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科 | 武夷岩茶功臣
前些年,我給一家茶業雜誌寫了篇品賞岩茶的文章,編輯把題目改為《岩茶是個好東西》。我覺得它不但切題,而且好記。
翻開中國茶史,武夷岩茶在清代就有很高名聲。1984年,武夷岩茶經資深茶葉專家評為「中國十大名茶」。如今,它成了茶客、玩主們追逐極品,有的人幾乎到了「不可一日無此君」之地步。
「吃水不忘掘井人」,武夷山茶人應當深深懷念、敬重那些為岩茶創製、傳記、舉薦的功臣。 釋超全,首次確立「岩茶」名目。清康熙三十年(1691),一位憤世嫉俗的老人風塵僕僕來到武夷山,他就是同安籍人士阮旻錫。他入天心永樂禪寺,剃度皈依佛門,受賜法名釋超全,步入念經侍佛、種茶制茶的佛界生涯。釋超全對武夷茶極有好感,作有《武夷茶歌》長詩,其中有云:「嗣後岩茶也漸生」之句,又有「凡茶之侯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在《安溪茶歌》還有「溪茶遂仿岩茶樣,先炒後焙不爭差」的描寫。岩茶名稱生成了,關鍵的工藝點也到了,這便是岩茶即烏龍茶起源之端倪。
王草堂,記錄岩茶製作技藝的第一人。王草堂名復禮,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氏。雖為布衣,卻學識淵博。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其應崇安知縣邀請,離開繁華都市,前來幫助修編《武夷山志》。其間他目睹武夷茶的製作過程,寫下《茶說》一文。曰:「茶采後以筐(當為篩)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茶采而攤,攤而搖,香氣越發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這說明當時的制茶工藝與現在的岩茶傳統手工製作工藝基本相同。茶界當感謝這兩位先賢,否則烏龍茶起源又要成為一個謎。 梁章鉅,倡以「香清甘活」四字論岩茶。此君系清代著名文學家,官累遷兩江總督。在寓居鄰縣浦城期間,梁章鉅幾度探訪武夷。一日晚上,他閑住天游峰上,幕色蒼茫,祥雲簇擁,萬籟寂靜,令人神怡。靜參羽士與他圍爐煮茗,慢斟細啜。
品茶高手與文學名家嘗各色好茶,感受良多。靜參曰茶分四等:一曰香,二曰清,三曰甘,四曰活。並釋之,香而不清,則凡品也;清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手其微。簡約之則為「香清甘活」。一宵夜話,傳為經典。現代人品評烏龍茶時,均以此「四字」度之。爾後則出現台灣尚清,閩南重香,武夷求活之說。有行外人譏笑說「活」之說是忽悠人,無法觀感。此言差矣。「活」是可以感受的:一是茶水入口甘甜清爽,下喉順滑;二是茶湯橙黃顯琥珀色,葉底軟亮,呈綠葉紅鑲邊或有紅點。山場好、工藝到位的茶才有這種特徵,茶界人也稱之有「活性」,所以說「活」字並非虛妄之語。梁公所錄「香清甘活」是對烏龍茶品評的一大貢獻,我們當時而習之。
吳覺農,把國家茶葉研究所建立在岩茶之鄉。這位享中國「當代茶聖」的學人,他從小對茶葉充滿深情,畢業後先後到日本學習茶葉,又到印度、錫蘭、印尼、英國等國家考察茶葉生產和茶葉市場。深為茶葉發源地的祖國,茶葉科技卻落後於外邦而羞憤。他決心建立國家茶研究所,重振茶業雄風。吳覺農幾經輾轉考察,看到武夷山是個名茶鄉,且是風景名勝區,又有一座國營茶場和一批茶葉人才,重要的是日本侵略者尚未浸淫這方勝景。真是天時地利人和,他十分高興地定址於此。1941年中國第一座茶葉研究所在此成立了。茶界人士負笈背囊來到這裡。
武夷岩茶近水樓台先得月,成了研究所研究、扶持的對象,吳覺農撰著的《整理武夷茶區計劃書》等有關的論文和專著,已成了武夷山文庫珍本。
陳椽,對岩茶傳統製作技藝評價至高無比。陳是位著名的茶學家。1939年到崇安示範茶廠工作,利用機會參與岩茶製作研究,對其工藝闡幽入微、讚賞有加。他在其《茶業通史》和《中國名茶研究選集》中寫道:「武夷岩茶高溫團炒和快炒,是鍋炒的最高超技術措施」。「武夷岩茶創製技術獨一無二,為世界最先進技術,無與倫比,值得中國勞動人民雄視世界。」隨著國家對傳統技藝的重視,它於2006年作為首項制茶技藝被列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茶界高度關注。這說明陳椽大師深邃慧眼,早就看出岩茶手藝的非凡價值。
姚月明,一生研究岩茶出成果。大學茶學系畢業後,一直紮根岩茶之鄉,矢志不渝,終身與岩茶親密相伴。出版有《武夷岩茶論文集》。他念的是茶,做的是茶,有論文,有成果,是位名副其實的茶葉專家。
他成功地研製出「四鍋殺青機」、「聯動搖青機」、福建第一台「萎凋槽」,培育出武夷岩茶「北斗」名叢,論文多次獲獎。台灣蔣經國晚年病中喝到的武夷岩茶,是他親自製作加工,並由香港輾轉而去的。
張天福,三度入崇安縣做岩茶。如今已近「茶壽」(108歲)的茶界「泰斗」,與岩茶緣分極深。25歲時所任場長的福安改良場,為避日本侵略者的侵擾,於1938年奉命遷址於武夷山麓之赤石,1940年改名「福建示範茶廠」,張繼任廠長兼茶校校長。1942年示範茶廠被中央茶葉研究所合併,張調福建協和大學任教授。1946年研究所撤銷,改農業部崇安茶葉實驗場,張又奉命回來任場長,至1950年止。前後的8年時間裡,他領導、組織開墾茶園種茶,進行新品種培育、種植,進行茶葉採制試驗,設計「9.18」揉茶機等。「近水樓台」的武夷岩茶得以扶持,產量、品質有了提高。
張天福,雖身為場長,卻從不擺譜,常深入茶廠、茶山參加制茶。據給其碧石茶廠當過「包頭」的周鍾祥(2014年10月2日去世,享年98歲)曾對筆者說:「張老闆到廠時,會參加做茶,沒有架子。每天洗冷水澡,冬天也照樣洗。身體好,會武功」。據說1949年他在佛國岩茶廠做茶,下山後才知「城頭變幻大王旗」——崇安縣城已被解放了。
張老有兩句名言:老人要忘了年齡,要把做事作為享受。因為有了這種信念,這位世紀老人總是充滿生機,奮進不止。
武夷山人當銘記、敬重這些岩茶功臣。
出處:閩北日報 作者:黃賢庚
(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聯繫郵箱:744373898@qq.com)
推薦閱讀:
※這款正味鐵觀音像是雨後採摘,為什麼?
※Joy Cai 的知乎 Live —— 飲茶之識茶
※孕婦可以喝茶嗎?
※茶百科 | 武夷茶歷史和現代產區分布
※為什麼喝不同的茶要用不同類型的茶具?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