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日報Vol.119]湖北隨州楊家河發現漢魏六朝墓群
楊家河墓群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萬店鎮新中村七組楊家河村中。這是一處鄰河的長條形崗地,墓地位於崗地南端與台地相交處的坡地上。2016 年6 月至9 月,為配合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咸寧市博物館等單位組成的楊家河考古隊,對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東段的楊家河墓群等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楊家河墓群主要分布於楊家河村南的崗地和村北鄉村公路的東部。共發掘漢魏六朝墓葬10 座,出土青瓷器、陶器、銅器、鐵器、玉器等37 件(套)。其中磚室墓9 座,石板墓1 座。
墓葬結構
9 座磚室墓為M1~M3,M6、M9、M10~M13。多開口於現代擾土層下,不見封土,少數位於清代堆積層下,均打破生土。墓坑多在岩石或生土層中挖掘而成。同期墓葬之間無打破關係。M6、M9 除墓室有些擠壓變形外基本未遭破壞,墓葬保存完好,其它墓葬上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多數下部保存較好。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磚室墓,無墓道。墓室窄長,一般長約2.08~3.88 米,絕大多數寬約0.96~1.26 米;磚室內空長2.2~2.74 米,寬0.28~0.72 米。這9 座磚室墓有雙室合葬墓、並穴合葬墓及單人墓等幾種。
M1 墓坑開口東西長3.6 米,南北寬2~2.46米;墓底東西長3 米,南北寬1.9 米。方向83°。磚室呈長方形,砌築於墓坑中,破壞嚴重,西壁已基本不存。在墓室中部有一縱列東西向的壁磚形成隔牆將墓室分為南、北兩室,各葬一人,應為夫妻合葬墓。
M11 與M12 相鄰,相距僅1 米,墓葬形制相似、方向相同,本應為同一時期的夫妻異穴合葬墓,但M12 出有明代的青花瓷碗和陶罐,與M11出土南朝四系盤口壺和青瓷碗年代相駁,該墓填土為灰黑土,與M11 黃褐土不同,且M12 南部用整磚封門的情形不見於其他墓葬中,推測該墓為明代借用南朝墓埋葬的「借屋躲雨墓」。
M6、M9、M10 等墓葬上部結構保存較好,可知這批漢魏六朝磚室墓磚牆均錯縫橫鋪疊砌而成,除保存較差的幾座墓外,均有鋪地磚,磚牆多用半節磚橫砌而成,僅頂部採用整磚橫向配縱向疊鋪,逐層內收式封頂,封頂磚一般4 層。墓磚形制多樣,大小、厚薄不均。墓磚長度在34~37 厘米,寬度在16~18 厘米,厚5~8 厘米之間。
墓磚紋飾多樣, 有半圓形的同心圓紋、∽形捲雲紋、銅錢紋、八角太陽紋、三角紋、葉脈紋、菱形紋、魚紋等,見有用東漢的楔形磚橫鋪封頂的情況。
1 座石板墓(M15),墓室上部用青石板封頂,墓壁四周用石板側立砌築四牆,墓底亦用石板鋪底。側牆用五塊石板拼砌,兩端擋牆用一塊或二塊石板嵌入而成。石板厚2.5~4 厘米。整個墓室十分狹長。墓坑開口南北長3.16 米,東西寬1.06 米;墓底南北長2.98 米,東西寬0.9 米。石室內空長2.4 米,寬0.3~0.38 米,高0.36 米。
出土文物
根據質地可分為瓷、陶、銅、鐵、玉器等各類文物37 件。瓷器有碗、盤口壺、四系罐等;陶器有碗、罐;銅器有銅錢、銅鐲、指環、銅髮飾等;鐵器有鐵刀等;玉器多為玉珠等小串飾。
9 座磚室墓中,除3 座破壞嚴重,僅見青銅小飾品及碎瓷片等,未見其它隨葬器物,其餘幾座均有日用瓷器等隨葬。隨葬品組合穩定,一般均有青瓷碗1 或2 件,青瓷盤口壺1 件,有些墓葬還隨葬有銅錢、鐵刀或銅、玉飾品等。盤口壺的口部及耳部多被打掉。1 座石板墓隨葬陶碗1件,青瓷四系罐1 件。四系罐的系部被打掉。
初步認識
從出土遺物可知,隨葬的器物如盤口壺整體瘦長、頸較細;瓷碗平底、弧腹,碗較大,內有支釘,有的碗上見有蓮瓣紋,對比鄂城六朝墓及襄陽黃家村的同類器物,推斷這批墓葬的時代主要集中在南朝至隋代。從已發掘的墓葬中多見東漢楔形磚、漢魏花紋磚,結合村內發現較多漢魏六朝時期的花紋磚和紀年磚的情形來看,該墓群的主體時代應為漢魏六朝時期。
