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機」和「非轉」的異同,看亞馬遜買全食的背後邏輯
亞馬遜以 137 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 的消息,使得這個周末不再平靜。關於亞馬遜布局全食,並且如何將個性化推薦及演算法延伸到線下,網上已經有了不少的分析。不過引起我關注的,卻是全食超市主打的「有機食品」這個屬性。
說到有機,一般是指種植過程中不添加農藥,不添加這個那個,也是為了保證產品的所謂「純天然無污染」,這沒來由的讓人想到轉基因。要求非轉基因在很多掌握科學素養的朋友眼中被認為是一種交智商稅的行為,不過,就宣傳策略和針對目標用戶的訴求而言,卻真的與有機食品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那些對於非轉基因嗤之以鼻的人卻不一定會拒絕有機食品。
我想,這其中的差別大概是這個樣子: 所謂有機,是全方位無死角的在種植模式上「復古」,追求工業革命前的種植效果。而 非轉基因是在其中一個關鍵節點(育種)上「復古」,但對於其他環節(光照,土壤,農藥,肥料)不加限制 ,所以效果沒有有機那麼明顯。單純從非轉一個變數上控制,難以如反轉者期待的那樣保障食品安全。
由此,要全方位的控制食品生產過程的變數,使得它不會出現一些不確定性,就 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這才是整個過程當中最致命的地方 。不用或者少用化肥農藥,一定造成「良品率」低,這就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來實現跟機械化大生產農業類似的產出量。
所謂自動化就是一個替代人力的過程。因為自動化的加入,才攤薄了某些以前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服務成本,使得這些服務也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比如說,古時候要想在夏天吃到冰鎮的食物,就需要冬天派人到深山中鑿冰,並且把它存到地下的冰窖,到夏天再一點點取出來使用。而今天因為冰箱的大規模普及,這種原本需要很多奴隸勞動才能實現的生活方式被大規模複製了。
自動化無可避免的會使得一些出賣勞動力,為其他人獲得生活方便的人們失業,但是對於有資格享受,或者還差一點點就能享受到這些服務的人們來說,他們將會因為人力被替代,服務降價而獲益。 所以未來很高成本的產品或服務,一定是要用人的 ,例如你去銀行辦業務使用自動櫃員機就免服務費,但是如果有專業的顧問陪同的話,那麼就要收顧問費——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當有機產品擺到商店貨架上的時候,其售價是比大工業化生產的食品高很多的 。有記者最近的體驗表示,全食大部分商品是有機食品、水果、沙拉、比薩等熟食,一盒藍莓 70-80 元人民幣,一盒酸奶 20 多元人民幣,屬於美國中高檔超市。這與我 2015 年初在紐約全食的體驗相差無幾。
不過,除了自己去超市購物,美國人更熟悉的是開車或者叫電商送貨上門,因為美國實在是太大了。那麼, 額外的一筆運送和儲存的費用,倒是可以通過機器人和自動化的方式省下來的 。 因此你可以在運輸成本上面自己負擔一點,或者讓機器來代勞,由此分擔較高的商品售價,讓你有機會花類似的錢,享受到含有更多人力勞動的有機食品 。
所以 生鮮和有機食品,需要用零售環節的免人工,來降低總的人力成本, 這就呼喚越來越多的諸如 Amazon Go 這樣的,沒有安排櫃員,人力成本為零的超市,以及京東在 618 所測試的那種無人駕駛的送貨車輛這樣的變革。你能在配送環節省下的人力成本越多,自動化的程度越高,用戶使用整個服務的價格就越低。
推而廣之,現在對於整個的零售業市場,實際上是採取了一種電商積極進取,而傳統的零售業消極應對的這種攻守態勢。這主要是因為, 電商掌握將整個程序自動化的方法以及技術,而實體商業擁有的只是經營場所 。實體商業成本下降的空間有限,反而可能成本還在逐漸上升。而電商的訣竅就是擁有分發成本下降,甚至下降到無限趨近於 0 的方法。
因此,未來如果實體商業想要在跟電商的融合當中佔據主動權,就一定要自己來發展自己的數字化團隊,並且 一定要以整個的裁撤人力,全部歸為自動化作為自己轉型的最終目標 。
動點科技推薦閱讀:
※為什麼超市會有賣襪子,這是不是有什麼經濟學道理?
※餐飲佔比60%、食材銷售是主打:這家超市的「零售+餐飲」模式帶給業界哪些啟示?
※生鮮同比增長10個點 新總裁陳文淵的沃爾瑪設想
※自有品牌銷售增長88% 大潤發深挖「藍海」
※完爆沃爾瑪的德國超市「阿爾迪」就靠一狠招!
TAG:亚马逊Amazoncom | 有机食品 | 连锁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