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談文房(十一篇):關於手藝傳承的一點拙見

小文房大學問。跟著「土八路」吳哥一起「漲姿勢」。

其實寫到上面那一段,整個第二篇就該結尾了。下面這一段原本不在我所列提綱之內,只是有感而發想到了一件事,臨時插進來的。那就是全國各地的筆庄筆店筆廠(包括整個文房業)都面臨一個手藝傳承的問題。新時代的年輕人找工作不一定非要學傳統手藝,況且剛當學徒工資不會有多高,收入低無法吸引年輕人來學藝,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就無法將老手藝傳承下去,形成惡性循環。

胡魁章筆庄在這方面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筆庄內唯一的學徒是瀋陽魯美書法專業的在職研究生,既是毛筆的生產者,同時又是毛筆的使用者。書法專業研究生自當書法理論功底深厚,對書寫工具毛筆的使用心得自是比一般人有更深的體會。傳統師徒那種「傳幫帶」的技藝傳承模式只能保證教出合格的徒弟、生產出合格的產品。這其中大部分的制筆師傅可能不會寫字作畫。筆為什麼這樣做,是因為當初自己師傅就是這麼教的。而為什麼這支筆要這麼做,當初的設計意圖是什麼,徒弟就答不上來了。老師傅們經驗老到手藝精湛無可挑剔,不過一名優秀的筆工不是只看他能否生產出合格的毛筆,而是看他能否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創新和改制各種毛筆,這需要高超的制筆技藝和深厚的理論功底。這好比工廠里負責產品設計的工程師,必須在設計、生產、工藝、原料等方面無一不通方可。各筆庄筆廠所產當家的名優產品也都是歷史上的名家定製筆,每種成品筆絕不是一拍腦門憑空想出來的,必由此筆的使用範圍、用途、需求來決定它的設計、選料、製作工藝。這需要書畫家(使用者)和筆工(生產者)相互緊密結合,書畫家將所需所想告訴筆工,筆工據此設計製作樣品,再由書畫家試用後反饋改進意見給筆工,直到最後定型投產。如元代鮮於樞草書《贈筆工范君用冊》,明代曾棨《贈王孟安詞》,不但是流傳後世的書法名篇,還是書畫家與筆工相交傳為佳話的明證。如果制筆工匠身兼使用與生產二者於一身,就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產品,更容易領會書畫家和廣大書畫愛好者想要什麼樣的產品,在設計新品、改良原有產品時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還可利用自己在書畫界的人脈關係為自己的企業招攬一些生意,達到共贏。

目下的毛筆產業貼牌代工大行其道,連做筆頭都能買來現成的「把毛」用,追求產量壓縮工時,生產出來的毛筆都是流水線作業。甲廠和乙廠也許共用一個代工廠,除了貼的商標和筆桿機刻的名字不同外,其實就是同一種筆。這樣的毛筆是現代工業化的產物,早已沒有了以前制筆工匠那種執著與用心。傳統毛筆產業要想再次復興需要的是懂技術、懂市場、懂營銷、懂書畫理論、有高學歷、有藝術修養、有人文情懷、有工匠精神的新時代制筆工匠。

現今美院書法國畫系應屆畢業生就業前景不是那麼令人滿意,倒不如轉換思維放下大學生的身段去學一點傳統的老手藝。正好國家也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像做筆做墨書畫裝裱修復等都可以,既是一份工作,又沒有跳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範疇之外。老話說「災荒年餓不死手藝人」,會一門手藝就有一技之長,有一技之長就能安身立命成家立業。只要踏實肯干,勤學好問,耐得住最初的清苦與辛勤,假以時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說不定又一位能載入書畫史冊的名工匠就在其中了。

以上都是我個人對當前整個文房產業(不光是制筆業)技藝傳承方面一點不成熟的設想。理想和現實總是有些距離的,胡魁章筆庄有書畫專業背景的高學歷從業者也僅此一人而已。星火燎原,總算是開了一個好頭兒,起碼現在已經打破了一項全國毛筆製造業的紀錄——從業者最高學曆紀錄。希望將來會有更多的有志青年能投入到傳統文房產業中來,若能如此則復興有望。

推薦閱讀:

一個用頭髮繡花的男人,用頭髮還原蒙娜麗莎的微笑
木匠故事(三)
你還記得多少兒時藝人、小販的叫賣聲?
很差的大學要不要讀?
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中,有哪些即將要失傳的老手藝?

TAG:国画 | 书法 | 手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