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馬Queen、文藝女神於阿姨要來中國演「獨角戲」,先來看看她這部《將來的事》吧

兩次戛納影后,兩次威尼斯影后,凱撒獎影后……提名不計其數,在Imdb上搜她的獲獎經歷,拉不到盡頭。這個六月,法國最特立獨行的女演員,年屆六十依然少女的伊莎貝爾·於佩爾,將來到中國北上深,奉上精彩的自編自演的「獨角戲」《杜拉斯之夜》,據說在其中還將朗誦杜拉斯的名作《情人》。想想都好棒啊,然而也不知道能不能看上。那就貼一篇她去年的新作《將來的事》,故事講述了一位哲學女教師,遭遇丈夫出軌,母親離世,多重中年危機,而她又如何自救?很愛,很動人。

本文首發於「24樓影院(movie24luo)」

《將來的事》美版預告海

想要更深切地體會《將來的事》,理解其中人物精神世界的構成,大概需要閱讀以下這些書籍:

nn

《社會契約論》 作者:盧梭

nn

《過時的人》 作者:京特·安德斯

nn

《人的境況》《極權主義的起源》 作者:漢娜·阿倫特

nn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作者: 叔本華

nn

《從存在到存在者》《整體與無限:論外在性》《困難的自由》 作者:伊曼努爾·列維納斯

nn

《我與你》《人與人之間》《通向烏托邦之路》 作者:馬丁·布貝爾

nn

《論自由》《批判的理論》《啟蒙的辯證法》 作者:馬克斯·霍克海默

nn

《工業社會和它的未來》 作者:希爾多·卡辛斯基

nn

《易碎的絕對——基督教遺產為何值得奮鬥》《幻想的瘟疫》 作者:斯拉沃熱·齊澤克

nn

……

nn

然而,正如影片女主人公哲學老師娜塔莉(伊莎貝爾·於佩爾 飾)那樣,就算你對這些哲學經典了熟於心,也依然無法避免被現實的困境一次次殺得個措手不及。

nn

獲得2016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將來的事》,是80後法國女導演米婭·漢森-洛夫第五部長片作品。故事展現了哲學女教師娜塔莉在年屆五十的關口所遭遇的種種「失敗」,在生活的遽變中身陷孤獨。整部影片的處理舉重若輕,剋制、冷靜又不失細膩、溫婉,將娜塔莉這個人物,以及她與他人的關係,所產生的這樣那樣的瑣碎場景,揉捏成一段洞悉生命本色及當下的精巧篇章,頗見功力。

nn

娜塔莉

哲學是什麼?簡而言之,關乎真理、本質、生命、道德、意義。長久以來,哲學家們不斷的探討著這些主題,卻沒有一家之言能夠下定論,將這些問題表述得如真理般亘古不變。娜塔莉以哲學的道德標準來踐行自己的生活,她是一個稱職的老師,是老母親賴以依存的女兒,是忠實於家庭的妻子和母親,還是一個堅持學術態度的作者。於佩爾冷峻的線條和獨立的氣質,絕佳地詮釋出娜塔莉這樣一個秉持原則與規則的理性之人。

nn

然而,當種種中年危機接踵而至,那些塑造了娜塔莉的精神世界乃至生活態度的哲學卻顯得無能為力。形而上的道理都明白,還是無法抵禦現實的傷痛。

nn

娜塔莉與愛徒法比安

娜塔莉面臨的危機是多重的——生命、情感、人生觀和價值。焦慮症頻頻爆發的年邁母親及她的去世,指涉的是生命的流逝,這是人到中年即將邁向老年的娜塔莉不得不接近的恐懼。一起生活了25年的丈夫出軌,是娜塔莉所遭遇的情感的背叛。學生的罷課抗議干擾了她的教學活動,他們所代表的是娜塔莉視為過去式的激進主義。而這一點,在娜塔莉與其愛徒法比安的關係中得到了更細緻入微的表現。這個曾經從娜塔莉的思想中得以生髮的學生,如今卻反駁她的立場和態度,指責她從未考慮過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法比安棲居鄉野的烏托邦式的生活和娜塔莉身居巴黎的中產階級生活也表明二人的分道揚鑣。另外,她的作者身份也遭到了質疑,出版社在迎合市場的權衡中最終放棄出版娜塔莉素樸、嚴肅的論著。有趣的是,有一場戲娜塔莉被問及作者身份質疑的話題,而她的回答是消極的,這個曾經也是激進主義者一員的女性表示自己已經變了,這一套不再適合自己的年紀。

