一家店鋪消費而不能通用。

關於現代信用卡的雛形,較為公認的說法是1951年出現的「大萊卡」。據說有一天,美國商人弗蘭·麥克納馬拉在紐約的一家餐廳吃飯,結賬時發現身上沒有現金。通達的老闆解圍說:「我知道你信譽一向非常好,下次來一起付吧。」這次尷尬的用餐經歷,讓麥克納馬拉產生了創建信用卡的想法。1950年春,麥克納馬拉與他的好友斯耐德合作,投資1萬美元,在紐約創立了「大萊俱樂部」(Diners· Club)。世界上第一家信用卡機構就此誕生。

按照麥克納馬拉與他的好友斯耐德兩人構想,能夠在商戶與客戶之間,創造一個提供付賬服務的第三方。他們希望能夠從商戶那裡獲取一些費用以實現發卡機構的盈利,而不是從消費者那裡收取費用,增加消費者的負擔。他們向一些餐館老闆諮詢是否能夠支持這種做法,結果只有一個老闆表示支持,而多數店家對這種新的消費模式並不認可。雖然支持者寥寥,但麥克納馬拉與斯耐德仍堅持探索和嘗試。兩人將目標首先鎖定在了曼哈頓的餐飲業,經過和餐館老闆們屢次艱難的談判,他們終於說服一批餐館接受了這種模式。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些商戶願意嘗試使用他們的信用卡。最早的一批客戶是一批銷售經理,他們很快接受了這種信用方式。因為這可以使他們方便了解手下推銷員應酬花銷的支出,控制銷售成本。在餐飲業打開局面之後,大萊卡很快普及到了旅遊業等其他領域。至1951 年,大萊卡會員已突破4萬人,美國的很多主要城市都有接受大萊卡的商戶。而大萊卡公司先替持卡人墊款,並向商戶收取手續費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歸納起來大萊俱樂部的運作和盈利模式是:(1)大萊俱樂部與不同的商戶簽約,以確保大萊俱樂部發行的信用卡允許被使用,大萊俱樂部按照交易金額的一定比例(7%)收取商戶手續費;(2)大萊俱樂部向消費者發行信用卡以供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使用,大萊俱樂部收取持卡人年費(18美元);(3)大萊俱樂部向商業銀行貸款,以向簽約商戶支付消費者賒賬消費的資金,在持卡人歸還賒賬消費金額後,大萊俱樂部再將這部分資金歸還銀行。大萊卡推出不到一年,僅在1951年3月一個月,就處理了300萬美元的交易金額,獲利6萬美元。到了1956年,大萊卡的年交易額超過了2.9億美元,獲利4000萬美元。

1958年,美國運通公司推出了運通卡。與大萊卡不同,運通公司是美國的百年老店。它於1850年由快遞業務起家,二戰以後已是知名的大公司,其當時最賺錢的業務是通行於全世界的旅行支票,當時,許多銀行已推出了銀行卡,在運通公司擅長的旅遊業領域,大萊卡也在積極擴張著市場。在此形勢下,運通公司早有開展銀行卡業務的打算,卻因擔心會影響其旅行支票業務而猶豫再三。

據說,當聽說大萊卡正在計劃設立一個像運通一樣的國際性旅行服務網路,並要發旅行支票時,為了防止其對自己業務的蠶食,運通公司的總裁終於下定決心開展信用卡業務。不管最初的決策是如何達成的,運通公司憑藉其良好的聲譽以及廣泛的客戶群,很快在這項業務上打開了局面。在運通卡發行時,簽約入網的商戶便有17萬多人。此後,隨著美國旅館聯盟的15萬卡戶和4500個成員旅館的加入,運通卡逐漸被美國主流商界所接受。

同樣是在1958年,甚至早於美國運通公司,美洲銀行也推出了他們的第一張信用卡。但美洲銀行沒有進行大規模宣傳,而是在加州一個中等城市弗雷斯諾市(Fresno)進行了一個市場測試。美洲銀行給弗雷斯諾市幾乎所有的家庭寄去了總計6萬張美洲銀行信用卡。有別於以往只有少數富人可以使用信用卡,弗雷斯諾市的普通家庭也享有了這種卡片,且一夜之間有了幾千美元可以支配。在測試的第二年,人們用美洲信用卡購物的金額就達到了59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35億美元。

與大萊卡不同的是,美洲銀行的信用卡增加了信用滾動功能。持有美洲信用卡的消費者,不僅可以像使用大萊卡那樣付賬,而且在月底收到賬單時不必付清全部欠款。如此一來,卡上未還清的餘款將自動滾入下個月。銀行則收取這部分餘款的利息,信用卡也由此多了一種盈利方式。事實上,美洲銀行的信用卡集兩種產品於一身: 如果每月付清欠款,這種卡就和大萊卡一樣,但相比大萊卡,持卡人還多一個選擇,那就是可不還清全部欠款,讓餘款作為信貸開始滾動。美洲銀行信用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信用卡用戶的構成,而且其開創的「滾動信貸」的模式一直作為信用卡的核心特徵保存至今。

(本文摘自《癲狂與理智》,張志前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如何選擇信用卡?
那些爺爺教給我的大道理……
分享刷卡方式,交易流水漂亮才是硬道理!
目前好幾家銀行信用卡和各種網貸加起來一共欠了30多萬!現在已經還不起了,我會不會坐牢?怎麼處理更好?
在杭州月入1.1w,仍然使用信用卡度日,怎樣讓自己的生活收支平衡?

TAG:经济学常识 | 信用卡 | 历史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