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 周寧浦源村延綿百載的「人魚約定」

周寧浦源鯉魚溪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國內唯一鯉魚文化古村落,是人魚和諧相處的典範。其以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魚冢」、「魚陵」和「魚祭文」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定為年代最久的鯉魚溪。今天[i·非遺]第十六期,小愛帶你走進周寧鯉魚溪護魚習俗。

浦源村住著的800多戶人家,是800年前從河南滎陽遷徙而來的鄭氏後裔。「中華奇觀」鯉魚溪源自海拔1448米的紫雲雙筆峰麓,沿途彙集九條山澗,奔突疾馳,一路自西向東順勢而下,至一馬平川的浦源村口時流速頓減,於是形成了一條五彎六曲,長里許,寬丈余,深不足一米的溪流,貫村而過。

愛寧德原創明信片

因為溪中有上萬尾灰黑、墨綠、丹紅、金黃、紅白相間、紅黑交錯的各色鯉魚,大者三四十斤,群魚「見人影而動,聞人聲而聚」,人魚同樂,奇妙無比,所以這條溪叫做鯉魚溪。

鯉魚溪村溪段全長600多米,最寬約10餘米,最狹窄處僅有3米,人魚同樂就集中此段。天氣寒冷時,鯉魚就全躲在深水裡不出來,類似一些動物的「冬眠」。三四月份天氣回暖或下午溪水暖一點時成群的鯉魚就會游上水面嬉戲、玩耍。

從小在鯉魚溪邊長大的村民說,鯉魚溪的魚最識人情,它們生性喜歡與人同游,善解人意,毫不怕人,能「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只要人們靠近溪邊,它們就會成群結隊迎面游來,仰首張口望著遊人。

期待著人們給它們擲食物,但它們卻不單純為了食物,你不給它們拋擲餅餌,它們也能同樣伴隨著人聲人影同步漫遊,直到人群消失而後止。

你如果拋擲餅餌,魚群就會爭相逐食,立刻掀起層層微波,一尾尾潛游騰躍,來往穿梭,並不時發出「喋喋」吞咽之聲。這時,你盡可以一手拿著光餅,一手輕輕地撫摸魚首。

以往,婦女們會在溪邊洗衣服,洗菜等。遨遊的鯉魚會不時游到她們面前,然後故意一轉身,甩動尾巴打起水花,濺灑在婦女的身上臉上。

還會有意輕含正在洗滌的衣物和菜,拖向水中,與婦女爭搶,婦女笑罵著揮手要它們游開,魚兒就不慌不忙悠悠地遊走,這種頑皮憨志逗得遊人歡笑不止。

鯉魚溪中鯉魚的由來

關於鯉魚溪中鯉魚的由來,相傳,浦源鄭氏祖先於宋代遷徙於浦源,為了防止飲用水源被污染或投毒,聰明的鄭氏祖先就在這條溪流中放養鯉魚,一則去污澄清,二則預防外人投毒,這魚兒便成了村人飲用水的「哨兵」和「守護神」。

鄭氏始祖鄭尚公及其後裔行善積德,至八世祖晉十公時鄭氏樂善好施名聲遠揚,感動了神仙。一天,村中來了乞食婆,還帶著一男一女兩個乞食仔,他們身上長滿疥瘡,白天討飯,晚上露宿村頭。

晉十公發現後,把3人叫到家中,派人照顧還請醫生看病。病好後,他們要走,晉十公親自送他們,走到橋頭時,突然人消失,這時溪中游出三條鯉魚,對著晉十公櫻唇抬舉,聊表謝意。

晉十公忙入祠焚香膜拜,原來這是金瓶峰上3位仙姑的化身。從此,村中人就把溪中的鯉魚奉為神魚,並在魚塘里安放鯉魚仙姑塑像。

護魚:巧施苦肉計愛魚護魚

浦源鄭氏到了第八世,家族興望,族長晉十公為感激鯉魚功勞,率村人拓寬山溪,並藉助神話故事,神化「鯉魚」,訛稱鯉魚是「三仙姑」化身,並有林公庇佑,偷捕者會降災得疾。

之後,他召集村人訂立鄉規民約,禁止垂釣捕撈,違者嚴加懲處。為嚴明紀律,他巧施「苦肉計」。族規公布的第二天,他有意叫自己的孫子去抓一尾鯉魚,併當場將其抓住。

在宗祠里,當眾將他的孫子打得皮開肉綻,並「罰宴」村人三日,「罰戲」三場。在開宴前,他讓村人立下毒誓:無溪中鯉魚,則無浦源村人。後來,歷代村人均遵循古訓,將鯉魚當成村中一員關愛倍至。

