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引資料《日本為何重視道教研究》
日本為何重視道教研究
日本為何重視道教研究;日本對中國道教的研究有100年的歷史,特別是20;立正大學的酒井忠夫和筑波大學的野口鐵郎兩教授在1;福井康順等教授監修的道教入門書《道教》第三卷(1;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蜂屋邦夫於1987年在;青年學者山田俊於1991年在《日本的道教研究簡介;日本學者對道教的理解;「何謂道教?」在日本道教學界,對於道教本身的意義;表明應從不同的角
日本為何重視道教研究
日本對中國道教的研究有100年的歷史,特別是20世紀80、90年代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據秋月觀瑛主編《道教研究的進展}(1986年)所載,僅道教與中國文學一項的論著就達八千餘種。據報道,日本道教學會的會員大約七百人,遍及名牌大學、佛教大學、神道教大學、天主教大學等四十餘所。這就是說,日本從事道教研究的人數在國際中國學界首屈一指。為什麼日本人對道教如此感興趣?他們作如是觀:
立正大學的酒井忠夫和筑波大學的野口鐵郎兩教授在1979年英文版《道教面面觀——中國宗教論集》中載文《日本的道教研究》說:「道教是中華民族和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道教內容豐富,涉及哲學思想、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規範乃至文學藝術和科學等等。道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無論對政治、社會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道教與中國廣大群眾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其密切之程度,並不在與儒家的關係之下,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國教。要想了解中國人民和社會,不可不研究道教」(鞠桂珍譯文見《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年第4期第39頁)。
福井康順等教授監修的道教入門書《道教》第三卷(1983年)所收野口鐵郎和松本浩一(圖書館情報大學講師)的文章《最近Et本的道教研究》說:「最近數年,對於道教的關心,可以從不僅研究中國的專家如此,而且連一般的人們也相當高漲看得出來。尤其是在研究中國的學者之間,有著以下的認識:當要了解中國的社會、文化和中國人的性格時,非先了解道教或道教文化不可,這種認識有重新被重視,而且愈來愈強烈,愈來愈深入的樣子。如眾所知,台灣的藝文印書館和新文豐出版公司把《道藏》加以影印出版,.使研究者得以簡單購得,是促進道教研究的最大原因。加上以歐美為主的人類學者根據田野調查所發表的中國研究報告,也是引起許多人對道教或中國人的民間信仰產生興趣的原因之一。另外,作為中國思想及文化的特徵的『道』,在期求精神世界新的地平線所作一連串的運作中獲得了評價,而希望與之共為一體的道家、道教哲學和『作法』的仙道,也到了令人矚目的地步。以哲學的考察或田野調查等方法所發表的報告,說不定給了在日常生活中已看夠『合理』的人們,提供了不單是夢幻的興趣,也投予某種的安息感。」(中譯文見台灣1988年《道教學探索》第2號第401頁)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蜂屋邦夫於1987年在《日本道教研究的現狀》一文中說:「最近,13本的道教研究日益興盛,特別可喜的是年輕的研究者有了明顯的增長。雖然道教研究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大體都是試圖探索道教在整個中國歷史長河裡所具有的真正位置。近幾年來,日本道教研究的傾向和特點是編製目錄、探索方法論,以整理和掌握研究的對象、方法及現狀,從而向更深的方向發展。」(譯文見《文史知識》,1987年第5期《道教與傳統文化》專號第124頁)
