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今晨逝世!享年108歲!

著名的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茶界泰斗」張天福,因年事已高於2017年6月4日9時22分在福州逝世,享年108歲。

(1910~2017 ),福建省福州市人。80年代任福建省茶葉研究所顧問、省茶葉學會顧問、並主持烏龍茶做青工藝及機械研究的科研課題,多次擔任全國名茶評選會議評比委員會副主任,參加福建花茶研究協作課題的技術指導。

主要論著有:《改良福建茶業與職業教育的實施》(1937年)、《福建茶業復興計劃》(1939年)、《發展西南五省茶業》(1939年)、《大力恢復和發展茶葉生產》(1955年)、《揉捻機棱骨形狀和包揉處理對武夷岩茶外形影響的初步研究》(1962年)等。

立已立人強國強種

張天福出生於福州名醫世家,是張家的獨生子。中學畢業時,父母希望他能承繼祖業,攻讀醫學,將來成為一代名醫,而張天福卻另有考慮:中國數千年以農立國,萬事以家業為本,福建有「茶、紙、木材」三大特產,自己將來要成為復興農村的「帶路先鋒」。

源於這一理想抱負,20歲那年,張天福以優異成績考取了當時著名的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那時,中國內憂外患,目睹國家的貧窮落後,振興民族的意識激蕩著年輕的張天福的心。張天福立下誓言:立己立人,強國強種。「立己立人,就是自己要站起來,還要幫助同胞站起來,挺直脊樑,不當亡國奴;強國強種,就是華人是世界強種,絕不是『東亞病夫』,中國一定要強大起來!」

當時,鄒韜奮先生領導下的《生活》周刊積極宣傳抗日,傳播馬列主義,張天福長期訂閱周刊,深受影響。周刊對經常訂閱雜誌者贈送《生活日記》,並可在封面烙印自己的人生座右銘。張天福把「立己立人,強國強種」寄去,由周刊將此燙金烙印於《生活日記》封面。這本日記本伴隨了張天福一生。

「9·18」事變後,張天福和同學們一道走上街頭,投身於抵制日貨和抗日宣傳運動。為了讓所有自己熟悉的親友同胞不忘「9·18」的恥辱,張天福印製了「蘊愛國之熱誠,作復仇之準備」的信箋寄給親友,以喚起大家的抗日鬥志。為了進一步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張天福與金大國術社全體同學決定為抗日義勇軍募款。

張天福將義演的場面拍攝成照片,在照片寫上「立己立人,強國強種」寄贈友人,以激勵同胞愛國之志。這幀照片後來遺失了,想不到事隔70年,2000年6月竟出現於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福州舊影》一書上。

用「9·18」為揉茶機命名

1931年前後,張天福多次從報紙、雜誌上看到中國茶農扎著長辮子、裸著上身赤腳在地上揉茶的照片,深受刺激。他想:如果能設計一台機器代替赤腳揉茶該多好!

1940年,張天福在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擔任福建示範茶廠廠長時,最早設計的揉茶機是雙桶式雙向推拉型。試驗中,張天福感到還不夠省力,接著設計出單桶式的圓桶、方桶揉茶機各一台,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圓桶的更省力、方便,揉捻的茶葉條形較緊結。設計揉茶機的想法萌生於1931年,而1931年9月18日又是「國恥日」,張天福便將揉茶機命名為「9·18揉茶機」,希望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9·18揉茶機」的問世,結束了中國茶農千百年來用腳揉茶歷史!

1941年,「9·18揉茶機」由福建示範茶廠開始定型生產,並由福建省茶業管理局首先定製20台發給茶區茶農使用。從此,中國茶葉加工生產翻開了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張天福繼續研究改進揉茶機工藝。1953年,他與同事進一步研究,將「9·18」揉茶機揉盤、揉桶改為雙動的「53」式揉茶機在紅茶區推廣。所謂「雙動」就是推拉時上面和底下揉盤同時動,形成雙動,這樣十分省力,揉茶速度加快,揉捻效果更佳。第二年,又將揉茶桶改小,使它適合於綠茶、烏龍茶區推廣運用,此機被命名為「54式揉茶機」。新揉茶機的推廣運用,極大地提高工效,提升了茶葉的產量和品質。

創辦福建省第一所茶校

立志獻身茶業的張天福認為: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培養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強業之路。為此,他自大學畢業被聘任為福建協和大學助教之時起,便利用教科書備課的機會收集有關茶業資料,編寫茶樹栽培、茶葉製造等教材,並取得校方資助,轉道台灣實地考察茶業。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資料,寫了《台灣之茶葉》考察報告,並決心創辦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業改良場。1935年8月,經多方努力,取得當時的福建省教育廳和建設廳支持,在福安縣城關和社口鄉分別創辦「福建省立福安初級農業職業學校」(當時只設茶科,1937年擴建高中部,設農茶兩科,改稱福建省立福安農業職業學校)和「福建省建設廳福安茶業改良場」,張天福任校長兼場長。從此,福建有了現代茶業教育和科研機構。學校的老師既是教師又是茶場的科研人員;茶場既搞科研又是學生實習、勞動的基地。場校結合,理論聯繫實際,培養人才和改進技術相輔而行。茶業科教相結合,至今仍不失為辦好教育的一條好經驗。場、校開辦初期,張天福廣集人才,如庄晚芳教授、李聯標研究員等人都是當時被邀參加科研、教學的骨幹,並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培養出福建省第一批茶業專業人才。像當今台灣大學教授、原台灣茶葉改良場場長吳振鐸教授就是其中一個。

