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 三沙漁業的知青和他的城
1956年,福建省有關部門在三沙設立了閩東漁場指揮部,統籌管理全省漁業生產。1958年,福建省漁業公司在三沙建立,從此繁華了三沙,開啟了一代人鮮明的記憶。
同在1958年的上海,16歲的董爺爺偶然在街上看到「上海知識青年支援福建前線建設」的廣告宣傳。「我一看福建前線,熱帶的氣候,挺好的,就召集了一些小夥伴,一起報名了。當時因為省屬企業水產系統只有我們漁業公司,馬尾啊廈門還沒有搞,所以當時創外匯漁業公司還是算一個大戶。」不知當時的少年是否會想到,這個決定,讓他與這座城相遇,讓他愛上這裡,並讓他與之相攜一生。
「漁業子弟都說普通話」這是三沙人對漁業公司的印象,在當時,這些漁業公司的職員們多是各大高校的畢業生,或者支援福建建設的技術骨幹。那時的漁業公司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有電廠、罐頭廠、冷凍、冷凍二廠、育苗室、造船廠、蝦油廠等,總共兩三千人。在生活方面也能自給自足,車隊、派出所、醫院、學校從幼兒園到中學都配備完整,儼然一座城中城。
在董家奶奶的回憶中,當時罐頭場罐藏的罐頭,不僅有魚蝦海帶,還有一些蔬菜。冷凍廠也有自己的人造冰用以產品保鮮。產品通過自己的碼頭出口到美國、加拿大、瑞典、日本等。在那個結婚「72條腿」、「三轉一響」的年代,有著多種大型機械設備以及技術支持的漁業公司,繁華可見一斑。
如今,隨著國營企業體制的改革,三沙漁業公司規模逐漸縮小解體。雖然閩東漁場指揮部和三沙漁業公司漸漸撤離三沙,這座城的繁華亦不在,但董爺爺並沒有一同撤離,而是選擇留在這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小城。異地他鄉,早已在和歲月的磨合中,潛移默化是家鄉。
「現在剩下的人不到十戶。他愛拍照,福建有山有海,這裡很美,他很喜歡這裡,喜歡就留下來了。」董家奶奶告訴我,他們一同支援福建漁業,相遇相識,相知相愛,不知不覺白了頭,守著一座城,護著一個家,愛著一個人。他喜歡攝影、畫油畫,她喜歡跳舞和唱歌。他們有著各自的愛好,並彼此尊重著對方的愛好,一動一靜,相得益彰。
那個年代的人們愛的更加純粹,多看一眼就羞澀,牽手是需要深思熟慮作出勇氣,守禮卻不死板。可一旦確定了一個人,終其一生執子之手,愛的就是這種不懂「變通」,這讓愛情更單純、更樸實。
董爺爺的家裡掛滿了油畫作品,有霞浦的,也有一些其他城市的,從小小少年到古稀之年,我想董爺爺應該深愛著這片土地的大海大山,在他的手裡畫里定格的每個瞬間,都是他眼中沉澱許久的最美的風景。
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並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林梢鳥在叫。不知怎樣睡著了,夢裡花落知多少。人說,愛上一個人,然後愛上這座城。那麼愛上這座城,然後遇見愛人,相濡以沫,相攜江湖,似乎是另一種更值得追求的小確幸。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寧德電視台丨文獻參考
寧德電視台丨圖片來源
推薦閱讀:
※亞洲女性在阿聯酋應該注意些什麼?
※有哪些古詩或者古文古籍提到了現代社會存在的事物?
※周滅商之後,為什麼要封紂王的兒子為諸侯呢?
※為啥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有依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