青年學者山田俊於1991年在《日本的道教研究簡介》一文中說:「中日國交恢復以後,對中國歷史、社會的關心高一些了。對中日兩國文化的異同的關心高一些了。大家知道了現在的中國還有道教活動。大家知道了日本人所不太熟悉的道教是大陸、台灣、香港的共通文化現象。在中國,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為中心,道教研究又開始了。第三階段早就準備了日本道教研究的基礎。有人認為道教和日本古代的文化有關係。一般的人對長生不老為目的的道教的關心高起來了」(譯文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1期第66頁)。
日本學者對道教的理解
「何謂道教?」在日本道教學界,對於道教本身的意義或概念,並沒有確定,見解多歧。原因是,研究者各有其專攻領域,因而產生自己的觀點,以此觀點為中心來理解「何謂道教」。加上對道教的關心和研究人員的增加,更無法對這個問題置之不理。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學者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主張把「道教」、「道士」、「道術」等名詞加以整理,看它們具有什麼歷史的和社會的意義,再冀期對道教的性質和內容加以探討。為此,酒井忠夫(筑波大學名譽教授)和福井文雅(早稻田大學教授)在《道教》第一卷《什麼是道教》一章中列舉13種看法,反映了道教史家、佛教史家、社會科學家、文化學家、民俗學家對道教的不同理解,各持各的定義,也
表明應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道教。
日本道教研究小史
日本學者日本道教研究的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869年至1930年,為「開創期」,經歷了明治、大正和昭和初三個時期。這個階段以哲學、思想、宗教、迷信、風俗習慣等為研究中心,通常是站在儒教和佛教的立場上來研究道教的,因此研究者多為中國佛教史家或所謂的「支那通」,代表人物有妻木直良、小柳司氣太、常盤大定、幸田露伴、津田左右吉等,其中以津田(1873—1961年)的觀點對後世影響較大。
第二階段是1931年到1945年,為「政治、軍事服務期」。此間對道教的研究發生急劇變化。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政治上要求進一步了解中國和中國人,在文化上道教是最重要的問題。1936年成立了「支那佛教史學會」,會員中有道教研究泰斗福井康順、木村英一,民俗學家柳田聖男、澤田瑞穗等。此外還有侵略工具「滿鐵調查部和東亞研究中心」,從政治、社會等方面開始了道教研究。代表人物有平野太一郎、橘朴、五十嵐賢隆、吉岡義豐、永尾龍造、酒井忠夫。其中以吉岡義豐(1916---1979年)最為出名。
第三階段是1945年至1962年,為「戰後恢復期」。這個階段主要是整理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收集到的資料如「寶卷」、「善書」、「日用類書」等,從事中國民間文化研究,當然也利用《道藏》和西方人劫去的敦煌遺書,從思想、哲學、宗教、文學、科學等方面進行橫向的道教研究。此間最重要的事件是1951年創辦《東方宗教》(半年刊)和1972年召開第二次國際道教研究會議。
第四階段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至今,為「發展期」。中日關係正常化後,日本掀起了道教研究的高潮。在繼承第三階段的文獻學、歷史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領域,同時培養了一大比中青年學者,進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研究隊伍。這個階段的特點是道教研究國際化,進一步加強了與中國及法國、美國、德國等國漢學界的聯繫。增加了利用外國語文獻、挖掘《道藏》以外的新出資料,進行實地考察(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以及東南亞華人社會)三項內容。
日本的道教研究機構
隨著道教研究在日本的深入發展,自1950年到80年代末,已先後成立了七個研究機構:
