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快,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偏愛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極簡經濟學

徜徉山水、品茗撫琴、飲酒賦詩、揮亳潑墨,這些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標誌,同時也是古人所推寵的以"慢」為核心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生活方式的積澱,我們才得以領略陶淵「採菊東籬下,幽然見南山」的超脫,感受李舉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浪漫與豪放,品味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孤傲。n

十九世紀中期以來,伴隨著西方文明與傳統中國文明的碰撞與衝突,我國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這種壓力在日本侵華戰爭時期達到了頂峰。在這種背景之下,"快"逐漸取代了"慢",成為生活方式的主題,建國後的"大躍進"更是將快更深地植入了國民的文化基因。改革開放以來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國際化的進程則進一步強化了國民對快的偏愛與追逐。

環顧生活,我們會發現,快已經成為我們的目標。開車的時候,我們希望開快些;小孩成長的時候,我們希望早些識字;旅行的時候我們一樣快些到達目的地;吃飯的時候,我們希望可以快點吃完;做作業的時候,我們希望快點完成。

快,通過人為的控制而加速事物發展的進程以期達到人們的預期,這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對中國文而言是泊來品。這個泊來品對於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快,美麗的誤會

前段時間,有則公益廣告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有一位年輕的母親看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心想:等孩子長大就好了;看著正在讀書的孩子,心想:等孩子成家就好了;看著已為人父母的孩子,心想:等孫子長大就好了。然而,在這些「等……就好了」的過程中,這位母親的白髮漸生......

這則廣告反映了國人的一種心態:我們喜把目標寄望於將來,而且還是不斷延伸將來,把現在當成實現將來的手段。我們願意通過忍受"現在"試圖享受未來,可我們忽略了未來就是由每個現在累積而成,如果沒有每個值得享受的現在,怎會有值得享受的未來。況且,當我們習慣了"忍受",即便美好的未來真的降臨了,我們還會、還能享受未來嗎?

在追逐快速駕車前往目的地之時,我們忽略了秩序、規則和安全;當追逐孩子儘快達諸多標準(識字數量,鋼琴、繪畫等級)時,我們忽略了孩子成長的應有狀態和快樂的童年;當我們囫圇吞棗之時,我們忽略了美食所帶來內心的愉悅。當爭分奪秒地完成作業時,我們忽略了作業的本意——思考。

當重新審視生活之時,我們才發現:

快的意義不大,因為時間會自然地把我們帶到該去的階段。規則、秩序、安全、快樂和思才是生活中最珍貴的東西,這些珍貴忽略一分則少一分,而且一去不返。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不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我們不禁想知道究競是什麼讓人們陷入快的漩渦而不能自拔。人的行為是其偏好的函數,了解人們的偏好是解決該迷團的關鍵。

經濟學中有個原理叫「行為顯示偏好",該原理指出人們的行為是其偏好最好的證明。人們對快的偏愛折射出其現階段偏好的特徵。

  • 速度優先於質量。質量是競爭績效最關鍵的決定因素,但我們卻認為快(速度)所帶來的規模(多,帶來的是熟練)和時間的領(相當於複習,或是可以學更多)等優勢會帶來優異的競爭力。事實並非如此,技術進步會極大削弱熟練和記憶對競爭績效的影響,未來決定競爭結果的將是人的創造性,這與快幾乎亳無相關,對快的過分追逐反而會扼殺人們的創造性。
  • 執行優先于思考。我們之所以偏愛快是因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面對外部眾多的選擇,更多的時候從眾會替代獨立思考與評估。在沒有經過獨立思考篩選的情形之,我們便倉促做出了很多必不需要的選擇,這在客觀上加劇了對快的追逐。

慢,發現更多的美好

當放慢生活的腳步,會恍惚發現我們忽略了太多原本就已經存在的美好。無論是落日餘暉、慧然一笑,還是小橋流水、天倫之樂,都是值得我們珍惜、享受的美好瞬間。

慢,需要寧靜。只有寧靜,才能讓我們有發現、享受生活之美的心境;只有寧靜,才會排除外界和情緒的干擾,讓我們審視自我,了解自己的內心。

慢,需要智慧。我們需要以古往今來的智慧為基礎,運用自己的眼睛和頭腦去了解生活自己,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何種生活與自我的匹配方案。

慢,需要勇氣。面對外部紛繁複雜的誘惑,我們要敢於拒絕,讓自己專註於有限的事務之中。

慢,需要堅持。堅持自己選擇的標準和生活方式,堅持自己的勇氣,唯有這樣才能品味到慢生活所有的那份日久濃厚的醇香。


推薦閱讀:

「托斯卡納艷陽下」開出的治癒處方——最好的守護者是自己
事情快快做,生活慢慢過

TAG:速度 | 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