美麗的鯉魚溪也曾遭受過這樣或那樣的劫難。1949年春,對鯉魚溪的鯉魚來說是一場大劫難。從淮海戰役敗退的國民黨某部經過浦源村,他們用槍射、用手榴彈炸、用籮筐撈,鯉魚死傷慘重。

此時村民與這幫傢伙展開了「反迫害」鬥爭,留下的極少數鯉魚被村民巧妙藏到水缸或村外深井才讓鯉魚繼續繁衍。為了保護鯉魚,有的村民還習武練拳,嚴加防守。

為了鯉魚能在溪中自由快樂地生存,經過長期觀察和摸索,村人掌握了鯉魚許多生活習性,於是沿溪建房時都要在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鯉魚在發大水時躲藏。

同時還在溪側植上綠葛蒲讓鯉魚銜住以免被洪水捲走。前人詞句中「澗壑溝濡資德水,藻蒲依止謝江神」讚揚的就是這一情景。

每當下暴雨的時候,鯉魚溪里的水就漲到了路面,鯉魚也隨之游到了路面上。人們擔心小孩走路時亂闖亂撞會驚嚇到被衝上路面的鯉魚,鯉魚受驚嚇後游回溪里會隨溪水被沖走。

這時,村民們就將鯉魚溪旁的路封鎖起來,不讓小孩從此處過。住在溪旁的村民也會將鯉魚撈起放在自家的水缸里養著,等溪水退後再放回溪中。

有些鯉魚被衝到下游的田間,村裡的大人小孩便會自覺出動,挑上水桶,拿著盆子等器皿,將鯉魚撈上來送回自己的家園。村民們不僅保護了鯉魚溪中的鯉魚,甚至在外鄉也不食鯉魚。

魚葬:鯉魚溪獨特的魚葬習俗

浦源人愛魚、護魚的良好習俗,演繹了八百年來「人羨魚休唱釣魚歌」的奇妙人文景觀。但是,儘管如此,魚兒仍是無法逃避它們的「大限」之日,因此也就形成了鯉魚溪獨特的魚葬習俗。

魚葬的程序通常如下:一位老者,手托銅盤,上置一隻老死的鯉魚,身後是一群穿著古裝的老者和全村的男女老少,混著鞭炮聲和鑼鼓聲,在一位司儀的宣布下,魚葬開始了。

先是由先前那位領隊者將「得享天年」的魚安放在祭台上,並對其進行凈香、上酒,頂禮膜拜;接下來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族人宣讀祭文:「奈何天不永年,遽爾雲亡,人非草木,焉能忘情,銜悲忍痛,還招爾魂……」。此後,將魚隆重地葬於「魚冢」中,點香、燒紙錢以表紀念。

全體人員一片悲戚,其情其景,絲毫不啻於為亡故親人下葬。這就是鯉魚溪流傳了八百多年的魚葬習俗。

據當地的鄭氏村民介紹,魚葬禮俗自鄭氏八世祖晉十公苦肉計護魚開始,以後沿成村裡重要習俗直至現在,當鯉魚自然老死或因其它變故死亡,村人都說鯉魚上天了。

於是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將它們送到魚冢安葬,並燃香、燒紙錢、放鞭炮。如死的魚較多,送葬場面則隆重,還拜讀祭文。有時也有祭祀之禮後用柴草把魚體燒成灰,埋葬在「魚冢」里。

鯉魚溪下游魚塘邊的土丘上,立著兩株參天擁抱的古柳杉,這兩棵數被村民稱為「鴛鴦樹」。兩樹之間立著一塊石碑,上書「魚冢」二字,這是全國唯一的「鯉魚墓」。

「魚冢」四周遍布稻田,面朝鯉魚溪和鄭氏宗祠,為鵝卵石堆砌而成,呈拱圓形,冢前石碑、石案、香爐等祭祀物件一應俱全。

這「魚冢」是1986年浦源村村民用鵝卵石重修的,寄託了浦源村村民對鯉魚的虔誠敬意。讓記者驚奇的是,雖然「魚冢」中安葬了數以萬計的鯉魚,但魚冢里卻總未見填滿,其四周也從未有過異味。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網路丨圖片來源


推薦閱讀:

初次去日本旅行是种怎样的体验?
旅行和毒品一樣,粘上就戒不了。網友:我寧可永遠不戒!
江蘇旅遊應該去那些地方?
吹什麼旅遊?你不過是換個沙灘撿石頭

TAG:宁德市 | 文化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