1.日本道教學會,1950年10月18日成立於東京大學,由福井康順(1898--1992年)等四十餘人發起,福井為第一任會長。學會在成立聲明中宣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道教被認為是一種滲透在中國人的全部生活之中的宗教。對每個東亞專家來說,特別是漢學家,它的重要性無疑是明顯的。考慮到對中國作系統研究的趨勢正在發展,道教研究不能再被忽視了,所以,我們和我們的同事組織了日本道教學會。學會的任務是艱巨的。道教研究本身就是一個龐雜的領域,但是,如果沒有對東亞其他宗教的廣泛研究以及其他學科的相應研究,那麼就不可能對道教有任何透徹的理解。在詳細調查了道教研究的現狀以後,我們決定採取將各個方面綜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
學會於1951年創辦雜誌《東方宗教》,每年發行兩期,到1997年底,共出版90號。為什麼定名為《東方宗教》?創刊宗旨說:「學會創辦這一刊物是為發表我們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定名《東方宗教》而不叫《道教研究》可以突出道教與東亞各宗教的關係,因為與東亞所有的宗教、風俗習慣以至節慶假日多少有些關係,因此,我們計劃對以上各方面都進行研究,此外還考慮研究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文化問題。」
2.泰山文物社,1964年成立,並創辦《中國學志》。這本雜誌是便於僑居海外的中國人發表有關中國文化的論著而發行的,但也刊登日本學者的論著,以謀彼此學界的聯繫。每年出一冊。刊登有關中國之文學、藝術、思想、宗教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特別是民俗之學術性文章。由泰山文物社發行。編輯李獻章,社址:東京新宿區苦葉l—13。李獻章先生系華
人學者,著有《媽祖信仰的研究》等,該雜誌於1968年出過道教專號。
3.道教談話會,1976年由山田利明和福井文雅發起成立,宗旨是總結道教研究,結果產生了福井康順、山崎宏、木村英一和酒井忠夫監修的道教人門三卷本《道教》(1983年平河出版社出版)。
4.道教文化研究會,1983年福井文雅完成《敦煌和中國道教》(為《敦煌講座》第4卷),交由大東出版社出版。同年秋,在東京和京都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亞洲及北非洲人文科學大會上,設有「東南亞的儒家和道家」專題組,組織者是金谷治、本田濟和福井文雅。1984年一批青年學者在東京成立「道教文化研究會」,為首者是石田憲司、田中文雅、前田繁樹,這又網羅了一批道教研究者,研究課題進一步擴大。
5.早稻田大學東洋哲學會,1985年成立,宗旨是努力使東洋學思想與宗教研究成果得以交流。出版雜誌《東洋的思想與宗教》年刊。學會會長管原信海,有今枝二郎、楠山春樹、小林正美、坂出祥伸、中村璋八、福井文雅等道教研究大家參加。
6.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研究會,1985年成立。開始時文部省提供科學研究基金(1986---1987年)以研究中國古代養生思想,具體任務是:確定出土古文字醫書;整理醫學古典中養生說,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養生思想整理。共分兩個班,一是醫藥書研究班,班長江村治樹,成員12人,任務是整理與研究竹簡帛書、馬王堆出土醫書、《黃帝內經》、《千金方》等醫學古典和善本以及明清養生書籍;二是道教文獻研究班,班長麥谷邦夫,成員13人,任務是從事先秦至魏晉南北朝佛道養生資料研究。階段成果是綜合研究報告、馬王堆出土醫書字形分類索引、《養性延命錄》訓注、《雲笈七籤》目錄。研究過程中,該會曾邀請中醫研究院教授、中華全國醫學氣功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焦國瑞,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李遠國去Et本進行學術交流。會長關西大學教授坂出祥伸完成了他主編的《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總合研究》(1988年平河出版社出版)。
