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 凌晨3點的匠心——洋中光餅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好西鄉洋中鎮,這裡文化底蘊深厚,歷來民風淳樸、人才輩出,是宋代丞相周導、明朝國師周斌的故里,被譽為「文獻之里」;是「天山綠茶」的原產地蕉城西部中心集鎮。
洋中,擁有著眾多壯麗的自然景觀,也蘊育了獨特的飲食文化,洋中人對於美食的追求似乎格外地嚴格,不僅追求自然美,更講究細膩美。光餅的製作便深得這種精髓,它所追求的香脆、勁道的口感,考驗著每一個制餅師傅的手上功夫。
光餅,又稱繼光餅,是閩東大地上最受喜愛的漢族傳統餅類名點之一。據福州、寧德府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連日陰雨,軍中不能舉灶,戚繼光便命烤制一種最簡單的小餅,用麻繩串起掛在將士身上充當乾糧,大大方便了作戰殲敵。後來,這小餅流入民間,不但食用普遍,而且還成為祭祀神靈祖先必備的供品。後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光餅」。
閩東各地都流傳有式樣各異的光餅,由於地域差異、飲食習慣的不同,各地的光餅在技藝傳承上都有自己的創新,這使得做出來的光餅味道也都有所不同。其中,蕉城洋中的光餅以其筋道的口感,多變的風味遠近聞名。
在洋中鎮老街街尾有一家地道的光餅店,每天慕名而來的食客總是絡繹不絕,倘若沒有提前預定,那不好意思您就得要等上半小時,這家的光餅店所做的光餅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勁道的口感,總讓人甚是想念,享譽盛名。
每天凌晨3點,阿元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手工揉面是他們家始終堅持的工序,從小他就跟隨父親學藝,常年的揉面使得阿元的手臂明顯比他人粗大,正因為如此粗大的手練得的功夫給光餅的注入新鮮口感,力道的把控使得麵糰吃水均勻、光滑柔潤,數小時的反覆搓揉讓麵糰越發勁道,好似的揮毫潑墨、塗抹人生。
阿元先將揉好的麵糰在案板上弄成條狀,用器具嫻熟的切片成一小團,一小團剛好是一個光餅的分量。然後將麵糰的加上特製的餡團,之後將加有餡的麵糰用擀麵杖打平成圓、圓心處打孔排好隊撒上芝麻,將這些直徑8公分的餅胚洒水送入烘爐的炙烤。
烤光餅絕對是一項技術活,阿元家的光餅是用木炭烘爐烤制。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爐缸內點起衝天大火把缸壁燒「白」,缸底只剩餘燼,然後把做好的餅胚,嫻熟準確地貼在缸壁之上,若是遲緩一點,那光著的手臂便要烤出泡來。噼噼啪啪的貼餅聲,彷彿音樂伴奏。不消5分鐘,近50個光餅便全部貼完,然後再用炭火慢慢把餅烤熟。
炭火的炙烤使得光餅中的水分迅速蒸發,在這種大缸里烤出的光餅,個個金黃,十分香脆,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對於他而言,光餅就是父親送給他最珍貴的禮物,他的心愿是憑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別讓這年輕的一代忘記了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
對於光餅,香脆筋道的口感是人們對光餅的共同追求。剛出爐的光餅外皮酥脆,餅囊卻質地綿軟;放置一段時間,冷卻後的光餅會展現出它筋道的口感,將這些光餅用繩子穿成一串便利於攜帶,這就是餅胚為什麼要打孔的原因。
光餅風味各異,鹹的(其實餡是甜的,只是當地話稱之為「咸餅」)、帶餡的、沒餡的,這使得它可口誘人、老少咸宜。由光餅為原料的菜品層出不窮,各大飯店酒家還將它作為特色菜招待遠來的賓朋。到了春節前後,又成了很多返鄉人惦記許久的小吃。平時外出旅遊活動時,價錢便宜又便於攜帶的繼光餅也是當地人常帶的乾糧。
善於改變吃法則是中國人對菜譜的升華,把光餅切個蛤口,夾上糟肉、粉蒸肉、雪裡紅、苔菜,澆點醋蒜汁,咬一口,滋味無窮。洋中人對光餅的吃法更是講究多樣,不過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還要數——泥螺光餅、烏賊炒光餅,據說,長期食用光餅,對胃還有一定的養益作用。
光看光餅的外形,很難將它與佳肴、名點聯繫,但在時光長河中,它卻以這份樸實無華,養活了無數的軍士、百姓,一代又一代,傳承至今。
智己策略丨編輯排版
六眼飛魚丨圖文作者
推薦閱讀:
※如何使美國崩潰或者如同蘇聯一樣解體?
※鬼節特刊:目不能及的地方,或許真的有著什麼?
※《釜山行》:孔劉,一個連我這種堅定韓星黑都十分欣賞的韓國男演員
※為什麼中國人一邊說死者為大,一邊唾棄秦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