茶場開創伊始,張天福有感於制茶工藝的落後和制茶工人勞動的艱辛,克服重重困難,多方籌措資金,於1936年從日本引進萎調機、揉捻機、解塊機、乾燥機等全套製造紅茶的機械設備,使福建制茶業由人工制茶過度到機械制茶。1940年,由福建省政府於中國茶葉公司聯合在崇安創辦「福建示範茶廠」,任命張天福為廠長、負責籌建工作。經過艱辛努力,開闢茶園200多公頃,建機械初精製等工場,並開展茶葉品種、栽培採制等試驗研究和茶區調查及技術推廣工作、統轄全省茶業各分廠和制茶所,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茶葉生產、科研、推廣、銷售相結合的單位。1942年,由於各方面基礎較好、條件優越,被當時的重慶國民政府財政部貿易委員會改辦所屬的全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在籌建「福建示範茶廠」過程中,張天福仍部忘茶業教育。1941年,他利用示範茶廠的設備和人才,建立「崇安縣立初級茶業學校」,由他兼任校長,培養茶業人才。可惜,1942年隨示範茶廠的改辦而停辦。

每天到小溪里洗澡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從福建省農業廳退休的張天福,為發揮餘熱,到壽寧縣去指導茶葉生產。這一去就是9年:「我當時發現壽寧休葉品質很好,但卻製作 不出好茶葉,就想去那裡找找問題。」在壽寧縣一個叫犀溪的偏僻地方,張天福與壽寧綠茶結緣。

1986年,壽寧綠茶榮獲全國綠茶評比第一名,張老告訴記者:「那次製作茶葉,我是全程跟蹤,從採摘開媽,一條龍的指導,解決了一些技術問題後,只要認真做,是可以出發茶的。」

那時張老已經70多歲的年紀,但身體還是很好,習武生涯給了他一個強壯的身體底子,「我每天都要洗冷水澡,還是到小溪里去洗,那是山泉水,很冷。被人看到,都把他們給嚇壞了。」說起這事,笑意浮現在老張臉上。

改寫看天做茶的歷史

如今福建烏龍茶中的鐵觀音已經名聞中外、香飄世界。但許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年鐵觀音快速發展的原因離不開當年張天福的一項科研攻關。

1982年,已過古稀之年的張天福出任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顧問,主持開展一項前無古人的研究:人工控制烏龍茶製作的關鍵工藝——做青的最佳條件,改寫幾百年來看天做茶的歷史。

從前的茶師關緊房門,是為了隔斷山間潮濕低溫的氣候環境,而燒起火盆是要保持一定的溫度。說起來簡單,這個對製作茶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子就是適應的溫度和濕度。但找出這兩個影響因子確切的數值,並加以人工標準控制卻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張天福在茶鄉福安、安溪安營紮寨8個年頭,與十多個科研人員做了幾千次實驗,掌握了兩千多個數據,在世界上首次提示了影響烏龍茶做青工藝各因子作用及其相關性,首先應用人工控制環境條件於做青工藝,實現了制茶機械化、規範化、程式控制化,有力提高了烏龍茶品質和經濟效益。1991年,這一科研成果被省政府予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張老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說起這事,張老並沒有太多的表情,他反而表示,現在的烏龍茶製作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茶王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高。「烏龍茶的製作標準化一旦推廣開來,讓『茶王』消失,所有的烏龍茶都成為極品茶。」張老說這是他的心愿。

倡導中國的茶文化

現已高齡的張天福,依然精力旺盛。他的養身健體之道就是飲茶。他說「茶是萬病之葯」,一天也離不開它。他極力推崇我們的祖先創造的寶貴財富——中國茶文化,也高度評價福建茶葉從唐宋以來對發展中國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貢獻 。張老說:隨著中華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形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新加坡形成了「和、愛、謙、靜」的新加坡茶藝;我國台灣省也有「和、敬、恰、真」的台灣茶藝。他認為,這些都不能完整的體現茶文化精神。他主張綜合中國茶聖——唐朝陸羽《茶經》所提的:「茶最益精行儉德之人」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所提的「致清導和」、「韻高致靜」,提出以「儉、清、和、靜」為內涵的中國茶禮。他說:儉就是勤儉樸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濟,靜就是寧靜致遠,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從唐宋以來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

