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四念處

簡要地說,「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組,是為:

一、四念住

二、四正勤

三、四神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覺支

七、八聖道支

按照定義,「三十七道品」所以稱為「道品」,因為他們是「聖道智」的組合,是「聖道智」,是足處(最近因)、資糧與根機。

  • 四念住

「念住」的定義是全心全意、安穩地警覺。共有四種念住,分別是:

一、身念住。

二、受念住。

三、心念住。

四、法念住。

一、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體現象上,例如呼氣與吸氣。

二、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感受上。

三、心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思想或精神的歷程上,例如有貪或者離貪。

四、法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觀法,例如五蓋等。

關於這四種念住,如果全心全意安住在身體的某部位上,例如吸氣與呼氣,就等於安住在一切事物上。因為修行人有能力依照他的意願專註在任何對象上。

「安住」意指如果一位修行人想要在吸氣與呼氣上專註一個小時,在這段時間,他的專註力仍然能夠穩定地固守在呼吸上。如果想要專註兩個小時,他的專註力還是會穩定地固著兩個小時。由於思緒上的不穩定(尋,Vitakka),使得專註力從他固著的對象上脫離,這種情形是不會發生的。

有關四念住的詳細論述,請參閱《大念住經》(譯按:見《長部》第二十二經)。

為什麼要將心安住在吸氣與呼氣上,不要陷入其他的對象?這是因為對我們而言,有必要集中控制「六識」,「六識」在過去無數無盡的輪迴中騷動地漂流。

我應該陳述得更清晰一些。心靈習慣從「六根」的六種對象中,迅速地從某一對象至另一對象。

例如無法控制心靈的瘋子,他不知道用餐的時間,毫無目的地四處遊盪。父母親找到他,供他用餐,吃了五、六口,他就翻倒盤子,揚長而去,因此,不能好好享用一餐。到了這種程度,他已經喪失心神,甚至無法用完一餐。在交談的時候,因喪失心神,無法完整說出一句話。從談話開始、過程到結束,他都無法認同別人。他的談話,毫無意義,不能承擔世間的任何事務,也不能完成任何工作。這種人不能真正稱為人了,他已經完全無知了。

如果這位瘋子遇到一位優秀的醫生,並接受了嚴苛的治療方法,將他捆綁和監禁,經過治療,變為一位神智健全的正常人。經過如此的治療,在用餐的時候,他可以控制住心,那時候可以飽餐了。在其他事物上,他也可以控制得宜,就像其他人一樣,可以勝任工作,完整說出一句話。這就是一個例子。

在這個世界上,心智散亂的人,就像喪失心神的瘋子,直到他接觸到禪定與直觀為止。就像瘋子雖然想用餐,僅僅吃了五、六口就推倒餐盤走開一樣;這些心智散亂的人,發現他們的心念四處飄蕩,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控制住。每當他向佛陀禮敬,憶念佛陀殊勝的特質時,就是無法把心念集中在這些神聖的特質上,反而逃到思想的其他對象上,所以甚至無法誦完「

iti pi so......」(世尊的確是......)的偈頌(譯按:見《長部》、《梵網經》、《沙門果經》)。

就像患有恐水症的人,口乾舌燥,四處尋找水源;當他找到一泓清澈的泉水,由於恐水症,還是逃走了。又像一位病人,面對一盤特別調理的豐盛食物,可是卻對這些食物反胃,無法下咽,只好嘔吐出來。同樣的道理,這些人發現自己無法有效地憶念佛陀的神聖特質,心念無法安住在上面。

如果讀誦「iti Pi so」偈頌,他們的心每一次都會飄蕩出去,使得讀誦中斷,如果他們重新開始讀誦,每一次都會中斷,縱使整日、整月,或整年去讀誦,就是無法誦完整個偈誦。而今,縱使他們的心四處飄蕩,還是誦完了,因為他們是從記憶中去讀誦整個偈誦。

同樣的,有些修行人計劃在齋戒日找一處安寧的地方,來觀想身體的三十二部位,例如「頭髮」、「體毛」等,或者憶念佛陀的神聖特質,不過,卻因為身處親友的團體中而中斷,這是由於他們無法控制心念,任由思緒起伏的緣故。當他們參加誦經活動,嘗試把他們的心念導向四無量心的禪定工夫,例如讀誦慈悲的經句。但是,他們無法控制住他們的心,思想無法集中,漫無目的地飄蕩,他們只是完成了表面的讀誦行為而已。

這些事實充分顯示出,許多人在從事惡業的時候,極像心智不健全的人。

「心喜歡惡。」(譯按:見《法句經》第一一六偈。全偈是「應急速作善,制止罪噁心。怠慢作善者,心則喜於惡。」)

正如水自然地從高處流往低處,有情眾生,如果放任心不加以控制,會很自然地趨向於惡,這就是心的傾向。

現在,我應該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沒有能力控制心的人與上面提到的心智不全的人之間的比較。

