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篆刻技法雜談:徐上達的比喻和四個基本章法原則

篆刻技法大項里,最為複雜和最難講解清楚的就是章法一項,因為章法涉及的的知識點太多,不大量閱讀名家印作,不大量臨摹古印,不在實戰中摸索無法掌握,談到章法就只能記得章法是指入印文字組織結構的方法和原理。籠統,不具體,也不易於理解。

(《印法參同》書影)

明代徐上達在《印法參同》中談到所謂章法,其實就是文字的布局:

凡在印內字,便要渾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親相助,無方圓之不合,有行列之可。神到處,但得其元而精已,即擅場者,不能自為主張。知此而後可以語章法。

一方印章內不管是多少字,都要把他們當成一家人來看待,印面內的文字要互相照顧,那如何照顧呢?

徐上達接著說:字而有正、有側、有俯、有仰。惟正面,則左右皆可照應;若側面,則向左者背右矣;向右者背左矣。

我們可以理解成每一個字如就如一個人,有正面,有側面,正面的字,則左右都可以照應,側面的人,當然就只能照顧一面,背對著一面。

為什麼我們刻多字印時感覺比刻字少的印難呢,就是字越多,照顧起來就相對複雜。那麼印中的字如何照顧呢?徐上達接著說:

竊以為字字相集於一印,即如人之相聚於一堂,居左者須令顧右;居右者須令顧左;居中者須令其左右相顧;至於居上者須令俯下;居下者亦須令仰上;是謂有情,得其情則生氣勃勃;失其情,則徒得委形而已。

以前說過章法有兩個大原則,變化與和諧。但如何變化,又如何和諧,鄧散木在《篆刻學》里說「章法,是最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今天就先舉幾方印例,說說章法的四個原則。

章法原則一:平正

為什麼我們不停地說,臨漢印,臨漢印,因為漢印平正、質樸,章法上的平正、均勻是漢印的基本特徵,而抓住此特徵,大部分印章的基本章法原則就不成問題。如:

(漢印「校尉之印」)

(漢印「新西河左佰長」)

無論是四字印,六字印,均分印面地盤,這是篆刻章法的最基本原則。

二、疏密

趙之謙認為這是漢印章法最可學習之處,認為疏密是漢印的「不壞之寶」。陳巨來從趙叔孺處學習時,篆刻章法也是從這一條開始(即漢印中那方典型的「太醫丞印」)的。

(漢印「太醫丞印」)

太字極簡,因此極疏,醫字極繁,因此極密,由此構成的章法疏密對比,使印面活沷生動,不呆板。

(鄧石如的「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江、岸、千、尺極疏,流、有、聲、斷則以極密對比,印面由此章法極佳。僅僅字形本身並無此效果,是有作者的章法經營思想在其中的。

(趙之謙的「趙之謙」)

其中的「之」字左右兩筆故意上移,當然也是作者主動調整的結果,由此造成的疏密關係使整方印增加了虛實對比,更加美觀了。

三、巧與拙

巧與拙是一對矛盾關係,是篆刻章法經營的兩個極致審美特徵,經營「巧」但必須避免纖媚,而「拙」不能失之板滯。如:

(趙之謙刻「靈壽花館」)

此印橫線排疊,中雜以花字的斜線與靈字中的斜線,壽與館中的方框空地,都巧到極致,而這種巧是以樅橫排疊的直線實現的,因此,保證了整方印的「硬」度,因此是剛柔並濟的,巧拙適度的。

(黃牧甫刻「兒女心腸英雄肝膽」)

兒、女、英等字憨態可掬,但以心字、肝、膽兩字的月字邊的曲線加以調和。印面在樸拙中見活沷。

四、輕與重

線條的粗線參與調節印面的輕與重,印面的留白、留紅也影響印面的輕重,只有整個印面輕重調節適宜,一方作品才會顯得穩定(不失衡),端莊(大方)。

(丁敬刻「相人氏」)

「相人氏」一印,相人兩字一邊,筆畫較細,但其比重與另一邊的氏字的粗筆形成的白地基本對等,因此,整方印並不失衡,

(丁敬刻「白雲峰主」)

白字處的留紅,與主字上部的留紅基本配重相等,雲與峰兩字的比重也基本相等,因此,整方印中,白字並不覺得輕,主字也不覺得委屈。

(【老李刻堂】之183)


推薦閱讀:

篆刻學習思考:我遇到瓶頸了,怎麼辦呢?
漢印作業第104方:橫畫的多樣性
篆刻技法:字法中的「配篆」與「印化」
請問印章篆刻中,這樣的變形合理嗎?青字下面的月是卧著的~我在網上查沒有這樣的篆文.
篆刻學習之漢印臨摹:「太醫丞印」與「夷道左尉」的作業輔導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