nn

影片中娜塔莉大哭了三次。與男性導演表述中柔弱的女性眼淚不同的是,米婭·漢森-洛夫設置的這三次哭泣,是同為女性的共感,是獨自舔舐傷口時情感的自然流露,是面對幾次危機的釋然作別。

nn

第一次哭泣不是在聽聞丈夫坦白出軌的時刻,而是在海邊的度假小屋,這個記載著一家人快樂回憶的地方。可見,以為會愛自己一輩子的男人的背叛事實上殺傷力卻不及已經找不回來的美好回憶。這種殘酷的情感真相,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nn

第二次哭泣是一個令人心碎的場景,因為於佩爾精湛的表演而顯得無比準確自然。在前一場戲,娜塔莉在母親的葬禮上朗讀著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中的一段話,「這就是我所看到的並且使我困惑的,我瞻望四方,目光所及之處幽晦不明……而不是處於目前這種狀態,既不明白我是誰,也不明白我應該怎麼做。既不了解自己的狀況,也不明白自己的責任。」藉由此話,娜塔莉道出了喪母的悲傷,也詮釋了自己的困境,而當這段旁白延續到下一場戲,坐在公交車上獨自啜泣的娜塔莉透過車窗猛然看到了丈夫和他的情人,這接二連三的生活的衝擊,在她的臉上化作哭笑不得的表情。

nn

第三次哭泣

nn

第三次哭泣發生在與法比安的爭執之後,她摟抱著母親遺留的黑貓在哭泣中決定離開農場。黑貓彷彿娜塔莉的化身,與他人略微的疏離,遭遇突如其來的拋棄,在沉默中獨立。

nn

故事中所設置的種種反差和悖論非常精彩,用看似平常的場景卻揭示出生活一言難盡的複雜性。哲學老師卻無法引經據典地用理性來處理感性世界的麻煩,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反差的設置。就如片中有一場用意深刻的戲,當娜塔莉正欲和學生討論「真理」這一話題時,母親卻不斷打電話干擾著她,最後她不得不中斷哲學討論,去處理母親開煤氣自殺這迫在眉睫的現實麻煩。娜塔莉對法比安說,母親去世了,丈夫離開了,孩子也長大了,她徹底自由了,然而這「自由」對應的卻是種種傷痛與缺失。類似「自由」的表述與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如出一轍。

nn

書在娜塔莉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人生就是這樣在悖論中不斷前行。所以,娜塔莉最後的釋然來自於她在課上和學生分享這樣一段闡釋——「人們對於得到的東西遠沒有對期望的來得開心,只有在沒得到之前才會覺得快樂。」讀書解決不了肉體的傷痛,哪怕哲學也無法療愈心靈的痛楚。然而,書,即智識和人類經驗的結晶卻足以充當撫慰傷痛的緩釋劑,讓註定孤獨的靈魂在受傷之後藉以自救。影片中出現了很多書籍,娜塔莉幾乎書不離手,似乎也體現了這樣一個悖論。

nn

當然,娜塔莉的釋然還來自新生命的降臨。影片末尾,溫馨的聖誕晚餐,作為祖母的娜塔莉摟抱著孫子輕柔吟唱,鏡頭緩緩離開,片尾曲《Unchained Melody》悠悠響起。相信導演米婭·漢森-洛夫一定認同漢娜·阿倫特「生命作為至善」的論斷。孤獨的個體還是要回歸生命所組成的情感共同體,方能找尋到片刻溫存。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知乎對於Angelababy的負面評價?
如何看待李楊導演轉發微博批評楊冪獲得影后這件事?
評選二十世紀奧斯卡十大影帝十大影后,誰將上榜?
七月已至,君可安生?

TAG:影视评论 | 法国电影 | 影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