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人鏈接-父母:愛和溫暖
彩虹掛天上,天使在飛翔
我卻只愛你的模樣
記得女兒三個月大的時候,我媽媽和女兒還有我三個人躺在一起,兩個媽媽兩個女兒,頭挨著頭,完成了生命的延續。照片定格的那一秒,是我和母親最親密的時刻。
孩子和父母之間最本質的關係就是漫長生命路上的接力跑。
生命的火焰在真實的苦樂參半的世界中跳躍。讓火焰延續下去最直接簡單的辦法就是生個孩子,讓他們帶上自己生命的烙印,完成基因的傳遞和變革。
記得在大學的時候,第一次聽到吉他伴唱「When A Child Is Born」(當嬰孩誕生)這首歌,雖然音響效果比較差,歌聲比較業餘,但是那個好像從遠方裊裊飄來的聲音,卻毫不客氣地擊中了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那處。
那時候我其實並不喜歡孩子。看到街上挺著大肚子露出滿臉歡欣的孕婦,感覺離自己是那麼遙遠。
然而等到自己真正懷孕以後,我終於體會到了孕育生命的神聖。每天挺著幾十斤重的大肚子,吃飯睡覺都困難。等到終於卸貨,卻又忍不住懷念撫摸大肚子的那種溫柔。
女兒的出生並不那麼順利。緊急剖腹產,躺在手術台上,渾身就像一篇樹葉在風中不住地顫抖。然而,當那個粉紅色的小肉團被送到我懷裡的時候,我的心裡卻莫名充滿了喜悅。就是那個時刻,心裡似乎又響起了When A Child Is Born那首歌。
孩子是家庭天然的融合劑。媽媽和爸爸作為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攜帶著完全不同的兩套基因。孩子卻把媽媽的一半基因和爸爸的一半基因融合在一起,成為了一個新的個體。
大書法家趙孟頫的夫人管道升寫過這樣一段話,「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聽起來,真的教人懷疑她是不是偷偷學過遺傳學。
一半我,一半你,便成了新的他。原來,1+1>=3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是愛的融合和延伸。這便是生育孩子帶給我的生命啟迪。
思想家梭羅在他最有名的作品,「瓦爾登湖」里寫到,「人類之所以想要一個家,想要一個溫暖的地方,或者舒適的地方,首先是為了獲得身體的溫暖,然後才是情感的溫暖。」
家之所以為家,首要的功能是給家人提供溫暖。
在愛中誕生的孩子,一出生就能感受到這個陌生世界的溫暖。
及時給孩子更換尿片,給小寶寶餵奶,為孩子準備的舒適小床,安撫他們睡覺,這些都是在身體上給予孩子溫暖。
父母的每一個擁抱,每一次親吻,每一聲歡笑,都會深深印刻到孩子內心的最深處,給他們帶去最寶貴情感上的溫暖。
人的一生就好像一顆洋蔥,每一個階段的經歷都是一層洋蔥皮。
生命的最初,便是生命的核心。
核心是一團溫暖,才能抵禦人生路上的冰寒。
我認識一位朋友,是個法國人,非常熱情善良,然而卻患有躁狂抑鬱症。她的內心總有一種不安寧。在她出生幾天的時候,她的父親因為無法忍受她的啼哭,居然把她單獨關在一個房間里,仍她哭了一個晚上。一個剛出生幾天的小寶寶,離開一個穩定舒適的環境,突然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被孤零零關在空蕩蕩的房間里。她除了大聲啼哭,宣洩自己的恐懼,還能做什麼?