就楊家河墓群的地理位置來看,有岩子河連通南北,北接隨棗走廊通到重鎮吳店,過桐柏山脈南部到河南信陽。從岩子河順流南下匯漂河流進涢水,此地是連接南北的重要通道。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疆界不斷變換,北方勢力南下和南方北進較為頻繁,人群遷徙和文化互動繁多。尤其是在南朝時期隨州一度為南方所控制,一度被北方奪取。在楊家河墓群中發現的魏晉南北朝墓葬,墓室面積較小、隨葬器物少,等級不高,應多為一般民眾,墓葬中多見東漢墓磚。魏晉南北朝時期與東漢時代相去不遠,普遍用前代墓磚新砌墓室的情況可能與當時的南北互搏有關,也許這批墓葬與東漢墓葬分屬不同的人群。此時期磚室墓與石板墓共存,並有雙室合葬的情形,隨葬器物也不盡相同,也反映了當時人群的遷徙和民族的融合。另外,這時期的墓葬多用半磚砌築墓室,正是當時的社會動蕩,人們的經濟水平較為低下的寫照。
楊家河磚室墓墓室的砌築方法較為特別,一般先用整磚鋪底再用半磚錯縫橫鋪疊砌磚牆,牆磚砌至9 層後,開始用2 層較長的半磚逐層內收,最後以2 層整磚橫向配縱向疊鋪封頂。這種墓葬形制較為少見,可歸入平頂墓。平頂墓一般多見於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較為少見。在此次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的隨州廣水市大汪家灣墓地發現形制相同的墓葬(北區M8),大汪家灣M8 出土的銅錢等隨葬器物明確該墓為北周墓葬,屬於北方系統。楊家河磚室墓墓頂結構與之相同,但隨葬器物多為南方青瓷器。這批墓葬可能為社會動蕩時期北方勢力佔據此地後由北方遷居而來的普通民眾的墓葬,他們將此地前代墓葬的墓磚(如漢代等) 拆為己用,並在墓葬形制上沿用了北方的傳統,而用南方的生活器皿隨葬。這與前述史料記載的北魏、西魏等勢力南下進而對該地進行控制的史實相符。且這種墓葬墓頂構築形式較券頂省時省力,可能也是當時經濟水平較為低下的選擇。
此次楊家河墓群的發掘是首次發掘,以前未做過相關的文物考古工作。這次發掘弄清了此地漢魏六朝時期墓地的分布規律與墓葬形制結構特點,從墓葬隨葬器物的形態與組合的演變確定了年代序列和文化特徵。為我們研究該地區的文化面貌和喪葬習俗,進而深入了解隨棗走廊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面貌和喪葬習俗的形成、演變與周鄰地區文化相互作用和趨動主次關係等提供了實物資料。此外,楊家河墓群發現了數量較多的漢魏六朝墓葬,在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上呈現出的南北差異及不同形制的墓葬對研究當時的歷史及人群遷徙、民族融合等社會情況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進而也對研究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當時的歷史狀況和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參考價值。(咸寧市博物館 柯萍萍 許靜思 杜峰)
(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2017年7月14日8版)
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20] 安徽蚌埠雙墩遺址的發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五)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那個更厲害一些?
※為什麼博物館裡青銅器古董的銅銹有紅色、紫色等各種鮮艷的色澤?
※國外博物館最有價值的中國文物是哪一件呢?
※景德鎮窯為什麼沒有入圍五大名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