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 福鼎提線木偶戲,跳躍在指尖的戲曲

福鼎提線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歷史故事和傳統演義的偶戲藝術形態,是閩浙地區傳統木偶戲的一種,以木偶道具製作精美、表演技法嫻熟、藝術風格獨特、融合多種傳統戲曲手段而享有盛譽。2009年5月,「提線木偶(福鼎)」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期,小愛就帶大家了解下福鼎提線木偶戲的精彩之處。

福鼎提線木偶戲是用木偶來演繹故事的戲劇,是閩浙地區傳統戲的一種,民間稱為「七條線」。早在宋元年間即從浙江傳入,其與浙江省泰順縣接壤的管陽鎮金山村一帶,歷史上是盛行提線木偶戲的地方。近代以來,實際單體多達二三十條線。福鼎提線木偶戲直到現在逐漸演變成以家族為單位進行傳承,傳承人大多是自己的家庭成員,直系和旁系親屬形成單獨的木偶戲班,繼承祖上技藝。當地徐姓即保存明清木偶25身,相傳已有四五百年。

福鼎提線木偶戲的藝人操縱線長160厘米至300厘米的木偶,在戲台上表演劇情。木偶頭戴金冠,身著五色龍、鳳袍,腳穿各種皇家靴、雲頭靴、布底鞋、花鞋。根據不同劇本扮演生、旦、凈、末、丑,演義唐、宋、元、明等歷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

木偶頭製作精美,講究雕刻藝術。特製的木偶頭內設機關,通過絲線控制,使眼、鼻、口、舌活動。木偶頭脖子部分上尖下細,由兩根線與腹籠相連。木偶雙手用木料雕刻,其掌指關節與腕關節通過絲線控制,可做執劍、揮刀、持杯、把盞等動作。腳有「靴腳」和「旦腳」之分,均用木製,後又給木腳套上鞋靴,更顯逼真。線牌頭用竹製,中間有竹枝掛鉤。製作木偶時先用絲繩將四肢與腹籠相連,再用青黑色絲線的上端連接線牌頭,下端連接身首四肢。絲線根數不一,視角色動作需要而定,基本線通常為7根,頭部2根,背部1根,左手2根,右手2根,因此稱為「七條線」。現在,木偶一般有十幾根線,有的多達三十餘根,主要用於進行特技表演的木偶。

木偶戲班對木偶人物的設置,通常是文堂8身(五色袍6身,分黃、紅、藍、綠、白、黑,紅官、藍官2身),武堂7身(五色靠5身,白、紅戰袍2身),七生、八旦5身,師爺(俗稱王乞老)1身,陳靖姑娘娘1身,其他人物8身(院門、家院、短打等),共30身。其他特定人物(如孫悟空、豬八戒等)不計在內。一般36身謂一堂木偶。木偶的服裝需刺繡的大部分由專門的戲劇服裝刺繡藝人承製。此外還有其他各種演戲需用道具100多件,包括用(有)線70多件、擺(設)30多件(如杯、壺等)、一些飛禽走獸和十八般兵器。

木偶戲表演可分為前台和後台,前台為提線演員的操縱表演,後台為音樂伴奏的表演,樂器有:司鼓、大小鑼、錢、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子、噴吶等。木偶戲藝人身懷技藝,吹、拉、彈、俱全。木偶戲的配音可由提線演員及後台演員根據角色配音,口白一律由提線演員口述,提線演員一般能講五六種方言。戲劇內容由劇中人物「麻鼓長」口白介紹,使用本地方言,通俗易懂。木偶戲有神話戲、武打戲、文戲、審案戲、壽戲等。木偶藝人在長期的舞台生涯創造了許多特技,如木偶人表演飛刀、划船、抬轎、拾幣、噴火、頭、剖腹、脫衣、變臉等,動作十分逼真。有的藝人能雙手提5個木偶人翻筋斗戰而不纏線,令台下喝彩、稱讚不絕。

福鼎提線木偶戲主要在鄉村進行表演,於春節期間,或民間傳統節日、神明祭祀時請木偶戲藝人在宮廟中表演。一般情況下多在村中開闊地或古戲台表演。劇目多為歷史演義故事,並與民間祭祀相結合,融入了民間信仰習俗,如開場就要「打八仙」,以謝神明,就是一個典型的表演方式。

提線木偶戲不同於真人直接表演,戲曲人物更加自由,角色形象更加生動,近年來,木偶戲的舞台空間更大,舞台效果也十分逼真,有雲、火、閃電、江河等特效,惟妙惟肖,加上所展示神話、武打等的特技,更加引人入勝。戲中角色除了人物外,還有虎、龍、魚、蝦等飛禽走獸形象,且均能自由活動,栩栩如生。假期時不妨約上小夥伴一起去福鼎欣賞木偶戲,相信你一定會有身臨戲中之感。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寧德非遺文化遺產》| 文獻參考

網路 | 圖片來源


推薦閱讀:

[i·寧德] 寧德這些書鄉故里,你都知道嗎?
[i·寧德] 畲家五彩腰帶,飛梭走線中織出的美好情懷
[i·寧德] 傳統村落 | 穿越時光,漫步宋朝的小村莊—葉厝村
[i·寧德] 傳統村落丨東山掠影,喧囂中的安寧
[i·寧德] 藍洞畲村,韻一方靈秀

TAG:宁德市 | 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