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天主教摘要

明永曆二年正月,江西總兵金聲桓舉江西全省叛清歸明,瞿式耜鎮守廣西多次擊退清兵,是年廣州提督李成棟以廣東全身投降永曆。於是兩廣、兩湖、江西、雲貴七省之地,盡入永曆版圖,擁有中國半壁江山,這是永曆朝的鼎盛時期。當此國運昌盛之時,又逢永曆太子誕生。百祥降臨,萬姓歡騰。皇后,皇太后等,於是信德大漲,感謝天主大恩,向瞿神父切求領洗。瞿神父鑒其誠心,在宮中小堂內,施行洗禮,奉教官員都參加了禮節。永曆嫡母王太后,聖名赫肋娜;生母馬太后,聖名瑪利亞;王皇后,聖名亞納。新生太子名慈炬,永曆起初不許領洗,不幾日,太子病危,永曆懼其死去,亦准受洗,聖名君士坦丁。瞿神父命名之意,盼望太子將來如君士坦丁大帝,率臣民奉教,以富強中國。太子領洗後,病即痊癒。這次與太后等同時領洗的宮中之人,計其五千人。

李成棟以廣東全省投降永曆,永曆即歸還肇慶,肇慶去澳門不遠,澳門天主堂的雄偉壯觀,與敬拜天主的禮節隆重,永曆皇帝諸人屢有所聞。以前,永曆承行太后意願,遣使到澳門求彌撒,一為謝恩,二為求天主賞賜皇家老幼安康。使者將到澳門,澳門炮台升炮致敬,眾修士列隊歡迎。使者到了天主堂,虔誠叩拜天主,說明來意,並將所帶禮物,大蟠龍銀香爐一對,為敬天主焚香之用。鏤花銀瓶兩對,內貯珍貴香料。又鏤花銀燭台兩對,敬獻祭台上,以表謝恩之誠。此外,又獻三銀瓶於耶穌會三會長,以表求彌撒之意。會長即定於十月一日,舉行大禮彌撒。使者敬禮表示謝意。禮畢,澳門葡萄牙總督設盛宴款待使者,神父均來陪宴,接待異常熱情。使者將行,總督贈大槍百支,以佐安歸。

永曆王太后赫肋納,雖已派遣使者去澳門求彌撒,但並不滿足,更欲遣使到羅馬朝見教宗,敬求為大明祈福,並求多派傳教士來中國傳教。但欲遣使,而難選其人,龐天壽熱心超眾,願奉使前往,切望一見耶穌在世代表為快,而太后以龐天壽年邁,不便遠行,何況國事繁忙,亦不便離任,沒有得到准許,天壽就推薦卜彌格神父代替,太后許可。永曆四年,派卜彌格作使者,付給國書兩份,一上教宗,一致耶穌會總會長。其上教宗之書如下:

竊念烈納本中國女子,忝處皇宮,惟知閫中之禮,未諳域外之教。賴有耶穌會士瞿紗微,在我皇朝,敷揚聖教,傳聞自外,予始知之。遂爾信心,敬領聖洗。使皇太后瑪利亞、中宮皇后亞納及皇太子當定並請入教,領聖洗,三年於茲矣。雖知瀝血批誠,未獲涓埃答報。每思恭詣聖父座前,親領聖誨。慮茲遠國難臻,仰風徒切。伏乞聖父向天主前,憐我等罪人去世之時,賜罪罰全赦,更望聖父與聖而公一教之會,代求天主,保佑我國中興太平,俾我大明第十八代帝,太祖第十二世孫主臣等,悉知敬真主耶穌,更冀聖父多遣耶穌會士來,廣傳聖教。如斯諸事,俱惟憐念。種種眷慕,非口所得宣。今有耶穌會士卜彌格,知我中國事情,即令回國,致言我之差聖父前,彼能詳述鄙意也。俟太平之時,即遣使官來到聖伯多祿、聖保祿台前,致儀行禮。伏望聖慈鑒茲愚悃,特諭。永曆四年十月十一日。

王太后致耶穌會長書曰:大明寧聖慈肅皇太后烈納敕諭耶穌會大尊總師神父:予處宮中,遠聞天主之教,傾心既久。幸遇尊會之士瞿紗微,領聖洗,使皇太后瑪利亞、中宮皇后亞納及皇太子當定,併入聖教,領聖水,閱三年矣。今祈尊師神父並尊會之友,在天主前祈保我國中興太平,俾我大明第十八帝、太祖十二世孫主臣等,悉知敬真主耶穌。更求尊會相通功勞之分,再多送老師來我國中行教。待太平之後,即著欽差官來到聖祖總師意納爵座前致儀行禮。今有尊會士卜彌格盡知我國情事,即使回國代傳其意,諒能備悉,可諭予懷。欽哉,特敕。永曆四年十月十一日。