張天福不但倡導中國茶禮,而且身體力行。他倡導、宣傳、組織、協辦以宣傳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茶人之家」、「茶藝館」、「茶苑」等等,為人們提供一個安靜祥和的空間,藝、以清香的茶葉、優雅的琴聲、高雅的茶藝表演,讓許許多多的茶人、茶友以及茶葉愛好者聚會在一起品茗敘舊,交流心得體會。張天福精於茶道,更精於茶葉評審。他不計其數地被聘請擔任全國、全省各種優質茶、名優茶鑒評會主評。既為他施展特殊專長提供演示機會,又通過這種活動傳授技藝、培養年輕一代。他評茶精密細緻,反覆推敲,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其準確率是驚人的,凡審評有爭議的,都由他一錘定音。有一次在安溪「茶王賽」的評審中,有兩號參賽的茶葉,色、香、味、形均無二致,他斷言這是統一號品種的茶葉,經過檢查落實:當事者為了希望多一次獲獎的機會而把它分做兩號參評。秘密揭開,舉座皆驚,人們交口稱讚他評審技藝的高超與無可爭辯的權威性。

百歲老人張天福的主要貢獻

1942—1946年,張天福應聘到福建協和大學任教,他仍利用教學機會,積極收集茶葉資料,編寫教材,搞好茶業教學工作。1946年後,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國茶葉研究所,成立農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崇安茶葉試驗場,繼續從事茶業科研,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張天福調到福州,先後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農廳工作,建立機械制茶廠,設置茶葉收購網點。

1953年,張天福改進由他早年設計的「九一八」揉茶機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機,分別推廣適應於紅茶、綠茶區,又設計推廣了綠茶三鍋連續殺青機,大大減輕了制茶工藝中的揉茶和殺青勞動強度。同時,還總結了經驗、試驗、示範、推廣茶樹無性繁殖——茶樹短穗扦插法的經驗,大力推廣茶樹良種。

1954年親自赴崇安蹲點,指導創辦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機耕茶場——崇安茶場,為促進福建茶葉發展做出貢獻。

1957年至1980年,他堅守在茶葉生產的崗位上,幾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區,寫下《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龍岩斜背茶調查》、《閩西山調查茶》、《福建茶史考》等等有價值的資料,並研發了「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

1980年,張天福只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當顧問。期間,張天福帶領科研人員主持省的重點攻關課題——「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取得了成功,解決了烏龍茶品質最關鍵的「做青」工序難題,首次實現人工控制氣候條件下進行烏龍茶「做青」工藝,對穩定和提高烏龍茶品質取得進展。該成果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張天福提出有機茶的概念,並建議成立「張天福有機茶示範基地」。「張天福有機茶示範基地」實行過程就嚴格按照《有機食品》國家標準,從選址、規劃、開山、種植、管理等各環節進行保證。截止目前,張天福有機茶示範基地分別在安溪、壽寧、武夷山、漳平、永泰等地成立。

2013年,這位年高德劭的百歲茶人,因其為中國乃至世界所作的卓犖貢獻,而被國際茶業大會組委會授予「世界傑出茶人貢獻」獎。

茶界泰斗百歲茶人張天福主要論著

1、張天福.台灣之茶業.台灣實業考察團.福建省農業廳印,單行本,1934

2、張天福.改良福建茶業與職業教育的實施.福安農校校刊,1937,1(2):2~6

3、張天福.「918」揉茶機的結構與用法.協大農報,1945,7(1):41~ 43

4、張天福.我國戰後茶業建設.福建邵武明志學社叢書,1945.

5、張天福.大力恢復和發展茶葉生產.福建農業通訊,1955,5(14):13~16

6、張天福.影響茶樹種植距離的因素.茶葉通訊,1964(2):67~73

7、張天福.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茶葉科學,1965,6(2):72~74

8、張天福.攤涼在毛茶烘乾過程中對提高品質降低成本的作用.茶葉科技簡報,1977(3):9~10

9、張天福.福建茶史考.茶葉科學簡報,1978(2):15~18

10、張天福.關於提高烏龍茶品質的建議.茶葉科學簡報,1983(1):2~3

11、張天福.立足改革,開創我省茉莉花茶花色.茶葉科學簡報,1983(2):2~3

12、張天福.關於福建制茶機械改革的意見.茶葉科學簡報,1983(3):1~3

13、張天福.烏龍茶與健康.見,浙江省茶葉學會等合編.茶葉與健康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1983:47~50

14、張天福.花茶陳坯問題的商榷.茶葉科學簡報.1984(2):6~7

15、張天福.烏龍茶的評審.茶葉科學簡報,1984(4):2~4

16、張天福.發展名優茶,重在創優質.茶葉科學簡報,

17、張天福.烏龍茶做青工藝的研究,茶葉科學簡報,1989(3): 20~25

18、張天福.戈佩員,鄭乃輝等.福建烏龍茶.福州:福建科學出版社,1990

19、張天福.焦海冕,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中間試驗報告.茶葉科學簡報,1990(1):1~4

20、張天福.茶葉品種與制茶工藝對烏龍茶品質風格的影響.福建茶葉,1994(3):5~7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聯繫郵箱:744373898@qq.com)

福茶之心

微信 | fuchazhixin

茶覺先生,食茶交友

推薦閱讀:

紅茶常見的15種弊病
北京人為什麼愛喝茉莉花茶?
普洱越陳越香是古樹茶還是台地茶更靠譜?
如何理解千利休說的:「想像一下沒有茶的生活,如果和現在有區別,那麼你就不懂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