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文/老貓
請人吃飯,盛情化為行動,主人自然是想實現一個心愿——您一定要吃好。何為吃好?身邊的年長朋友,腦海里馬上湧現出滿桌重疊層堆的餐盤,每份菜最好堆得冒尖。
自己吃飯,不少人也是這個標準和要求:越多越好。我認識一人,哪怕是吃是蝦蟹,也會眉頭一皺:嗯?量這麼少?不如吃個拌面實惠。
我並不是反對菜盤盛上來內容豐腴。我也喜歡川湘菜館的長箸大盤的喜趣,但若是去了淮揚菜館或粵餐廳,看到一概用中小盤,或是大盤內的菜僅蓋滿碟心,就病其量過小,懷疑老闆吝嗇不厚道,下這樣的結論不公道。
這種時候,我倒是寧願欣賞一下廚師的擺盤,因為留了白,美感才能最大限度鋪陳,畢竟色、香、味、形,一道菜的評判標準,竟有一半標準是為了眼福,有咽著口水拍照傳朋友圈微博的隱忍功夫,不妨跟後堂的廚師隔著菜盤來一番關於美的神交。
接下來自然是品,注意,我說的是品不是嘗,嘗多少有些冒險的意味,先天帶著不信任,品就友善的多,跟交朋友一樣,有信任的基礎,才能發現對方更多的好。
我的經驗,往往堆的冒尖的菜,精細味道上是比不過量小的對手,廚師心裡也明白,既然拋開了量大的取勝法寶,就非要在味道和形姿上下一番功夫才行。
我曾看過一部電影,講的是一位台灣的老廚師在大陸的一處山間開了一家素餐館。餐廳是通透的,外面的綠意伸手可得,老廚師的菜端上來,飢餓或貪心的朋友望一眼後可能就捋袖子用老拳錘服務生胸口——量小到驚人,雪白的瓷皿中僅盤心一處有菜。但樣子美得也驚人,最妙的是,無論味道、形態和餐廳外的自然渾然一體,這當然是享受。
我們的煩惱往往是來自比較,尤其是不合道理的對比,如拿生蚝跟拌面比划算,能叫有智慧嗎?我們也常陷於概念中,覺得吃飽喝足這種食物匱乏時代留下的遺傳基因需求,就是評判美食的第一要旨,倘若如果連這個都達不到,有些人是不承認它的存在價值的。
梁實秋先生曾講過: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這話當然不是斷言饕餮客不是美食者,但如果心足夠寬容,能容下不同的好,那樣的心該有多開闊,我們的舌尖該有多幸福。
公眾號:老貓時間
推薦閱讀:
※「小蔥帶你吃天下」——遵義:尋找屬於老區的美食!
※??吃貨,饕客,美食家 | 波特蘭美食三月又來了
※吃貨求好吃的燒烤秘籍、做法或者腌法,或者有些奇葩的食材也行?
※幾家吃完很失望 還有點難過的餐廳
※如何炒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