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讀思六十五:論謙虛
論謙虛
中國人很講究謙虛,引以為美德。一般人在互相交流總會展現出自己謙遜的一面,面對別人誇獎總說「哪裡哪裡」、「我還差得遠」,即使心裡認為堪當此誇的人也只是心裡受用,口頭上依舊推讓謙虛稱不足。倘若面對別人的誇獎不加推讓則會讓人覺得無禮了,一下子結束了話題讓人無言以對,但是而今聽到別人的誇讚道一聲西洋人的「謝謝」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久而久之也不覺得無禮反而覺得是禮貌了,隊不熟悉的人畢竟不需要過分糾纏,或對過分的稱讚也不加思考地接受,這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
所謂的謙虛,究竟有何實用之處?我以為不甚需探討此點,真高手總是真謙虛,假高手總是假謙虛,達到一定的境界自然對自身有清楚的認識,對真的誇獎則以「哪裡哪裡」相對,既輕輕地推讓又輕輕的笑納,對拿著小鞋和高帽子的人則要警惕,謙虛能令我們避免禍患。倘若器喜怒真的有什麼實用作用,我想可能就是放低姿態能夠在與人相處中給我們更多的戰略縱深吧。謙虛以說大話為可恥,以謙虛為美德,比如M君是羽毛球高手,在與陌生人初次切磋的時候總是自稱「不會打」或者「不太會打」,對方不會真以為他不會打,也不會因為他這句話而掉以輕心,因此,在經過與對方的較量之後,倘若贏了,對方便以為這事先的話是謙虛之詞,認為M君這麼厲害且謙虛實在是高手左派,而M君即使不幸輸了也不會覺得說了大話,不覺得可恥。
俗話說:「過分的謙虛就是驕傲」,誠然,很多時候人的謙虛近乎虛偽,如司馬昭十幾次推辭魏帝的禪讓,他真的不願意接受嗎?非也,只是想讓天下人看到他的謙遜、不重名利罷了,聽聞西方有宗教傳承亦有此種風氣,可見並非我國的獨創,只是我國將其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境界。但凡假禪讓之名篡位的臣子莫不如是,可見這是一種傳統。而民間亦有此種風氣,梁實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說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吃飯總要在飯桌的座位上互相謙讓半天,各有道理,你說序齒,我道名望,然而謙讓半天到底還是坐了最初該坐的位置,這大概也算是一種「謙讓」的文化吧,這種文化存在尚可,若司馬昭一般的退推讓則令人覺得虛偽了。
多少謙虛,多少修養,長久自會有體會。
孫晨
2017年5月29日
於西北大學宿舍六號樓
推薦閱讀:
※讀思筆記十八:「秀恩愛」現象觀察與淺思考
※遺忘是我的風車
※白日夢囈語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前一(論嫉妒之四)
TAG: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