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為什麼名氣這麼大?

文 | 星球研究所

(首發於公眾號:星球研究所。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人類世界中的名山大岳

或是哺育一方人民

或是棲居萬千神佛

或是成就王侯將相

阿爾卑斯山(Alps)亦不例外

古代歐羅巴大陸諸國林立、列王紛爭

阿爾卑斯居於大陸中部

以天險之姿影響著歐洲的歷史進程

它長達1200公里,橫跨八國

包括摩納哥、法國、瑞士、義大利

列支敦斯登、德國、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

(阿爾卑斯位置示意圖,星球研究所標註,底圖由San Jose繪製)

2000年前

它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羅馬帝國

與北方日耳曼蠻族征戰的前線

也是迦太基天才將領漢尼拔奇襲羅馬的通道

(下圖描述的是公元前218年漢尼拔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沿途異常艱險,戰象、士兵不斷跌落山谷,只有一半士兵成功越險;時值凜冬,羅馬人完全沒有想到對手的瘋狂之舉,被打得險些亡國;此時為羅馬共和國時期,非羅馬帝國;畫家Heinrich Leutemann作於1866年)

200年前

它是一代雄主拿破崙

取得執政以來首場勝利的關鍵

拿破崙從此開啟稱霸歐洲的序幕

(下圖描繪了1800年5月拿破崙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山口的場景,是拿破崙的經典畫像;此役之後拿破崙贏得了許多人的崇拜,該畫的作者Jacques-Louis David便是其中之一)

天驕雄主俱往矣

縱觀全球

成就王侯將相的山嶽不計其數

阿爾卑斯並無太多過人之處

然而今天它的聲名卻遠播世界

超越全球絕大多數山脈

從專業人士到普通遊客

無不被其大名吸引

甚至可與8000米級雪峰林立的喜馬拉雅山脈相提並論

最高峰僅4000多米的阿爾卑斯

憑何脫穎而出?

這需要從阿爾卑斯山的幾位新訪客說起

他們既非神仙皇帝,也非王侯將相

第1位是

登山者

阿爾卑斯山脈

擁有至少82座4000米級山峰

如果不計作為亞歐界山的高加索山脈

它的高度足以稱雄歐洲

往北它可以俯視地球上最大的平原之一

歐洲平原

向南可以縱覽歐羅馬三大半島

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

無論從哪個方位看

阿爾卑斯山脈的身形都相當突出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歐洲3D地形圖,圖片源自@1xpert/123RF,星球研究所標註)

群峰之中最高者是

位於法意邊界的勃朗峰(Mont Blanc)

它海拔4808米

高居雲海之上,如同仙境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Del Creations/123RF)

高聳的勃朗峰

引起了18世紀的博物學家

索緒爾(Horace-Bénédict de Saussure)的注意

為了研究高山植物

他重金懸賞找尋可以登頂勃朗峰的勇士

1786年兩名當地人應徵而往、完成首登

之後索緒爾本人也在嚮導引導下成功登頂

懵懵懂懂之中

現代登山運動的萌芽產生了

(位於勃朗峰下小鎮霞慕尼的索緒爾紀念雕塑,攝影師@Jean-Pol GRANDMONT)

之後上百年間

一批又一批的登山者來到阿爾卑斯的群山中

將或高或低、或難或易的大小山峰逐一「征服」

包括海拔4506米的魏斯峰(Weisshorn)

它全部位於瑞士境內

以其標準的金字塔型山體聞名於世

(攝影師@Peter Wey/123RF)

包括海拔4478米的馬特洪峰(Matterhorn)

它位於魏斯峰之南

山體尖削,從任一角度觀看都形如錐刺

是阿爾卑斯最引人注目的山峰

(在山上零下20度的夜晚守候數小時,拍攝了這幅銀河下的馬特洪峰,攝影師@安平)

還包括

由艾格峰(Eiger)

少女峰(Jungfrau)和僧侶峰(M?nch)

三峰組成的壯麗峰群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從左至右分別為艾格峰、僧侶峰、少女峰,圖片源自@belvedere-grindelwald.ch)

當各個山峰的首登陸續完成

那些極具難度的山壁又進入了登山者的視野

馬特洪峰、艾格峰

以及大喬拉斯(grandes jorasses)的北壁

合稱「阿爾卑斯三大北壁

北壁天氣條件更加惡劣

加之山體本身的特質

導致攀登難度極大

(大喬拉斯的北壁,呈屏風狀,綠線為一條攀登路線,攝影師@Jonathan Griffith)

以艾格峰的北壁為例

它落差超過1800米

平均坡度超過60度、落石嚴重

登山者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挑戰自身極限

誕生了一個又一個的登山傳奇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艾格北壁的Brittle Ledges,注意畫面中的登山者,攝影師@Jonathan Griffith)

而當北壁的探險逐一完成

新的挑戰方式又不斷湧現

從SOLO(獨攀)、冬攀

到冬季SOLO、無器械自由攀登

再到連登、冬季連登

登山運動在阿爾卑斯不斷壯大並向外傳播

從喜馬拉雅到喀喇崑崙

從巴塔哥尼亞到阿拉斯加

最終將攀登技術和精神廣布全球山嶽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艾格峰頂峰山脊上行走的登山者,攝影師@Jonathan Griffith)