7.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班——六朝道教研究班,1986年成立。主要研究陶弘景《真誥》20卷,成果有吉川忠夫主編的《中國古道教史研究》,該文集已於1992年4月由同朋書社出版。
此外還有日法東洋學會、法國遠東學院·京都支部法寶義林研究等機構,以法國學者為主,也有不少日本學者參加。
日本道教研究的領域
據酒井忠夫教授歸納,日本的道教研究共分十個方面:(1)道教一般著作,(2)歷史方面的研究,(3)民間信仰、民間習俗、歷史、道教和文學,(4)道教與科技,(5)儒釋道三教,(6)思想與哲學,(7)經書與文獻資料,(8)道教的傳播,(9)道觀、道士、儀範和聖誕節日,(10)學術動態。
據筆者日本道教著作看,大致可分七類:(1)道家道教經典,(2)道教史與思想史,(3)民間信仰與民間宗教,(4)儒釋道三教關係,(5)道教的傳播,(6)道教養生學,(7)道教研究文獻目錄學。
據坂出祥伸教授在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會刊第六集《韓國道教之現代的照明》(1992年)一書中所載《日本道教研究現狀與展望》一文所列書目看,又可分為七大類:(1)經典史研究,代表作有:吉岡義豐《道教經典史論》(1955年)、福井康順《道教基礎的研究》(1957年)、吉岡義豐《道教與佛教第一、二、三》(1958、1959、1976年)、冢本善隆《魏書釋老志研究》(1961年)、大淵忍爾《道教史的研究》(1964年,1991年改版為《初期的道教》)、大淵忍爾《敦煌道教目錄篇》(1978年)和《圖錄編》(1979年)、野上俊靜《元史釋志傳之研究》(1978年)、楠山春樹《老子傳說之研究》(1979年)、石井昌子《道教學之研究——以陶弘景為中心》(1981年)、小林正美《六朝道教研究》(1990年)。(2)道教史研究: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1964年)和《中國宗教史研究第一》(1983年)、窪德忠《中國的宗教改革——全真教之成立》(1967年)和《道教史》(1977年)、村上嘉實《六朝思想史研究》(1974年)、秋月觀瑛《中國近世道教之形成——凈明道之基礎研究》(1978年)、福永光司《道教思想史研究》(1978年)、
砂山念《隋唐道教思想研究史》(1990年)、吉川忠夫《中國古道教史研究》(1992年)。(3)民間宗教經卷、善書等研究:澤田瑞穗《寶卷之研究》(1963年)、《校注破邪詳弁——中國民間宗教結社研究資料》(1972年)和《增補寶卷研究》(1975年),酒井忠夫《中國善書之研究》(1965年)。(4)民間信仰:窪德忠《庚申信仰之研究》(1960年)和《道教諸神》(1986年)、澤田.9601986瑞穗《地獄變》(1968年初版,1991年再版)和《中國的民問信仰》(1982年)、李獻章《媽祖信仰的研究》(1979年)。(5)咒法佔法研究:澤田瑞穗《中國的咒法》(1984年)、坂出祥伸《中國古代之佔法》(1991年)。(6)養生學說研究:石田秀美《身體的氣、流》(1987年)、坂出祥伸《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總合研究》(1992年)。(7)調查研究:大淵忍爾《中國人的宗教禮儀》(1983年),田仲一成《中國祭祀演劇研究》(1981年)、《中國的宗教演劇》(1985年)和《中國鄉村祭祀研究——地方劇環境》(1989年)。還有三浦國雄和野崎充言把韓國車柱環的《韓國的道教思想》(1984年)譯成日文本《朝鮮的道教》(1990年)等。
文章還特別指出1990年日本出版了《吉岡豐義著作集》(四卷,別卷一冊)和《福井康順著作集》(六卷),從這兩本書的目錄可窺見El本道教研究之一斑。
此外還有道教研究文獻目錄,主要有酒井忠夫《日本的道教研究》(1977年)及其主編《道教的綜合研究》及秋月觀瑛編《道教研究的進展》(1986年)等。
日本道教研究的三部代表作
日本漢學家在道教研究方面的著述很多,限於篇幅,不能一一詳列,這裡僅從諸多著作中,選擇三本近年來影響較大的巨著作介紹。
