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思考與表達,才是高薪人士的邏輯思維!
在公司明亮的玻璃會議室里,一群新產品研發與運營人員正在熱烈的討論下一步工作計劃,下面是研發工程師小D的發言:
1、產品優化,包含新增業務處理提醒、首頁功能調整、新增結算業務,工期安排過短,根據首頁改動需求,評估工期至少需要增加7人/天;
2、部署工具開發,工期安排過短,腳本整理等,需要增加5人/天;
3、產品架構,新ui方面,已和前端溝通過,如果需要類似用友的界面,開發人手遠遠不夠,另外,工期過短。
本次上線4月初試用,優先保障產品優化,及部分界面優化。
聽到這樣的發言,產品經理W先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搞不清楚小D到底想說什麼,只能逐個去問與確認,最終讓本來1個小時可以結束的會議延遲到了3個小時。
表達思路不清晰導致溝通效率低,溝通效率低就會給公司帶來更高的運營成本,這種現象在職場里隨處可見。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職場人表達思路不清晰呢?
本質原因就是混淆了「思考」與「表達」的邏輯關係,把思考的邏輯錯當成表達的邏輯。
一、我們大腦喜歡如何思考?
1.我們大腦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喜歡遵循自下而上的邏輯方式,喜歡從具體的細節開始構思。
舉個例子:
朋友問你有沒有快速賺錢的方法?你肯定首先想到具體的方法,比如開門店、成為網紅、買房投資、買彩票、成為知識型IP、炒股、開淘寶店、開公司。如果你直接把這些方法噼噼啪啦的告訴朋友,估計他會很迷茫,搞不清哪種方法更適合他。
2.大腦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發散狀,每件事情之間不一定有邏輯關係。舉個例子:
你剛剛負責了一場展會回到公司,領導問你展會效果如何?你能想到的可能有以下幾點:
1.人流量大,人氣不錯
2.來諮詢的人挺多
3.新聞媒體來採訪我們展位
4.簽訂了3個合同
如果你直接這樣零散的彙報給領導,我相信領導聽著肯定心累吧。
二、我們大腦喜歡如何接收別人表達的信息?
人類是天生懶惰的,不把思考結果進行任何歸納總結就想去告訴別人是我們的天性。殊不知,如果自己不對思考結果進一步概括歸納,聽眾只能自己去概括歸納,導致的後果就是聽眾聽得累,接收率會很低。
因為大腦在接收傳達信息的時候,就已經自主啟動類比和聯想的思維,大腦會把接收到的每一條信息進行聯繫、歸納、總結,這樣神經元細胞才能去接收轉換為自己的信息。
所以,如果講者在表達信息的時候已經將繁雜的信息進行概括歸納提煉,那麼聽者大腦就會很輕鬆的接收轉換為自己的信息。
再拿上面那個例子,「朋友問你有沒有快速賺錢的方法?」你這樣表達的話,相信朋友就很快能夠明白。
1.如果有團隊有產品,建議自己創業。創業的方式包括開門店、開公司、開淘寶店。
2.如果個人有實力,可以打造個人品牌,比如知識型IP和網紅。
3.如果閑錢非常多,可以投資,買房、炒股、買彩票都是投資的方法。
三、自下而上思考,總結概括;自上而下表達,結論先行。
怎樣讓表達思路更清晰,讓別人很快能夠get到你表達的信息。最好的辦法就是自下而上思考,然後通過總結、概括、歸納讓信息形成金字塔結構。
在表達觀點的時候,尤其是商務溝通場合,自上而下先說結論,然後再說具體細節。而不是把大腦思考的觀點直接拋給對方,長期這樣練習相信你很快就能練就工作高效、溝通敏捷的邏輯思維。
比如,上面的例子,領導問你展會效果如何?你可以通過「自下而上思考,總結概括;自上而下表達,結論先行」的方法彙報。
(結論先行)這次展會總體效果不錯:
(概括歸納成2點)
1.銷售有收穫:簽訂3個合同;
2.品牌曝光率大:人氣旺、有新聞媒體採訪
簡單二十個字總結今天的分享:「自下而上思考,總結概括;自上而下表達,結論先行」,這個方法可以應用到會議溝通、商務彙報、發送郵件等等職場場景,堅持練習一個月,相信你將來就會潛移默化的運用這種邏輯思維。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時間=)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wa00xTFU3RUtCTlhyUXBPOXhiQ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有哪些事情是邏輯相似,但卻不能互證?
※27歲做到年薪百萬,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沒有什麼東西是不會改變的」,但是「沒有什麼東西不會改變」這句話的正確性是不會改變的?
※存在邏輯思維能力強、記憶力弱(或相反)的人嗎?如果存在,ta的智商是高還是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