這裡有一條急湍的河流。一位不熟悉如何掌舵的船夫,隨流而下,他的船隻裝滿了下游城鎮買賣所需要的有價商品當他隨流而下,經過沿岸都是山谷森林的地區,而無法下錨卸貨,因此,他又繼續隨流而下,無法靠岸。當黑夜降臨,他經過可以停泊的村鎮,卻由於身陷黑夜之中,無法看見這些村鎮,於是又繼續不停地順流而下。破曉時分,當他抵達有村鎮的地方,由於沒有能力掌控船舵,無法向岸邊推進,下錨靠岸。因此,他迫不得已又隨流而下,最後航向汪洋大海

無止盡的輪迴就像這條急湍的河流無力控制心念的眾生就像無力掌舵的船夫心靈就像船。在沒有佛法的「空」世界中,從某一存在漂流到另一存在的眾生,就像船夫途經沿岸儘是山谷與森林的地區,缺乏靠岸的碼頭。有時生在有佛法的世界,卻沒有機緣認識到,這是因為他們處在「八難」之中,就像船夫途經有靠岸碼頭的村鎮,卻因為天黑的緣故,沒有辦法看見。在另一段時間,他們在佛法中生為人類、天人或梵天,可是,由於他們無力控制住他們的心靈,並且持續努力修持四念住的直觀法門,便無法確保修行的道與果因此,依舊在輪迴中飄蕩,他們就像船夫看見村鎮靠岸的碼頭,可是沒有能力掌舵往前推進,因此,迫不得己航向大海。在無止盡的輪迴中,身處在有佛法的時期又能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出來的眾生,其數目超越了恆河沙灘的沙粒,這些眾生是經過四念住的修習,有能力控制住心靈,並且有能力將心念貫注於任何想要注意的對象上

這就表現出沒有修習四念住的眾生,飄蕩的傾向或者「存在的趨勢」。當他們開始修習禪定與直觀的時候,才知覺到無力控制住心念的事實。

這些比較也可以運用到馴服公牛,以便上軛犁田、駕車,和馴服大象供國王驅使或上戰場打戰來做比喻。

在公牛的例子,年幼的小牛必須按時放牧和關在牛欄,然後用鼻索貫穿鼻孔,並且綁在樁上,以利繩索的控制。接著,用牛軛加以訓練,當它順從了牛軛的重擔,才能夠耕耘、拉車,因此能夠在商場賣出,獲取利潤,這是公牛的例子。

在這個例子中,就像這位主人的利潤與成就,決定於公牛接受馴服、順從牛軛後,能夠從事耕田與拉車工作。因此,身處現階段佛法時期的凡夫與比丘,他們的真實利益是依賴禪定與直觀的訓練。

在現今的佛法時期當中,修習「戒清凈」就像馴服小牛一樣,須先關在牛欄當中。如果年幼的小牛沒有關在牛欄中,它會損毀別人的財產,因而帶給主人負擔。所以,如果一位修行人欠缺「戒清凈」,三業(譯按:指身業、口業、意業)就會騷動,順從世間的邪惡並且產生「法」中明示的惡業。

開發「身念住」的努力,也像馴服小牛,以繩索貫穿鼻孔,用樁綁住。當用牛樁綁住小牛後,主人想要小牛去哪裡,小牛就往哪裡,無法脫逃。所以,當用「念住」這條繩索把心靈綁在身體上,心靈就不會四處飄蕩,而是順主人的慾望,想往何處,就往何處去;在無止盡的輪迴中,心靈謎亂的習慣會平息下來。

一位修行人,如果沒有先修習「身念住」,就著手修習禪定與直觀,這種情形就像一頭沒套上鼻索的公牛去耕耘或拉車,這位主人會發現無法依照自己的慾望來驅使公牛。因為這頭公牛還是狂野的,沒有套上鼻索,它或是想逃走,或是想弄斷牛軛,掙脫出來。

相反的,一位修行人在將心靈轉過來修習禪定與直觀之前,就先行觀想「身念住」,凈化心靈,讓心靈平靜下來,那麼,他的專註力會很穩定,修行工夫會非常有成就。

在大象的例子中,一隻剛從森林帶出來的野象,首先要關起來,系住它成為一隻馴服的大象。因此,它會被用木柵緊緊圍起來,直到馴服為止。當它完全的馴服、祥和,便可訓練它從事許多工作,來替國王服務。到了那個時候,它才能在正式的場所被運用以及在戰場上驅使。

快樂感受的領域,就像一頭野象在森林中自得其樂。佛法,就像剛被帶出來的野象所進入的訓練場。心靈,就像狂野的大象。佛法中的「信心」與「意欲」,就像野象被拉往馴服大象的訓練場。「戒清凈」,就像用木柵圍起來的地方。身體或身體的部位,例如吸氣與呼氣,就像圍住大象的木樁。「身念住」,就像把野象拴在木樁上的繩索。朝向禪定與直觀的前加行,就像大象的預備訓練工作。修習禪定與直觀,就像國王的遊行盛典或戰場。

