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意義與動機的傳習——人類學道教研究的展望 (楊德睿教授講座筆記)

問題:人類學式的道教研究是否就是對村落道教的研究?是否就一定要遵循所謂歷史人類學的方法?與民俗道教研究的重合?人類學家去研究道教廟宇與社會的政治經濟關係,有可能勝過社會學家嗎?

n

格爾茲(Clifford Geertz)提出的範式,做為文化體系的宗教

n

三元為精神氣質ethos 、生活方式forms of life、世界觀worldview

n

ethos包含生活的tone、 character、quality,即道德與審美的style和mood

n

世界觀world view即他們所認定的事物真正存在方式的圖景,即他們最全面的秩序觀念

n

五氣:

n

一個象徵的體系

n

其目的是確立人類強有力的、普遍的、恆久的情緒與動機

n

其建立方式是系統闡述關於一般存在秩序的觀念

n

給這些觀念披上實在性的外衣

n

使得這些情緒和冬季彷彿具有獨特的真實性

n

人的生物性天賦決定了他們對意義的需求:人依賴於象徵符號和象徵符號體系,在三個方面,無序威脅著要闖入人間:分析能力的局限、忍受能力的局限和道德簡介的局限。於是,人類系統地建構並闡述一般存在秩序(即世界觀)

n

人類的心智特別善於將世界觀model of the cosmos,轉換成model for(模仿對象),即依據意義來規劃生活形式,進而渲染出一種精神氣質。

n

宗教調整人的行為,使之適合頭腦中的假想宇宙秩序,並把宇宙秩序的鏡像投射到人類經驗的層面上,這一觀念並不新穎,但從未被討論過,以致我們幾乎一點都不知道這種奇蹟在實踐中是怎樣完成的……我們有大量的民族志資料來證明這一點,但能夠使我們對其進行分析的理論框架卻並不存在。

n

維持人或者說宗教徒生活中的情境性的情緒與動機。

n

人類學式的道教研究終極的目的:觀見道教之真形

n

道教史一種宗教,也就是一個特定意義體系的建構、維持和傳播的總過程。這過程會生出各種外顯表徵,但其本體是內在心力神識之動,用。我們要緣器求道,不可舍道求器。

n

人類學式的道教研究朝何處去

n

研究非教徒如何變成道教信徒的過程

n

研究道教徒如何持續其宗教生活。

n

從反面觀之,研究原來的道教徒如何放棄道教也很好。

n

歸結為研究道教的特定意義和動機如何傳習,又可稱之為道教的個體/總體發生學

n

人類學式的道教研究朝何處去

n

田野調查功夫和全面性(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民族志記錄決不可荒廢。


推薦閱讀:

說「養生大要」
宗教學道教能不能拯救道教?
封神演義裡面壞人為什麼沒下地獄反倒被封神?
無任何功法,晚上純靜心打坐,下墜感很明顯,先是身子,後來頭部,感覺身子,頭部要往下陷了,頭嗡嗡的很怕?
出家這個念頭已經存在我腦海很多年了,但我是個獨女,既怕父母受委屈,又為生活在塵世而不甘心,該何去何從?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