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同樣是跑步,為什麼日本跑步文化受中國人青睞?

每個人的大致思維都會經過這樣三段式的思考,這不僅僅是一種固有的對待事物的方式,更是一種潛在的文化。前不久,趁著國慶長假,我讀完了Adharanand Finn所寫的《跑者之道:一趟追索日本跑步文化的旅程》,整部書似乎都在探究一個問題:跑步究竟是不是一次升華人生的洗禮?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跑步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方法。它有一種純潔,一種力量,一種凈化心靈、接近本我的方式,這是其他運動方式較少擁有的特質。」

我們的鄰國日本,似乎很早就開始崇尚跑步運動,從最早的北海道馬拉松到現在著名的東京國際馬拉松大賽以及亞洲越野跑天王級賽事UTMF(環富士山100英里耐力賽),日本似乎是整個亞洲跑步愛好者的「象牙塔」。

而在中國,每年舉行的大小馬拉松、越野跑賽事不下百次,覆蓋人群接近5000萬人,越來越多的中國跑步愛好者加入到跑步大家庭中來,甚至北馬、上馬都成為大型的國際馬拉松賽事,但即便是這樣,為什麼中國人還是喜歡日本的跑步文化,中國市場難道就號召不了一次跑步文化變革?

首先,跑步不僅僅在於跑,更在於賞。每一個純粹在跑步的愛好者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跑者,即便最專業的跑步運動員,如果沒有一種欣賞、鑒賞、賞花賞月的勇氣和豁達,都不可能成為跑步文化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既然要賞,便要有可觀賞的自然風光和建築美學。

「日本的設計風格在世界上是有獨特魅力的,無論在平面設計還是在工業設計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藝術既可能簡樸,也可能繁複,既嚴肅又是怪誕,既有楚楚動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現實主義精神,這就是東西方的交融。從日本的設計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種靜、虛、空靈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東方式的抽象。」

北海道的櫻花和雪景,京都、大阪的楓葉,信越五嶽、富士山,無不透露著日本作為跑步聖地的奇光山色,更何況日式建築獨有的空靈街道,都在一定程度上給日本的跑步文化孕育土壤。

「我國的自然風光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但跑步歷史太短了,短暫到等我們意識到要構築新的跑步文化之時,周邊的高樓大廈已經不可能再推倒重建了。我們所能做的無非是召集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把注意力放到競技體育上而非人文體育,以此來填補文化空缺。」

其次是跑步周邊設施的來不及和爛不過。很難想像一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國,盡然在城市跑道數量上也岌岌可危。北上廣深,能叫的上名字的公共跑道恐怕沒有幾個,而像我的家鄉紹興,可能一條大型的都找不出來。而叫得上名字的,不是長久失修,就是設施簡陋,也許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把精力放在了別的體育項目上。

「你可見過日本的成田機場第三旅客終點站,熱愛跑步的日本民眾在大廳刷上500米藍色跑道,以此來鼓勵大家多多跑步。日本人為什麼愛跑步?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日本的家庭主婦找到一種方法緩解巨大的生活壓力,那就是跑步。逐漸地,愛跑步的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年輕化、集群化。」

而中國,廣場舞成為「特色」。

最後,跑步理念影響跑步文化的壯大。我首先要說明的是我不喜歡日式跑步訓練,那種精英訓練體制剝奪了大部分人自由跑步的初衷,儘管在最近的里約奧運會上,日本男子4*100m接力獲得了驕人戰績。跑步應該是自由的,然而自由是隨便的。

「中國人崇尚自由跑步的意念遠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群來得強烈。因為自由才會有樂趣,不像日本,在日本跑步屆,樂趣真是罕見的事情。然而自由越強,隨便、隨意、隨性就會源源不斷而來,因為跑步文化從根本上來講是系統地、有跡可循的。」

但我不否認中國隨時會可能出現新的跑步文化,正如佛書所說:「真正的挑戰是繼續享受人生。」

跑步文化,在中國並非是奢侈品,也一定不會是必需品。但對於中國跑步周邊市場而言,尤其我還是一個時常關注跑步機、靠這個賺錢的工作者,似乎從客觀來看,路跑、越野跑文化越盛行,機跑、跑步機這類東西就越沒競爭力?但事實絕非如此。

我接觸的客戶,真正意義上的終端消費者,他(她)們往往是跑步愛好者,準確地說,更多是路跑愛好者。對於他們而言,跑步機只是一個工具,遠遠沒有達到要分個你死我活的境地。因此,越是喜歡路跑的跑者,越是會對這種機器倍加青睞。

中國跑步機市場需要一次跑步文化的變革,中國跑鞋市場需要一次跑步文化的變革,而這種文化的變革來自於一次次跑者無關緊要的思考:跑步能跑出生活!


推薦閱讀:

一文讀懂「越野跑台階路」是什麼...
Nike 氣墊鞋真的那麼防震嗎 ?
怎樣練1000米?
Lizzy Hawker《跑者》書評:越野跑女王的傳奇
「莊主」弗朗索瓦·戴恩採訪:我的越野跑哲學

TAG:跑步 | 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