1.《道教》,平河出版社於1983年間出版,共三卷。實際主編者為酒井忠夫、福井文雅、山田利明和野口鐵郎。鑒於它的學術價值頗高,我國學者朱越利教授牽頭將其譯成中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作為王元化主編《海外漢學叢書》的一種於1990年出了第一卷,1992年出了第二卷和第三卷。這三卷的內容分別冠以《什麼是道教》、《道教的展開》和《道教的傳播》,對於要了解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的讀者來說,可稱得上一部「案頭書」,不可不讀。
第一卷的各節是:酒井忠夫(筑波大學名譽教授,1912年)和福井文雅(早稻田大學教授,1934年):什麼是道教;秋月觀瑛(弘前大學教授,1922年):道教史;尾崎正治(大谷大學圖書館幹事,1948年):道教經典;石井昌子(創價大學教授,1939年):道教的神;松本浩一(筑波大學學術情報員,1953年):道教和宗教禮儀;坂出祥伸(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1934年):長生術;村上嘉實(關西學院大學教授,1906年):鍊金術;山田利明(大正大學文學部助手,1947年):神仙道。
第二卷的各節是:砂山念(岩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部副教授,1947年):《道教和老子》;楠山春樹(早稻田大學教授,1922年):道教和儒教;福井文雅:道教和佛教;奧崎裕司(青山學院大學文學部教員,1935年):民眾道教;金井德幸(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講師,1933年):神社和道教;野口鐵郎(筑波大學教授,1932年):道教和民眾宗教結社;吉元昭治(中日中醫藥學院院長,1928年):道教和中國醫學;游佐升(筑波大學附屬駒場高校講師,1950年):道教和文學;中村裕一(武庫女子大學文學部副教授,1945年):道教和歲時節日。
第三卷的各節是:中村璋八(駒澤大學教授,1926年):日本的道教;都珧淳(韓國漢陽大學教授,1927年):韓國的道教;劉枝萬(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1923年):台灣的道教;野VI鐵郎和松本浩一:最近日本的道教研究;福井文雅:歐美的道教研究。 。
2.《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總合研究》,近十年來,國外十分重視道教與醫學的關係的研究,究竟為什麼說道教是以追求長生不老為目的的宗教,其奧秘何在,引起東西方人的普遍興趣。日本學者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擁有豐富的史料,對中國文化比較熟悉,因此在養生學研究方面起了帶頭作用。這部書就是文部省資助下的科研項目,由關西大學教授坂出祥伸牽頭,於1988年2月由平河出版社出版。全書收文三十餘篇,除總論外,下設五章,每章都有五六篇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提供了不少鮮為人知的資料:
總論: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研究之現狀與課題(坂出祥伸)
第一章醫藥學和養生思想:《山海經?山經》中的藥物和治療(大形徹),中國古代醫書中的藥物物產志之考察(米田該典),氣功養生學與陰陽說(焦國瑞著,奈良行博譯),踵息考(石田秀實),寒實散與養生(赤崛昭),古代中國養生術中「句」的發端(高橋庸一郎)。
第二章古代諸思想與養生說:修養與養生——中國古代思想的一體系(柴田清繼),《列子》的神仙養生思想(澤田多喜男),《呂氏春秋》的養生思想及相關問題(島一),漢代的神仙養生說?醫學與知識人(崛池信夫),董仲舒研究——氣以及和養生思想的關係(宇佐美一博),養生說中「精」的概念及其發展(原田二郎),文人和養生——以陸遊為例(三浦國雄)。
第三章道教與養生思想:《抱朴子》的養生思想(神樂岡昌俊),養生論中的相宅術——以嵇康的養生思想為中心(平木康平),關於《老子中經》的某些問題(前田繁樹),早期《靈寶經》中所見養生思想(山田利明),道家、道教的神秘主義中的永恒生命(利維婭?科恩著,明神祥譯),隋唐時期的服丹、內觀和內丹(坂出祥伸),《悟真篇》的內丹思想(吾妻重二),歐美的養生思想研究(福井文雅)。
