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

最近手頭抓著幾個大項目,不可能每個都親力親為了,每個項目上都有1-2個小弟在。我很想當個甩手掌柜,把事情全交給他們。可事實是,一旦我稍微對某個項目鬆懈,這個項目的客戶或者合作夥伴的領導就會找我「喝茶」了。

我時常想,怎麼能把小弟們快速培養成現在的自己?於是我開始對比我們的區別:每個人特點都是不一樣的,我是一個泛而不精的人,每個小弟在某塊細節上可能懂的都比我深入,在某個bug或者feature或者場景的理解上能夠超出我一大截。照說現場的需求、技術路線和細節他們要比我熟悉很多,可為什麼客戶一定要我過去?

想到最後,我覺得就是一個「說」。

技術出身的人往往不善於溝通,他也許很能「做」,但不能「說」。在我看來,說有幾個層次:

第一開口說。指的是漫無目的,跟同事、客戶、合作夥伴隨意的說,這一步最終只能與他人成為點頭之交。

第二表達自己。把自己對技術的掌握、對需求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說出來,通過實力贏得他人的尊重。通過輸出自己的認知,這一步吸引一些人到自己身邊。

第三收集信息。通過與他人的不斷溝通獲取信息,可以是技術上的,可以是項目上的,也可以生活上的。這一步通過交流把吸引到的人鎖定,並且向自己輸送信息。

第四成為信息橋樑。通過掌握公司和客戶的雙方信息,成為兩者之間的紐帶,自然而然成為了關鍵節點,信息就越加豐富了。

第五做。掌握信息只是手段,最終的目的還是做。說了那麼多如果不做,最後只會落下「吹牛皮」的標籤,反而再也得不到信任了。

「說」說起來容易,但背後其實需要各種能力的融合、知識的沉澱和信息的匯聚。

比如自信。對於自信的理解,我經歷了三種狀態。最開始的時候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仗著一股牛犢之氣,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做,是一種盲目的自信。然後發現合作的老專家們,都是有二三十年工作經驗的,我在書上看到的學到的,都是他們親自動手做過的,甚至有些就是他們寫的。他們講的各種知識,根本不是我這個年紀能夠達到的廣度。這個時候開始虛,特別的虛,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什麼都不敢說了,不自信到極點。到了第三個層次,又開始自信,這個時候是一種理性的自信,明確自己懂得什麼不懂得什麼,跟人交流的時候不是一爭高下,而是合作互補。我只提供我有信心的知識,我講我的東西頭頭是道,但不屬於我知識領域的大方承認不懂不過多評論。這種恰到好處的自信可以讓自己不顯得過於「裝」,又能在特定領域給人留下「專家」的印象,能夠進退自如。

比如知識的廣度。這裡的知識既可以是專業知識,也可以是生活的知識。我曾跟一個資深程序員交流,雙方都從自己公司的利益角度考慮各執一詞爭執難下,尤其是他年紀比我大很多有些不信任我,深深的有一種文人相輕的感覺。但是當我們交流到某一個技術點的時候,我憑著兩年前掃過的信息展開扯淡,他卻完全沒有了解,居然一擊即中。順著這個切入點,我又深入闡述了一些相關的認識,結果兩個人瞬間放下防備,開始正常友好的交流。

比如現場的爆發。我相信大家都見過,考試前有些人明明準備了90分,卻只能考出70分的效果;而另一些人明明只準備了80分,卻能把80分完美髮揮出來,甚至超常發揮到90分。這是一種現場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夠將掌握的知識,在需要的時候爆髮式的變現出來。這需要對知識深刻的理解,和帶上自己個人印記的深化,而不是死記硬背,只有這樣才能在現場流暢且自信的表達出來。

比如看待問題的態度。學校出來的做慣了選擇題是非題,老希望把事情分個對錯,分個你我,這樣無疑就跟他人對立了起來,是一種分明的稜角。可很多事情沒有對錯、沒有黑白、沒有你我,而且做成這件事有100種辦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交流,通過相互理解相互退讓相互制衡,選擇一種柔和的能夠讓雙方都接受的折中的方案,最終達到雙贏的結果。很多事情不交流就會成為「囚徒困境」,破解之道就在於充分溝通,多次合作。

比如對信息的掌握和對關鍵事項的影響力。全面的信息能夠幫助做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在答應客戶的時候能夠有個大概的範圍不至於離譜。在討論需求時,又能夠明確公司的底線在何處,不至於答應下來又沒辦法交差。最後還要有影響力,當雙方的目標gap較大時,能夠推動雙方關鍵人物,向合作一致的方向靠攏,慢慢減少間隙,促成合作。這些過程中,都免不了一番又一番的口舌。

我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能夠對「說」有新的理解,不要認為說就是虛的做才是實的。有的時候一說頂百做。

而我個人認為會「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自己外圓內方。

就像打太極,永遠是一種柔和不對立的態度,但受力時又能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


推薦閱讀:

有哪些提高學習專註度的方法?
拿了公共營養師證可以找兼職嗎?
不良資產行業乾貨之十三:n投資者購買不良資產實操技能概要(一)
大家好,打擾了,我在部隊,想利用課餘時間多學點東西,為了退役後有所發展,請問下現在學什麼技能比較好呢?
如何做到精深練習?

TAG:技能 |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