其他觀點的比較,現在可以輕易地辨識出來。

誠如我在瘋子、船夫、公牛、大象的例子中所指出的,按照古代的傳統教義,過去無盡輪迴中所出現的佛法揭示,「身念住」的重點,第一步是從修習「戒清凈」出發。

根本的要義是,無論是藉由呼氣或吸氣,或者四威儀(行住坐卧),或者正知,或者四大界(地水火風)的思惟作意,或者骸骨觀,一位修行人必須努力精進,希望在清醒的時刻,日以繼夜地專註用功,以便能夠把自己的專註力安住在身體及其姿勢上。如果可以隨心所欲,長久專註,那麼,就可以全然支配心靈了,因而可以從瘋子的狀態中解脫出來。現在,一位修行者就像船夫可以掌舵,或者像擁有馴服公牛的主人,或者像國王可以驅使受過訓練的大象。

支配心靈,有許多不同的方法與等級。在佛法中,成功修習「身念住」是支配心靈的第一個階段。

那些不想通過禪定就追尋純粹直觀道路的修行人,是一條獨特的「乾觀者」(Sukkha-vipassaka)的道路(譯按:指僅僅修習直觀法門的人),他們應該在成就「身念住」之後,就直接進展到直觀法門。

如果他們不想個別地修習「身念住」,而是想要以勤奮修習直觀法門,來領悟「身念住」,他們也會有所成就的。不過,他們真的必須充滿智慧與勤奮。身念住與「生滅智」(譯按:由觀察身心現象的生滅所生起的知識)息息相關,修行人可以清楚地看到生起與消逝,真的非常有價值。

在禪定的法門中,藉由修習呼氣與吸氣的「身念住」,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四禪中的色界;藉由修習「身念住」當中的「色之作意思惟」,觀照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例如頭髮、體毛等,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八種正受(譯按:指「八定」)。同樣的,修習「身念住」的「不凈作意思惟」,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初禪。如果在修習過程中,成就了直觀,一位修行人也可以達到道與果。

即使在修習禪定與直觀時沒有澈底證悟,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心靈,能夠隨意將專註力安住在任何地方,按照佛陀的教誨,這種人還是可以品嘗到不滅涅槃的法味。

沈浸身念住的修行人,可以享受涅槃之樂。」(譯按:見《增支部》第一冊·不滅品·第二十

經)在此,涅槃是指心靈的大平靜或澄澈。

從原始的狀態來看,心靈的傾向是非常不穩定的,而其本質是燥熱的。就好像生活在辣椒種子內的昆蟲不知道辣椒的辛辣,追逐愛欲的眾生不知道愛欲的灼熱,容易受憤怒與驕傲支配的眾生不知道驕傲與憤怒的燥熱,因此,眾生不知道不安心靈的燥熱;只有藉由「身念住」,心靈的不安消除了,才會意識到不安心靈的燥熱。想要消除這種燥熱的現象,他們開發出對於燥熱現象重新複發的畏懼。在已經達到初禪或生滅智的修行人的例子中,他們藉由「身念住」已經消除這種燥熱現象了,不需要再去精心經營什麼了。

因此,一位修行人的成就愈高,就愈難與「身念住」分離。聖人們將四念住視為心靈上的營養品,直到他們證入涅槃。

一位修行人有能力把專註力安住在身體的某些位上,例如安住在吸氣與呼氣上,長達一小時或兩小時,那麼,這位修行人就有能力在七天,或十五天,或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四個或五個月、六個月、一年、或二年,或三年當中,把修持的工夫帶入頂點,不過這必須視這位修持人的努力程度了。

有關修習吸氣與呼氣的法門,可以參閱我的作品《觀呼吸手冊》。

有關觀想身體三十二部分的法門,過去的諸位導師已經寫下許多作品了。這個部門當中,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是眾所皆知的「皮的五法」(皮膚在這組中是最後一個,因此這樣稱呼);如果安住在這五個部位,修持「身念住」就算圓滿成就了

至於「四大」的分析、「色」(身體現象)的直觀以及「名」(精神現象)的直觀,可以參閱我的作品《諸相手冊》、《明道手冊》、《食物手冊》以及《無我手冊》。在此簡略地陳述了「身念住」法門,這是四念住的一種,並且是未了的行者與文句的行者想要證入佛法「道」與「果」,首先要確立的修習工夫。

四念住部份,就到此結束。

推薦閱讀:

十二因緣之「什麼是行蘊」
「菩薩」是一個果位嗎?嚴格來說「菩薩」可以作為一種榮譽稱號嗎?
求問地藏經的誦讀方法和全文註解,以及注意事項。
為什麼說愛為生死輪迴之根本 ?
如來藏與梵我、神我、外道之我的區別是什麼?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