第四章佛教與養生思想:疑經中所見疾病、養生觀的一個側面——《提謂經》及其相關(中島隆藏),《五論九字秘釋》與養生思想(田中文雄),密教的曼荼羅體(賴富木雄)。
第五章日本、阿拉伯、印度、歐洲的養生思想:長生久思方法及其譜系——日本古代知識層中的養生與藥物(增尾伸一郎),伊斯蘭教的養生法——從桑林舞到蘇非的旋舞(五十嵐一),印度醫學中的養生法(矢野道雄),鍊金術之原理(大昭忠弘)。
3.《道教事典》,1994年3月,東京的平河出版社出版。野口鐵郎、坂出祥伸、福井文雅、山田利明主編。共收錄「事條」1147項,執筆人共132人,既有日本老中青三代學者,又有法、美、韓和中國台灣省的學者。
這本書名為「事典」而不稱「詞典」,是因為後者要求網羅各種道教術語,而事典給「事條」的選擇提供了迴旋的餘地,可容納更廣泛的內容,吸收國內外的最新成果,增加現代和外國的內容,以體現「道教」並非局限於中國本土上的宗教。另外,據福井文雅教授稱,該事典要克服「沒註明撰稿人的姓名、沒指出所用資料來源、資料年代不詳、沒有書目提要」等多種缺點,使之成為研究者「真正適合使用」的事典(參見福井文雅著、辛岩譯《日本道教研究史和一些相關的問題》,載《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1期)。
這部事典的「事條」分「大、中、小」三類。大條字數3000字以上,內容豐富完整。中條字數在1000---2000字之間,小條字數則在1000字以內。在「道教」項目中列有教團、教派、人名、地名、神仙、神格、經典、文學文獻、道法、修養法、儀禮、思想用語等。在「民間秘密宗教」中列有一貫道、真空教、清茶門教、天理教、德教、白雲宗、白蓮教、無為教、羅教等。在多少與道教有關的宗教組織中列有日本的神道、陰陽道、修驗道、日本道教學會,朝鮮的東學、甑山教、大保教和風流道,越南的高台教等。還增加了有關的人物,如役小角、大江匡弼、大江匡房、貝原益軒、空海、金時習、崔致遠、徐師昊和范員、萬行等,甚至還增加了非道教人物如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傅奕、自居易、法林、陶淵明、郭璞等。
關於中國道教現狀放在附錄中,設有「大陸篇」和「台灣篇」,由多次來大陸和去台灣進行實地調查的蜂屋邦夫和丸山弘撰寫。
這部事典最難能可貴的是各「事條」以漢字為詞條,附有日語漢字的假名讀音和漢字拼音,並附英譯,除釋文外,還有參考文獻。參考文獻中以日文為主,也引用英文、法文、中文和朝文的。這樣一來,可把該事典當作日、漢、英道教術語手冊式工具來使用,為翻譯中國傳統宗教文化作品提供了極大方便。
最後關於這部事典的緣起再說幾句。1963年12月12日,福井文雅的父親、已故著名的佛道教專家福井康順在巴黎高等研究院作學術講演時,法國學術界建議日本學者編著一部道教詞典,他當場承諾。福井康順回國後,1964年10月和1965年12月曾兩次在早稻田大學召開會議,討論編纂詞典事宜。由於當時日本社會和學術界對道教的認識水平還低,而且道教研究尚沒從佛教學中獨立出來,直到1983年出版三卷本《道教》時,編纂條件才完全成熟。1985年10月日本道教學會成立35周年紀念會上取得了一致意見,確定了野口鐵郎、坂出祥伸、福井文雅、山田利明為主編班子,經過廣大撰稿人的努力,於1994年3月完成了編輯和出版任務,
三億文庫http://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行業資料、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生活休閑娛樂、外語學習資料、專業論文、日本為何重視道教研究35等內容。
對日本國內外的道教研究做了歷史總結;關於該事典的介紹還可參看陳耀庭教授《日本道教研究;《當代道教》/李養正主編;
對日本國內外的道教研究做了歷史總結。
關於該事典的介紹還可參看陳耀庭教授《日本道教研究百年成果彙集》(載《上海道教》1994年第4期)和森由利亞先生的《野口鐵郎、坂出祥伸、福井文雅、山田利明編(道教事典)》(載日本《東方宗教》1994年第84號)。
《當代道教》/李養正主編
推薦閱讀:
※土地公公的神職是負責什麼?
※弗洛伊德與道教、佛教有什麼相通之處么?
※這是什麼動作?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