生命的核心被打上了孤單恐懼的烙印。日後要怎樣的火熱才能融化那塊寒冰?在火熱和寒冰中徘徊,無法統一溫度的生命,恐怕就只能遭受躁狂和抑鬱的雙重打擊了。
如果你正在孕育新生命,或者在積極準備中,那麼請你千萬不要輕信哭聲免疫法。哭聲免疫法藐視生命的天然法則,完全是為了解決父母當時的煩惱而設計的。在家庭教育的路上,請堅信,任何給你捷徑,讓你眼下舒服的法子,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給你狠狠的回擊。
初生嬰兒的啼哭,的確是令人煩惱。不要迴避這種煩惱。回復以溫暖,回復以愛。愛的路上才能越走越寬。
嬰兒啼哭大多數情況下是嬰兒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
飢餓
消化道不適(脹氣,腸痙攣)
尿片滿了
犯困了
太冷或者太熱
需要一個擁抱
需要拍嗝了
需要安靜
需要遊戲活動
出牙難受
或者其他身體不適
一個還不會用語言溝通,也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小生命,在出現無助的情況時,唯一能做的就是放聲大哭。這就是嬰兒的溝通方式。
作為主要撫養人的家長,必須要接住嬰兒拋過來的球。耐心地尋找到嬰兒啼哭背後的原因,並且給予相應的解決措施。解決問題也許需要很多時間。不要慌張。用溫柔而平靜的聲音告訴小寶寶,「媽媽知道你現在不舒服了。我在努力幫你找到原因。是不是餓了?是不是肚子難受了?是不是要換尿片了?」一邊說,一邊嘗試。嘗試對了嬰兒自然會停止哭泣。嘗試錯了,告訴寶寶,「我還沒有找到原因,別著急,我們繼續努力。」
對小寶寶的啼哭回應以愛和溫柔,回應以平靜,耐心和努力,嬰兒對這個陌生世界就會產生一種充滿信心的初印象。
嬰兒的睡眠大概是讓家長奔潰的主要原因。關於睡眠訓練的書,市面上有很多。哪些書才是真正值得參考的呢?有幾條原則。
第一,嬰兒的作息有自己的規律。每個寶寶的規律都不盡相同,必須自己記錄。相信我,這個時間一定會花得超值。我女兒出生的兩個月里,一家人為了她的睡眠問題各持己見,疲勞焦慮加上不協作,家裡炸開了花。最後我花了兩天時間,以半個小時為單位來記錄她的作息,找到了她的規律。基於這個客觀證據,一家人統一了認識,終於重新團結了起來。
第二,根據小寶寶的作息規律來調整自己的作息,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照顧孩子的壓力。
第三,根據寶寶的作息規律來慢慢調整孩子的作息,可以幫助孩子儘快睡整覺。我們當時就是這樣做的,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就睡通宵了。
找到孩子的作息規律以後,設定第一個階段的目標:讓孩子逐漸了解晚上這一覺才是真正的大覺。通過稍微提早一點叫醒寶寶或者延長一點玩耍時間,我們慢慢把晚上10點到11點留出來專門作為睡前儀式的時間。這個儀式比較長,整個過程要確保在孩子犯困之前完成。
儀式包括放輕音樂,抱著寶寶看窗外黑漆漆的天,洗澡,吃奶(給孩子的奶比白天的量稍微多一點,防止孩子餓醒),唱催眠曲哄睡。
儀式結束,告訴寶寶,「天黑了,大家都要睡覺了。你也要睡覺了。一覺睡到天亮。」然後把孩子輕輕放下,有節奏地慢慢地輕柔地拍拍孩子,讓孩子安心睡著。
這個儀式一定要每天堅持,而且程序固定不變。讓孩子把儀式和睡眠聯繫起來。儀式開始的時間可以慢慢推移。最後我們成功推到了晚上九點半睡覺,孩子一覺睡到天亮。
第四,每個孩子的睡眠都不一樣。有一種睡眠訓練會告訴你,幾個月孩子已經要睡幾個小時,差別以1/2-1/4小時來計算。這種太標準化的東西,只能作為參考,千萬不要當作自己孩子睡眠的硬性標準,否則會給家人帶來額外的焦慮。
第五,孩子半夜哭醒,一定要及時回應。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和自己睡在一個房間。有的睡眠訓練法會告訴你,孩子哭醒的時候要開始計時,哭夠多少時間以後才能過去安撫寶寶。這種辦法把解決睡眠問題當作育兒的首要目標,不顧嬰兒的心理需求,可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各位切記不要走這個捷徑。
年輕的家長們,照顧小寶寶的工作的確辛苦。了解寶寶的生活規律,順著規律來調整孩子作息,可以幫助我們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請記住,不要迴避當下的艱辛。咬咬牙堅持一下。很快,你每一分的付出都會換來一個世界上最純真的笑容!
著名的兒童音樂家Raffi在一首歌里唱道,「All I really need, is a song in my heart, food in my belly, and love in my family.」 心中有音樂,腹中有食物,家中有溫暖,便再無它求。相反的,即使金碧輝煌,玩具堆成山,如果沒有溫暖和愛,也不能稱之為家。
溫暖和愛才是生命最為寶貴的源泉。
推薦閱讀:
※一個三十歲的單親媽媽單獨撫養一個剛滿一歲的男孩子,生活會過得怎麼樣?
※好孩子、壞孩子的標準到底是什麼?不僅僅是考試成績
※兩歲寶寶很倔強愛發脾氣,單親媽媽該不該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