卜神父不敢延遲,即與年輕官員陳安德攜帶永曆阜帝的親筆信函同行,陳安德遂成為第一個赴歐洲的「中國外交官」。

歷盡千難萬險,他們於1652年12月來到了威尼斯。起先,威尼斯共和國總督弗朗西斯科·莫林拒絕接見「南明使臣」,他想在中國明清交戰雙方間保持中立。卜彌格設法求法國大使幫忙,終於得以見面,卜彌格和陳安德就將信件遞交給了弗朗西斯科·莫林。然而,法國人的介入卻使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產生了反感,而新當選的耶穌會總長古斯維斯·尼克爾又認為接受「南明使臣」的要求將會危及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活動,這使得卜彌格和陳安德在義大利一等就是3年。期間,羅馬教廷3次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應對「南明使臣」。

1655年12月,對卜彌格和陳安德持消極態度的英諾森十世去世,新任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終於接見了卜彌格和陳安德。亞歷山大七世雖然同情南明朝廷和永曆皇帝的艱難處境,但他提供不了實際幫助,只寫了封回信讓「南明使臣」帶回中同,在信中他祈禱南明能渡過難關。教皇的同信使卜彌格和陳安德在歐洲有了活動空間,他們來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覲見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約翰四世答應給予南明政府軍事援助。

1656年3月,卜彌格和陳安德踏上了回程。當他們到印度果阿時,知道了南明永曆政權已岌岌可危。雖然約翰四世三令五申不得為難「南明使臣」,但葡萄牙殖民當局還是不允許他們前往澳門,葡萄牙殖民者此舉是為了確保與清政府的貿易不受影響。卜彌格和陳安德再度不顧葡萄牙殖民者的禁令,從陸路抵達暹羅(今泰國)首都大城府。在那裡,他們從海盜手裡僱用了一艘船前往現今的越南北部,此時已是1658年初。他們徘徊於中國邊境,卜彌格於1659年去世,陳安德將其安葬後獨自一人帶著幾封重要的外交信函返回雲南向永曆皇帝復命。

永曆皇帝最終沒有盼來歐洲的援助,1662年他被吳三桂俘獲並被處死,而中國第一位「外交官」陳安德1659年後在歷史上也不見了記錄,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卜神父奉使羅馬,系出兩宮太后之意,而永曆不願奉教,認為此事輕微,態度冷漠。金聲桓與李成棟相繼敗死,江西全省又被清兵所奪。清兵日日逼近,永曆又棄肇慶西去。清兵遂攻廣州,廣州三面臨水,形式最佳,並有從澳門發來的洋兵助戰,故清兵圍攻十月,不能得逞,後因城內有了姦細,約為內應,城遂破陷,洋兵等皆由水路回到澳門。清兵進城,大肆掠殺,死亡慎眾。時魯德照神父正在城內,城破之日,多人勸神父逃亡澳門。而神父不忍離棄聖堂與教友,堅留不去,急穿禮服,端跪祭台之前。台上張燈結綵,如大瞻禮日,教友數人虔誠祈禱,等待天主安排。頃刻,清兵如聖堂,將魯神父逮走,剝去衣裳綁在柱上,索銀若干,如若不給則性命不保,幸平南王孔有德聽到消息,急派人將神父救出,領到自己寓所,調養一月,寬頻甚厚。原來孔有德是昔年孫元化部將,孫元化做登萊巡撫,奉教熱心。孔有德因愛主將,兼愛教士,故將魯神父救出。後來孔有德打發魯神父到了澳門與葡萄牙人商議修好,葡萄牙助清還是助明,心中原無成見,今清既願修好,葡國答應以後不再助明,恐傷友誼。魯神父還報,大清將帥無不感悅。從此敬愛魯神父比昔有加。魯神父在廣州傳教,直到永曆十三年夏抱病去世,享年72歲。

廣州既破,鎮守廣州的明將杜永和,率殘軍由海路赴瓊州。瓊州是海南島的首府,城內有天主堂,由林本篤神父擔任本堂,杜永和以軍餉無力支付,大施征斂之術,導致民心打亂,揭竿而起,全島沸騰,局勢打亂。適逢鄭成功想要佔據海南,率領海軍而來,圍攻瓊州府,杜永和大困,於是和林神父商議,求林神父勸說鄭成功罷兵休戰。林神父曾經在福建傳教,與鄭氏將佐交往密切,毅然前去。不料,剛到海岸,就被海盜劫走,因無銀自贖,被投于海中。數日後,林神父的屍體漂浮到瓊州城下,杜永和購棺埋葬,此永曆七年(1653)三月之事。