登山運動的發展帶動了更多人走向戶外

他們往往來自於城市、工廠、寫字樓

工業革命以來歐洲各國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

遠如倫敦、巴黎、柏林、羅馬

近如日內瓦、蘇黎世、米蘭、維也納、慕尼黑

眾多城市環繞著阿爾卑斯

悶在城市罐頭中的人們急待衝破牢籠

他們的首要目的地便是阿爾卑斯

(從Jura山頂遠眺勃朗峰以及阿爾卑斯群山,山下日內瓦城區、機場、萊蒙湖、大噴泉清晰可見。攝影師@安平)

1864年

英國人巴德呂特(Johannes Badrutt)嗅到了商機

他向城裡人大力宣傳冬季阿爾卑斯的魅力

並保證如果住他的旅館,不喜歡就無需交費

這一大膽的策略引發了人們的好奇

冬季阿爾卑斯的冰雪特色開始逐漸傳播

(當年的小旅館已經成長為豪華的Badrutts Palace Hotel,旁邊為冰凍的聖莫里茨湖,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每年冬季

來自地中海的暖濕氣流

被阿爾卑斯山脈阻截

形成大量降雪

雪線可以下探到2400米-3000米

(勃朗峰區域的雪山,攝影師@Luis Ortega)

山脈南側的年降雪量最大可達20米

相對乾燥的北側也可達12米

(瑞士M?gisalp的雪山與雲海,從屋頂的積雪厚度可以看出降雪量,攝影師@Fredy Jeanrenaud)

充足的降雪

使得阿爾卑斯發育出非常壯觀的冰川

最大的阿萊奇冰川(Aletsch Glacier)

從少女峰的南面一直延伸長達23公里

最厚之處超過900米

(從太空拍攝的阿萊奇冰川及周圍山峰,圖片源自@NASA,星球研究所標註)

以12公里長度位列阿爾卑斯第二大冰川的

戈爾內冰川(Gorner Glacier)

擁有多條支流

從畫面上方的山間流出匯入主幹道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瑞士Gornergrat附近的Gorner冰川,遠處為馬特洪峰,攝影師@安平)

得天獨厚的條件

讓阿爾卑斯山迎來了第2位新訪客

高山滑雪者

1890年

奧地利人茨達爾斯基(Matthias Zdarsky)

發明了一種適應阿爾卑斯山地的滑行技術

現代高山滑雪就此誕生

茨達爾斯基則被譽為

高山滑雪之父

(高山滑雪也被稱為阿爾卑斯滑雪;下圖為1905年茨達爾斯基展示滑雪技術的照片)

1924年第一屆冬奧會

1931年第一屆高山滑雪錦標賽

相繼在阿爾卑斯山舉辦

高山滑雪開始成為一種潮流、風行世界

今天阿爾卑斯地區滑雪場佔全球1/3

雪道落差超過2000米的滑雪場多達20餘座

吸引了全球43%的滑雪者

(義大利多洛米蒂山區的滑雪者,攝影師@James Rushforth)

登山、滑雪

歐洲人顯然不滿足於此

他們在阿爾卑斯山上修建鐵路、公路、纜車

(沖向雲海的纜車,上方為馬特洪峰,攝影師@Andy Zhang)

城市中的人群紛至沓來

各異需求在阿爾卑斯都得以釋放

第3位新訪客

以極為多樣的戶外運動形式呈現出來

包括

徒步

(少女峰前的徒步者,攝影師@楊啟超)

騎行

(拍攝於富爾卡山口,攝影師@Andy Zhang)

熱氣球

(拍攝於代堡,攝影師@Andy Zhang)

滑翔傘

(瑞士皮拉圖斯山上的滑翔者,遠處的雪山為少女峰峰群,攝影師@安平)

各式各樣、不一而足

阿爾卑斯極為豐富的自然稟賦

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如壯觀的峽谷

(瑞士Lauterbrunnen,攝影師@儲衛民)

溫潤的河流

(法國羅納河,攝影師@安平)

風情萬種的湖泊

(Lake Bachsee,對面左側為韋特峰,右側為施雷克峰,攝影師@Andy Zhang)

草甸

(艾格峰下伯爾尼高地的草甸,攝影師@Janos Gaspar/123RF)

森林

(圖中城堡為德國新天鵝堡,攝影師@儲衛民)

以及與自然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小鎮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小鎮,攝影師@儲衛民)

就這樣

阿爾卑斯不再需要神仙皇帝、王侯將相的加持

登山、滑雪、徒步、騎行、滑翔

無數戶外運動都在這裡生根發芽

戶外第一山誕生了

P.S. 近期星球研究所將陸續推出伊犁、香港、埃及、帕米爾、青島專題,歡迎廣大攝影師提供相關佳作


推薦閱讀:

登機牌上的國內起降地點的英文縮寫是怎麼確定的?
中俄簽署 30 年天然氣協議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北人不擅長水戰」這個說法(狀況)?
貴州和貴陽是從哪來的?地球知識局

TAG:中国地理 | 阿尔卑斯山脉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