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非遺] 小暑已過,熱力鄹升——回探中國第五大文明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際氣象界將二十四節氣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被小暑熱翻的小愛閉關為大家帶來了二十四節氣之小暑明信片,供一夏清涼。讓我們在蔚藍的清爽中一起了解這一期的[i·非遺]。
小暑開啟了三伏天
炎夏也已壁咚你
雷雨頻繁的來看你
於是你躲在空調房子里
溫風至。
至,極也,
溫熱之風至此而極矣。
小暑至三伏始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
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小暑金將伏,微涼麥正秋。
這時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詩云「地煮天蒸望雨風,偶得雷暴半圓虹。旱南澇北新天壤,總有荷塘色味同。」 中國的南方地區在小暑時節平均氣溫一般為33℃左右。
雷聲繞圈轉,有雨不久遠。
小暑前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
小暑三候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小暑六月節》元稹
小暑分為三候:
一候溫風至
指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
蟋蟀居宇指,五日後,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三候鷹始鷙
鷹始鷙是指,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小暑花開
木槿
此花朝開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僅榮華一瞬之義也。
紫薇
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
荷花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紫萼
霏霏紫萼飄紅英,翹翹野菜飛晴蜓。
蜀葵
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百窠。
小暑傳說
傳說一
「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傳說二
伏日,古人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著錄。古書上說,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傳說是太陽神,祝融則是炎帝玄孫火神。傳說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穀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
小暑養生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
炎熱的氣候,由於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人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熱在三伏
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
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暑過後,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
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 end ?
寧小愛丨文字編篆
百度百科丨素材參考
網路丨圖片來源
推薦閱讀:
※雲岡石窟即將變身「大雲岡」,大同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7個月後,我們跪著看陳道明那次的發飆
※「非遺日」該唱啥?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是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