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乘車人的千奇百怪不足為怪?

編者按:

《此生多珍重》是天地出版社精選豐子愷先生散文漫畫集,全面收錄了《送阿寶出黃金時代》《學畫回憶》《懷李叔同先生》等40篇經典佳作。整本書的內容風格以「情」為主,但讀來又有「我此行感覺輕快,但又感覺悲哀」人情感悟。在這樣閱讀情感培養的氛圍里《車廂社會》用乘車人的形形態態折射了當時社會的情況,讀來別有一翻味道。

上班族做公共交通是常有事。擠公交、擠地鐵,搶座扒門,你擠我一下,我踩你一腳,口舌之爭在所難免。正如豐子愷先生的《車廂社會》所描述的那樣,雖然是同乘交通工具,每個人都有每個的心態,舉止,反應的是社會下的各種形態罷了。這篇收錄在《此生多珍重》里的車廂社會,通過豐子愷先生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搶座的霸道人,也看到了和平謙虛的鄉下人。

不說車廂社會裡的瑣碎的事,但看各人的坐位,已夠使人驚嘆了。同是買一張票的,有的人老實不客氣地躺著,一人佔有了五六個人的位置。看見找尋坐位的人來了,把頭向著里,故作鼾聲,或者裝作病了,或者舉手指點那邊,對他們說「前面很空,前面很空」。和平謙虛的鄉下人大概會聽信他的話,讓他安睡,背著行李向他所指點的前面去另找「很空」的位置。有的人教行李分佔了自己左右的兩個位置,當作自己的衛隊。若是方皮箱,又可當作自己的茶几。看見找坐位的人來了,拚命埋頭看報。對方倘不客氣地向他提出:

「對不起,先生,請把你的箱子放在上面了,大家坐坐!」他會指著遠處打官話拒絕他:「那邊也好坐,你為甚麼一定要坐在這裡?」說過管自看報了。和平謙讓的鄉下人大概不再請求,讓他坐在行李的護衛中看報,抱著孩子向他指點的那邊去另找「好坐」的地方了。

有的人沒有行李,把身子扭轉來,教一個屁股和一支大腿佔據了兩個人的坐位,而悠閑地憑在窗中吸煙。他把大烏龜殼似的一個背部向著他的右鄰,而用一支橫置的左大腿來拒遠他的左鄰。這大腿上面的空間完全歸「喜歡」或「愛好」。

他所有,可在其中從容地抽煙,看報。逢到找尋坐位的人來了,把報紙堆在大腿上,把頭攢出窗外,只作不聞不見。還有一種人,不取大腿的策略,而用一冊書和一個帽子放在自己身旁的坐位上。找坐位的人倘來請他拿開,就回答他說「這裡有人」。和平謙虛的鄉下人大概會聽信他,留這空位給他那「人」坐,扶著老人向別處去另找坐位了。找不到坐位時,他們就把行李放在門口,自己坐在行李上,或者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①的門口。查票的來了,不干涉躺著的人,以及用大腿或帽子占坐位的人,卻埋怨坐在行李上的人和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門口的人阻礙了走路,把他們罵脫幾聲。

我看到這種車廂社會裡的狀態,覺得可驚,又覺得可笑、可悲。可驚者,大家出同樣的錢,購同樣的票,明明是一律平等的乘客,為甚麼會演出這般不平等的狀態?可笑者,那些強佔坐位的人,不惜裝腔、撒謊,以圖一己的苟安,而後來終得捨去他的好位置。可悲者,在這乘火車的期間中,苦了那些和平謙虛的乘客,他們始終只得坐在門口的行李上,或者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的門口,還要被查票者罵脫幾聲。

在車廂社會裡,但看坐位這一點,已足使我驚嘆了。何況其他種種的花樣。總之,凡人間社會裡所有的現狀,在車廂社會中都有其縮圖。故我們乘火車不必看書,但把車廂看作人間世的模型,足夠消遣了。

回想自己乘火車的三時期的心境,也覺得可驚,可笑,又可悲。可驚者,從初乘火車經過老乘火車,而至於慣乘火車,時序的遞變太快!可笑者,乘火車原來也是一件平常的事。

幼時認為「電線同木柵欄一樣」,車站同桃源一樣固然可笑,後來那樣地厭惡它而埋頭於書中,也一樣地可笑。可悲者,我對於乘火車不復感到昔日的歡喜,而以觀察車廂社會裡的怪狀為消遣,實在不是我所願為之事。

於是我憧憬於過去在外國時所乘的火車。記得那車廂中很有秩序,全無現今所見的怪狀。那時我們在車廂中不解眾苦,只覺旅行之樂。但這原是過去已久的事,在現今的世間恐怕不會再見這種車廂社會了。前天同一位朋友從火車上下來,出車站後他對我說了幾句新詩似的東西,我記憶著。現在抄在這裡當做結尾:

有的早上早下,

有的遲上遲下,

有的早上遲下,

有的遲上早下。

上了車紛爭坐位,

下了車各自回家。

在車廂中留心保管你的車票,

下車時把車票原物還他。

1935年3月26日

人生海海 努力自愛 多加珍重。質樸文章溫暖人心,孤立無助時,找回感動與力量;焦慮煩躁時,找回安靜初心,繼續前行。

豐子愷散文漫畫精品集,珍貴全彩印收藏本,豐子愷後人授權審閱版本,值得珍藏一生的豐子愷藝術精華。全面收錄《送阿寶出黃金時代》《學畫回憶》《懷李叔同先生》等40篇經典佳作,舉重若輕,感人肺腑。


推薦閱讀:

好書一起讀(93):《三體》,當末日來臨
看《冰與火之歌》如何記住複雜的人物名字和關係?
推薦一本小說:《刀鋒》
What are the top five best decisions you ever made?

TAG:丰子恺 | 散文 | 阅读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