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否值得深交,看他如何對待失意的朋友
前兩天讀到一篇文章,看完很不是滋味。文章開頭這樣寫道:
認識一個男生,一向是朋友圈裡的好好先生,認識他兩年多,屢次聚會吃飯,席間多有出格的玩笑話,卻從沒見過他跟誰紅過眼翻過臉,堪稱脾氣好修養好的典範。
直到一次聚餐,他當著眾人跟心儀的姑娘表白,被拒絕,立刻便起身告辭。我跟另一位朋友正好在外面聊天,看到他從車庫出來,老遠就不耐煩的按起喇叭,車庫的管理員手上慢了一些,他就從車窗里探出頭破口大罵,那天正好下著雨,路邊多有積水,而他依然不管不顧的加速,從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學生身邊揚長而過,濺了那小孩一身泥水。我們兩個旁觀了全程,驚得目瞪口呆。
他可是走在路上都會主動撿起煙頭扔向垃圾箱,是即便跟耳背又頑固的大爺大媽說話都能始終面帶微笑,連服務員過來收碗筷都不忘記說謝謝的人啊。這一晚,卻像是成了另一個人。生活順遂一切如意的時候,誰不會扮演好人呢?無論是刻意將自己偽裝的溫柔美好,還是因為抱著錦上添花的念頭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都樂於裝扮出一副善良寬容的模樣。可最考驗人性的,卻偏不是在這些順遂如意的時刻,而是看一個人失意之時,會如何安放他的善良。
作者通過一個故事得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再結合文章的標題《一個人值不值得深交,看他失意時的樣子》,他想說的已經昭然若揭:這樣的朋友不值得深交。
我同意作者說的每一句話,但如果是以朋友的身份這麼說,在我看來,最不值得深交的恰恰是此文的作者,一是因為他「壞」,二是因為他「蠢」。蠢造就了壞,壞加劇了蠢。
▼
先說作者的「壞」。
交朋友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要在朋友背後說他的壞話,如果要說,請當面說。
一定程度上,文章作者突破了這條原則:他不在背後說,也不在朋友面前說,而是直接寫在網上。雖然他沒有寫朋友的名字,對朋友不造成任何影響,但是他文章中不斷提到的「素質」已經表明了作者對朋友發自內心的鄙視。作者認為,只有在失意時保持修養才算真正的素質。
作者不與這樣的人做朋友,顯然是認為自己的素質遠高於朋友。
不知道該作者是否會主動撿起煙頭扔向垃圾箱?是否會是跟耳背又頑固的大爺大媽說話時始終面帶微笑?是否服務員過來收碗筷時不忘記說謝謝?
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的對這種行為的驚訝與稱讚,已經表明作者並不能完全做到。因為能做到的人,都會覺得這是最基本的素質。而這些都是朋友的日常行為。
以朋友失意時發泄出來的不禮貌行為,來否定他日常的善行,接著再把自己拔高到道德高地上指責朋友,不知道是誰沒素質?
▼
再來說作者的「蠢」。
真正的蠢不是沒有知識,而是只有知識。他們只會教條式的生活,教條式的評價,得出來的也只能是教條式的結論。這些人可以說是中規中矩,更可以說是死板。因為他們根據的教條往往是單一的,忽略了現實的複雜性。
在這件事中,作者評價朋友的教條只有一個:失意時應該有素質,沒有素質的朋友不值得深交。朋友僅僅是表白被拒絕後對一個停車場管理員破口大罵,而且停車場管理員確實有不當的地方。朋友罵人的行為自然不符合素質的標準,於是,作者根據這一點完全否定了朋友,否定了朋友之前全部有素質的行為,把朋友定性為一個沒有素質的人,完全不考慮朋友當時激動的情緒。
更可怕的是,作者根據這一件事得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生活順遂一切如意的時候,誰不會扮演好人呢?無論是刻意將自己偽裝的溫柔美好,還是因為抱著錦上添花的念頭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都樂於裝扮出一副善良寬容的模樣。
作者不僅否定了這個朋友,更否定了所有善良的人。在他心裡,善良成了一種裝扮,只是原因不同:一個是刻意偽裝,一個是為了錦上添花。
從此之後,別人的善良在他心裡都有了目的。一旦朋友做出不當之事,他立刻就會把朋友看成是偽善的人,從而否定這個朋友。
我絲毫不懷疑這位作者的道德感,只是這位作者觀念太強,以致缺乏了一點同理心。這是蠢到只有知識的人的一大通病。
▼
在這件事中,作者顯然只能從觀念上理解朋友當眾表白失敗之後的難過,而無法切身體會。
當眾表白失敗,難過,再加上圍觀群眾都是自己的朋友,不僅難過,而且尷尬。這種情況估計是個人都想找地縫鑽進去。可是,沒有地縫!只能自己主動離開,不然,還要當做什麼也沒發生一樣,和一群朋友在一起嘻嘻哈哈地聚餐么?
而他逃離時的不當行為,只不過是適當的情感宣洩。
如果是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應該會上前安撫一下朋友,鬼知道,當眾表白耗費了他多少的勇氣。而如果是一個沒有同理心只會講觀念的人,就只會用教條式的規則去約束朋友,甚至是像這位作者一樣寫一篇文章批判,順便再充當人生導師,教大家應該怎麼做。
在朋友情緒低落時,不要求其按照社會設定好的道德生活,而是短時間內盡情地做自己,適當發泄心中的不快。在其情緒穩定之後,再冷靜地和他探討問題,這才是一個合格的朋友。
我不知道什麼樣的人值得深交,但是只有觀念,沒有同理心的人,絕對不值得深交。
他們可以是一個不錯的普通朋友,在你遇到時幫你分析利弊,給你恰當的建議,但絕對無法做一個知心的朋友,因為每個人心裏面或多或少總有不想在表露出來的負面情緒:悲傷、孤獨、憤怒,甚至有殺人的衝動。
當你向他們傾訴心中的困惑時,他們只會回:「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當你向他們傾訴心中的焦慮時,他們只會回:你的焦慮主要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當你向他們傾訴心中的憤怒時,他們只會回:做人要淡定。
這些話百分之一千萬的正確。但如果出自朋友之口,這些話,百分之一千萬的錯誤。因為,在這些正確而又漂亮的語言之下,掩蓋的是忽視朋友地負面情感。對於孩童,忽視朋友情感大多是一種能力問題,而如果是成人,忽視朋友情感往往是一種選擇。
培根說:「如果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但事實上,有些朋友只能同樂,不能共憂。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世界這本書
推薦閱讀:
※為何我不主動聯繫朋友,他們也不會主動聯繫我?
※總是擔心朋友不理自己是什麼心理?
※和比自己漂亮的女生做朋友是怎樣的體驗?
※她交友廣泛,最後卻發現在困境時真正能借錢的少之又少
※怎樣面對日漸冷淡的朋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