海南島從萬曆年間,教已開傳,禮部尚書王忠銘之子,在北京受洗,聖名保祿,曾赴澳門邀請神父到海南傳教。王姓是海巨紳,全家受洗,親戚鄰里也多歸化。到永曆初年,全島奉教者,數以千計,林神父之力居多。其次是福建某教友,聖名馬諾,姓氏不詳,隨林神父從福建來海南,他雖未登神品,立志效法宗徒,絕色守貞,恭敬侍主,到處講道化人,不辭勞苦。去世前天主預示終期,作書與林神父訣別,並預告各處教友,請為代禱。到期端跪,手持念珠。呼耶穌瑪利亞而逝。

平南王孔有德等攻破廣州,遂引兵西進,隨想披靡。永曆皇帝從容坐鎮,據稱死守,或許能夠籠絡人心,將清兵擊退,但他仍然堅持「走為上計」的逃跑路線。乃以逃跑為法,由廣西逃到貴州,導致人心渙散,幾乎不可收拾。瞿式耜奉命留守桂林,聞清兵將至,正準備應戰,而諸將趙印等五六人,忽然率兵逃走,瞿式耜獨守空城,無可奈何,遂令中軍官徐高,護送永曆皇帝逃生,自己卻靜坐待死。清兵佔領桂林,再三勸他投降,以保富貴。瞿式耜忠貞不渝,寧死不屈,於是被清兵殺害,清朝賜謚號「忠宜」。其子聖名若望,時在常熟,未遇害。

而永曆在南寧時,王太后去世。當時,瞿紗微神父亦隨駕在南寧,擔任皇家的本堂神父,曾與龐天壽等,助太后得善終,盡心竭力。時隔不久,孔有德率清兵破潯州,明將陳邦傅勸焦璉投降,焦璉作為一名好教友,不敢行此不忠之事,斥責邦傅叛徒,邦傅怒,乃設計將焦璉殺害,提其首級,投降於清。其後,清朝賜謚號「烈愍」,次年,邦傅被明將李定國抓獲,遭剝皮之刑,以正其擅殺忠良之罪,為焦璉報仇雪恨。

永曆皇帝見清兵破了潯州,南寧又危在旦夕,不可久留,遂又向西逃到廣南府,當此困苦顛連之日,瞿神父去世。瞿神父隨駕在後,被清兵抓獲,遂遇害,龐天壽以禮安葬。不幾日,卜彌格從羅馬回來,然王太后赫肋納已不在人世,所以教宗的回信,是否上永曆皇帝不得而知,龐天壽雖然見到,只可惜朝廷中的奉教人員相繼凋謝,而永曆皇帝常聽聖教道理,對教會了解很深,卻毫不動念,沒有答謝教宗盛情。卜神父流落廣西,或者是到了越南,不知所終。

瞿式耜與焦璉等死後,張獻忠舊將孫可望,李定國等數十人,尚傭兵七八十萬,佔有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全部投降永曆,力圖恢復大明,為國盡忠。諸將中李定國尤強,永曆七年(1653)率兵攻桂林,一舉而破,清平南王孔有德奉命守桂林,城破自盡而死。李定國轉戰雲南,廣西郡縣大多被奪。又進兵取湖南,首府州縣不少,只是所得之地未能久守,兩三年後,又被清兵奪去。

孫可望在四川,情形略同,收復成都,旋即又失,數次交鋒,實力相當,諸將若能同舟共濟,齊心對付清兵,局勢並非不可挽回。不幾日,孫可望與李定國內亂大起,率兵與定國開戰,孫可望大敗,遂投降於清。此永曆二十年(1658)九月之事。事年,龐天壽去世,年近七十。天壽奉教熱心,虔誠事主,輔相永曆十二年,赤膽忠心,盡忠報國。

李定國戰敗孫可望,自以為高枕無憂,戰備鬆弛。不料,未及一年,清兵大隊人馬到來,攻下貴州,又戰四川,兩省之地漸次淪陷。定國兵將難以抵禦,奉永曆皇帝之命,初往永呂府,次年逃到騰越廳,已到雲南邊境,一過囊木河,便是緬甸。永曆聞清兵日逼,於是決定入緬甸,緬甸王以四舟迎接,送緬甸京都阿瓦府。在阿瓦居住一年半,其隨從之眾1500餘人,大半散失。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即清順治十八年(1661),清兵進入緬甸,至阿瓦城下,緬甸王大懼,急將永曆帝及眷屬共二十五人獻於清軍,明朝就此滅亡。

次年四月,永曆帝在雲南斃命。其太子君士坦丁,是年十五歲,不知所蹤,想來亦遇害。太后瑪利亞,皇后亞納,以及其他宮女,則送回北京居之別宮,離欽天監衙門不遠,惟禁止出外,款待尚好。但皇后等人,不能見神父領聖事,甚感憂愁,幸有北京一名女教友,不時往來,以教理耐心安慰,亦是苦中作樂。

(完,初稿待整理)

推薦閱讀:

耶穌基督受難始末唱詠
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人把Cardinal Müller稱作保守派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爭鬥是不是違背了「仁愛」的教條?
元代天主教

TAG:天主教 | 基督教 | 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