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 霍童尋道——鶴林宮闕的興與逝

據史料所載,明嘉靖十三年(1553年)八月二十三時水漲,一場洪水汪肆浩渺,排山倒海而來,二十四日辰時水退之時,洪災所到之處,滿目瘡痍。史說第一洞天的霍童遭洪水盪析,而被稱作「控鶴飛升,落地為林」的鶴林宮,則被沖拆,後山鶴頭岩崩塌,填入溪流。

——引子

循著霍童山道而行,想起山腳下過路的那個鶴髮老者,操著淳樸的鄉音,娓娓講述,霍童世代相傳的,關於這場洪災的傳說:

相傳在明朝,霍童有三十六個村莊,大村和小村之間小溪相接,阡陌相連,桃花掩映,仙鶴翩躚。那一年,村裡來了一個乞丐,左手端著碗,碗中盛水,水中放梨,右手執一筷,每到一村,乞丐便口中念叨:「筷梨!筷梨!」。有一日,大村因這乞丐話語不吉,倍感憤怒,便將乞丐關入鶴林宮。小村居民憐憫乞丐,又畏懼大村之人,遂入夜偷偷潛入鶴林宮,意欲放走乞丐。踏入鶴林宮內,乞丐卻已不知所蹤,惟見壁上留下一行字跡:

「快離快離,不離餓死

餓死餓死,我是仙

三百年前黃金鋪路

三百年後洪水推流」

這題壁詩傳到村裡一老者耳中,忽頓悟此為仙人指點:乞丐已乘黃鶴而去,指點此處有洪災。此後,如明史所載,在中國道教史上留下璀璨文明的鶴林宮被洪水沖塌,從此沒落,成為道教文化史之殤。

道家文化濫觴於春秋末期,幾經起落,也曾大興於魏晉唐等朝代。霍童自古有「第一洞天」的美譽,在道家文化中,「洞」意通「通」,「天」指自然環境;「洞天」即「通於天」的修真境界之意。而坐落於第一洞天的鶴林宮是中國道教的四大名宮之一,從史料古籍之中,依稀仍能夠想像出鶴林宮闕當年的盛況。

古詩云:「鶴林仙子宅,宮闕漾浮藍。小霽樓十二,晴光景六三。仙歸詩泳仟,客到筆題酣。紫氣童光外,還疑遇老聃。」詩句二三,字裡行間盡訴鶴林宮闕的巍峨。時光若可回溯,穿越千年的時光,遙迢一眼鶴林盛景,想來許是這樣的恢弘:鶴林宮門綉闥雕甍,宮殿星羅棋布,錯落有序。宮殿前的大道接天向遠,來來往往身著青衫的仙道,廣袖盈滿山風,體態輕盈,踏步無聲,手捋美髯,談笑間煙籠十里花落古道。或有富貴商官者,不遠萬里而來,寶馬香車千金求一丹草。

從霍同祖輩傳頌的宗氏家譜散記中收集到的資料看,鶴林宮建築方圓有50多畝之廣,宮分上下兩座。傳說共有石柱108根,是按照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數而建。宮後是三清殿,左旁是玉泉殿,三殿之壯觀,有184根石柱為證。宮西為行宮,東為霍門。鶴林宮背靠鶴頭岩十里桃林,北側是仙湖及蓮花洲。而明嘉靖十三年那一場洪水盪析,蕩滌了霍童三十六村,「鶴頭岩」崩塌填入霍童溪,堵塞金錢渡,鶴林宮盡埋於地,霍童溪也從此改道。當年的霍童溪流向是由下坂頭的金錢渡口流經鶴林宮,再由蓮花洲從紅亭出境。蓮花洲曾經十里奇花,花大如箕,徑高丈余,色如紫晶,香飄百里的盛景也因這洪水蕩然無存,同鶴林宮一起再難尋覓。

五十年後,明萬曆年間謝肇淛考察鶴林宮遺址後,寫下了:「雲馭霓裳去不回,蕊珠宮殿已蒼苔。前朝甲子無人識,半夜精靈有鶴來。水碓春沙鳴斷澗,丹壚宿火濕寒灰。殘棋局冷桃花盡,不獨人間事可哀。」的悲嘆。光陰輪轉,如今的鶴林宮遺址,只餘五六根殘柱,似見證了這興盛又覆滅的斗轉星移。鶴林宮的覆滅,成為了道家文化的創傷。

鶴林宮隕落後,久未復興。原因之一是,明太祖朱元璋,系僧侶出身,故佛教得益,道教受貶,許多道觀被改為寺院,道人散入民間,鶴林宮盪析後難以復興,從此寧德道教衰退不振也。其二道教文化雖源於紮根中國本土文化,但由於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沒有體系書籍作為傳播介質,因此在外來宗教的衝擊下,漸漸式微。

滄海桑田,遙想昔年,霍童洞天蓋華五嶽,何等殊華;百年輝煌一朝洪水盪析,盲目荒涼,何等悲愴。然集天地之靈韻,曾居道山之榜首,歷史文化之傳承,非外力可湮滅,鶴林宮雖隕,寧德的人們緬懷盛景,也開創著未來,在新時代里傳統文化將不斷傳承,被賦予更多的新意義。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網路丨圖片來源


推薦閱讀:

走進七都鎮,走進明代刑部尚書林聰故里!
[i·寧德] 習爺爺,我想對你說句心裡話。
[i·寧德] 端午吃「五黃」,看蕉城雲淡這項傳統民俗!
[i·寧德] 蕉城有個免費郊遊勝地,一到秋天就清艷驚人,看一眼就想馬上出發!

TAG:宁德市 | 文化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