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 蕉城的生死舊俗,你知道幾個?

梁實秋曾言:「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何處去,生非甘心,死非情願,所謂人生只是生死之間短短的一橛。」人的一生雖短,生與死卻是最為人們所重視的兩件事。與之相關的禮俗也最為繁複,佛語所言生與死輪轉著,生命伊始代表新的希望,死亡終結代表完整告別;人生的起點與終點,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給予他們最崇高的敬意。那些與生死相關的禮俗承載了一個時代的記憶。蕉城對於生死有哪些舊俗?今天小愛帶大家一起探索。

生的洗禮

生兒養女,第二天就得備面和蛋向外婆家報喜。謂之「送落地面」。接著外婆家送來面、蛋、雞、酒、栆、桂圓等,多則十多種,少則五、六色,謂之「送三旦」。

出生三天後,第一胎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家裡會煮一些線面、雞蛋等祭拜祖先,一碗碗分與鄰里謂「生養面」,鄰里一般會給雞蛋、錢壓碗。

七天後,女婿到娘家道喜。娘家準備好線面、公雞、酒、小孩衣服、寶寶床等由大舅子送到女婿家給女兒「做月子」。古代寧德人「做月子」,產婦以乾飯、線面、雞肉為主食,同時必須有家釀紅米酒。線面、雞肉放鍋中炒會加紅米酒煮熟乘熱吃,這樣可以驅寒。「做月子」期間不能碰冷水,不洗澡,不能吹風,否則將來容易烙下病根。「做月子」時家人會找算命先生「定時」,看看五行有沒有欠缺以方便取名,加上字輩命名,有的父母為了小孩好養,找神靈寄名。寄名的小孩每年神靈節日父母備供品帶小孩去燒香。至到16歲,甚至結婚時才把名要回。

孩子出生的第十日,首先向外婆家送十日蛋和壽桃包。外婆家即給孩子送來壽桃包、銀器飾品、衣服和雞、面。栆料、冰糖等。謂之「送十日」。

小孩百日後,第一次剃頭,家人備「剃頭蛋」分親朋好友及鄰里,現在人家喜歡用小孩剃下的胎髮製成毛筆。小孩周歲時,辦「做周」酒,宴請娘家及親朋好友。娘家置辦「轎陸」,現在改為兒童推車、銀器手鐲長命鎖、小孩服裝鞋帽等給外孫,男方家備紅包答謝娘家。

「做周」時,有一個儀式,即燒香拜祖,拿子孫滿堂長壽的老人鞋子,衣服給小孩穿會。在桌面上擺好書、筆、算盤、錢等讓小孩自己選擇抓謂「抓周」,以預測小孩將來喜好。參與喝「做周」酒的人給小孩紅包謂「抓周錢」

一個新生命如此一般後,慢慢長大,步入學校,步入社會開始自己的人生。

死的祭奠

寧德對死亡有不同的稱謂與習俗。未成年死亡謂「夭折」、「幼殤」, 習俗上一般草草了事。幼童早夭,還有「壓蔗」之稱。這個說法,據說源於近代,當時外國傳教士,在寧德城關及南郊岐頭設有育嬰堂,窮苦人家無力撫養兒女,多送到此,由於生活條件低下,餓死病死甚多。傳聞兒童死後多埋在甘蔗地里,故得此名。

三十、四十歲死亡謂「短命」,這個年齡段死亡是最為悲哀,父(妻)壯子幼,全家將陷入深深悲痛之中。以上年齡段古代一般土埋,待日後收骸附葬。

五十歲死亡,不為夭,謂「壽終」,土埋或者做墓。有錢人興生前做壽墓,是為「壽域」。老年人死時,穿戴整潔,置床於後廳,床尾點兩盞燈或兩支白蠟燭,日夜不息,意為死者照路前往「陰府」。子媳女婿穿麻披孝,大門白紙黑字大書 「嚴制」(父死)或者「慈制」(母死)及輓聯。以前一般放家中三日後埋葬。生前有壽墓者于山建「丁樓」,待吉年卜葬墓穴。

主喪家第一時間派族人向死者岳父娘家,及親朋好友報喪。報喪人持訃告帖或者口頭至親朋好友家(不能半路告之)。親朋好友家奔喪時會準備若干個雞蛋給報喪人當點心。奔喪者準備好白包、輓聯弔唁,主喪家備好白布、白帶、白花發族人及親朋好友。弔唁者(死者小輩)上香後對遺體三跪拜、對遺像三叩拜。死者長輩對遺體、遺像行注目禮。「外家」一般會組織幾十人前來弔唁,抵達時,死者直系子孫、女婿披麻戴孝,手持哭喪棒按序跪地哭迎「外家」,母舅等長輩扶起後才能起來。 「外家」 弔唁遺體時,子女哀哭。完畢後,並向母舅哭述死因及遺言。置辦白宴席招待親朋好友。「外家」的白包不能收,還要準備車勞費給「外家」人。

停屍時,每日三次燒香及「床前紙」並置飯菜供拜。停屍三日後入殮(一般入殮,移棺有請日子先生看日子),入棺時,母舅及族人長輩在場,燒入殮符,把紙錢灰,包成一包裝放死者衣袋裡入棺,蓋棺時附棺哀哭。而後啟棺抬到選擇好的吉地埋葬。舊時由八人抬棺,抬棺人一般由族人中選擇八人以上已婚壯年。族人及親朋好友白衣,白帽,白腰帶一路鞭炮送葬。埋葬後回來時,全部換為紅腰帶。子女不再披麻戴孝,換平常衣服及紅腰帶;媳婦、女兒穿紅裙,再宴請族人。現在實行火化,有火葬場靈車及專業抬棺人接為火化。

生死,是人的一生最為莊重的兩件事。這些舊俗由於時代的發展,或從簡,或消失,但對於生命的尊重,卻一代又一代地傳承。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網路丨圖片來源

《民國寧德》| 資料參考


推薦閱讀:

鬧洞房是中國特有的習俗嗎,國外有沒有鬧洞房?
中國哪些地方說1斤是1公斤的意思?
有哪些東西是你離開家鄉才發現「這是我們那獨有的」?
南方比北方重男輕女,且更重視祭祖掃墓嗎?為什麼?
為什麼中元節要在十字路口燒紙?

TAG:宁德市 | 文化 | 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