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行業與稀缺—戰術

上篇中提到人應該努力進入朝陽的行業,力爭成為行業領頭人成為最稀缺的資源。

然而,大部分人並沒有這樣的眼界,或者現實條件、個人能力也不支持他成為如此出彩的人。那麼這篇,就從平常人的角度講講,一個人在一個確定的行業中,如何使得自己變得稀缺。

首先,我們看十年前,07年的時候,應屆生最願意進的公司是什麼樣的公司?

技術行業是微軟、英特爾、IBM、思科、SAP這類大的外企。過十年看,這類公司出來的人才確實成為中國技術界的骨幹力量,紛紛在各個公司擔任核心力量,撐起了現在技術圈的半邊天。

再看五年前,12年左右的時候,應屆生最願意進的是什麼樣的公司?

是BAT,還有美國的FLAG。當時正值這些企業紛紛做大、上市、股價沖高、一路高歌猛進的過程中,應屆生想破腦袋擠進去。過五年看,這類公司出來的人才確實成為中國互聯網圈的骨幹力量。他們帶著大型互聯網公司出來的經驗和資源,到中小型公司成為負責人,或者成立初創公司加入以往的陣營,形成阿里系、騰訊系、百度系等派系。

再看現在,17年左右的時候,應屆生最願意進的公司是什麼樣的公司?

中上的應屆生還是願意進BAT,但是上等的應屆生已經願意往創業公司發展了。為什麼?因為BAT的紅利時代已經接近過去,大公司里人才濟濟,上升的通道基本被封閉,上面的各層老闆正當壯年,天花板明顯。因此優秀人才更願意進入創業公司,拼一把未來。

從歷史的角度看,優秀的人才有一個明顯的特質:因為過分努力而顯得功利且不夠長視,但他們認清的方向總能代表未來十年後的中高收入水平,典型的中產階級特點。

可以這麼說:

戰略NB的人,能夠提前發現行情並布局,通過多年的潛心打拚,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這群人是搭舞台的人。

戰術NB的人,能夠跟得住趨勢,發現行業興起的信號並投入進去。在辛苦奮鬥多年後,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這群人是唱戲的人,而且都是招牌。

搭舞台的人有風險,可能賠得一文不值。但是唱戲好的人,舞台塌了他的實力還在,還能換個舞台繼續演出。

那麼我們看看,這些優秀的應屆生們在不同的選擇中到底得到了什麼?

在大型外企學到的,是大型企業協作的經驗。他們學會了規章制度的建設、流程化的管理,這些能力是任何一個從小到大發展的企業都需要,但自身卻又很難培養出來的。因此他們成為了稀缺的人。

在互聯網公司學到的,是野蠻生長的法則、對需求的感知、對互聯網技術的把握、對社區運營的掌控,這些正是互聯網的核心。這些在BAT鍍過金的應屆生掌握了互聯網的關鍵能力,成為了互聯網中稀缺的人。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未必是原公司的核心團隊,因為核心團隊都已經是戰略級投入,利益也被緊緊地捆綁在一起。這些人可能是後加入的,可能只是為了鍍金的,所以他們在原公司的時候可能只是一個很普通的螺絲釘。但正是因為公司平台的整體屬性,使得他們依然學到了不少,並且帶來了個人品牌的提升。最終經過5-10年後,他們離開了原來的公司成為了其他公司眼中的香餑餑,從原公司的普通人成為了其他公司的稀缺人才。

不管是牛逼的公司還是普通的公司,總是因為企業文化和培養方式的問題,把員工變成越來越像的一群人。這群人擁有公司所賦予的類似的技能,在原公司里顯得稀疏平常,大多數只能成為中間的那一層。然而一旦脫離了原公司,這些技能在其他公司眼裡可能正是他們所稀缺的能力,因此願意加薪提職聘請他們成為主力。

所以從戰術上講,年輕人很簡單,選擇一個好的正在上升的公司,並且認定這家公司5-10年後依然存活並且保有名氣,那麼打聽清楚這家公司最需要什麼技能,磨鍊技藝抓緊投簡歷即可。

同時,這裡也有一個陷阱,那就是什麼時候適合跳槽。

不少人會為了眼前的30-50%的加薪而跳槽,我認為是不合適的。上文談到,人的價值最終是由他能力的稀缺性決定的。那麼這個人不管在哪,應該抓緊被這家公司的優秀文化同化,並且磨鍊這家公司的核心技術,同時培養出自己的個人特點。當跳槽時,依靠這份能力的稀缺性在新的崗位發揮出更大的價值,並且要剋制,不能很快就被新公司同化,不然又變得不夠稀缺了。

綜上,一個人適合跳槽的時間點,應該是他學到了原公司的核心價值,哪怕只是部分,並且認識到這份價值的稀缺性,能夠個人或者帶團隊跳槽,在新公司中依然能夠保持這份稀缺性,並且能夠嚴格執行而不被很快同化,如果具備這些條件,他才值得跳槽,否則只能是短暫的過客很快就會迎來下一次跳槽。

終究被同化更多是一個學習狀態,而保持獨立稀缺則是輸出狀態,跳槽要掌握好這個輸入和輸出的切換點。

當然,還存在另外一種跳槽,就是原公司太SB了,學不到新東西自己也沒有培養出核心競爭力,那麼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繼續學習了。


推薦閱讀:

心說跳槽:我可能找了一份兒假工作
想跳槽的時候是以什麼理由請假去面試的呢?
年輕人在職場升不上去了,怎麼辦?
跳槽?要不要跳,如何跳?

TAG:行业 | 跳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