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義】鐵蠆猙獰3:鋒棱瘦骨成
前面介紹了肢口綱的兩大類群:板足鱟亞綱(參見 鐵蠆猙獰1:螯戰)和劍尾亞綱(參見鐵蠆猙獰2:百萬橫磨)。這種站在上帝視角上的敘述很容易造成一種誤導:螯肢動物就是選擇了這兩條演化路線,然後堅定不移地走了下去——哪裡是這麼回事啊。
生物的變異是隨機而且無方向的,它們會盲目地摸索所有可能的生存之路,每條路上的生物又會輻射出無數分支繼續嘗試。在和自然的博弈中,有些道路很快走到了盡頭,有些則成功地延續了很長時間。所謂的幾大分支,不過是把那些相對成功的演化路線歸納總結,無數失敗的嘗試,已經永遠消失在漫長的歷史中了。
nn比如古生代螯肢動物中還有一個很小的類群:Chasmataspidida,就很難劃歸到板足鱟亞綱或者劍尾亞綱中。目前只發現了三種該類型動物的化石,這些小動物看上去像是鱟和板足鱟雜交,而在身體分區和附肢類型上又有區別於上述兩個類群的獨特特徵,目前把它們單獨分為一綱。這些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應該和鱟類似,以海底的沉積物和小蠕蟲為食。它們也代表著早期螯肢動物探索過的一條不太成功的演化路線。
中奧陶世Chasmataspidida類動物:Chasmataspis laurencii的化石和處理圖。圖片來源自[1],標尺為5毫米。
Chasmataspis laurencii的復原圖,像是介於板足鱟和鱟之間的類型,圖片來源自[1]。
此外,還有一類螯肢動物的演化路線堪稱成功。它們就是古怪的海蛛綱。
大型的海蛛可以有手掌那麼長,但全是瘦骨伶仃的腿。圖片來源自網路。
海蛛很早就從螯肢動物的基幹中分化出來,並且一直生存到現代。但是由於身體孱弱,只留下了零碎的化石資料。最早的化石記錄在寒武紀早期,研究者認為一些小動物的微體化石屬於海蛛的幼蟲[2]。此後在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各紀也都有零星的海蛛化石出土,但很難串聯起這類動物的演化路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和鱟一樣,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一直奇蹟般地保持著遠古祖先的外形特徵。
寒武紀的海蛛幼蟲化石(上)和現代海蛛幼蟲(下)對比,第一對螯肢非常明顯。這些傢伙從一孵化就是一群小怪物。圖片來源自[2]。
晚奧陶世的海蛛化石,按照文獻作者所說,「有明顯的頭部和分節的軀幹」。說實話,我是看不出來的。圖片來源自[3]。
志留紀的海蛛,一身排骨相已經和今天沒有什麼區別了。圖片來源自[4]。nnnn海蛛是把做減法的策略發揮到極致的動物之一。它的身體瘦小羸弱,毫無防禦能力,但由於食之無肉,也不需要什麼防禦能力。它們搖搖晃晃地在海底爬行,或者攀附在礁岩和海藻上,隨便撿一點殘羹碎屑,湊合著活命度日。
細腳伶仃的海蛛大搖大擺地爬行在礁岩上。沒有哪個食肉動物願意費力去啃這塊乾巴巴的瘦骨頭。圖片來源見水印。
也有短腿的種類,像塊皺巴巴的生薑。圖片來源自網路。
海蛛頭部特寫,細長的口器非常古怪。這貨只有幾個小小的單眼。現存的螯肢動物中,只有鱟(肢口綱)保留了複眼。圖片來源自網路。
海蛛會攜帶和保護剛產下的卵,這種行為和蛛形綱有點相似。這些卵大概是它們唯一有點營養的部分了。圖片來源自網路。
大多數螯肢動物,無論是史前的板足鱟類還是後起的蛛形類,都是兇猛的肉身動物。在它們的螯齒交錯之間,這些慢悠悠,溫吞吞又丑巴巴的食泥異類,還真是有點萌萌的呢。
人們對Chasmataspidida綱動物所知甚少。已發現的化石種類體型都不大,只有幾厘米長,而且似乎成群活動。它們應該是混居在三葉蟲群中,一起躲避板足鱟的襲擊,一起清理海底的殘渣和淤泥。圖片來源自[1]。
nn地球名片
nn生物分類:動物界-節肢動物門-Chasmataspidida綱
nn
存在時間:僅在中奧陶世和晚泥盆世發現化石
nn現存種類:無
nn化石種類:3種
nn生活環境:海洋
nn代表特徵:體型介於板足鱟和鱟之間
nn代表種類:Chasmataspis laurencii,Diploaspis casteri,Heteroaspis novojilovi
nnnn參考文獻:
nn[1] Jason A. Dunlop, Lyall I. Anderson,nSimon J. Braddy, A redescription of Chasmataspis laurencii Caster & Brooks,n1956 (Chelicerata: Chasmataspidida) from the Middle Ordovician of Tennessee,nUSA, with remarks on chasmataspid phylogeny.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nof Edinburgh: Earth Sciences, 94, 207–225, 2004 (for 2003)
nn[2] Dieter Waloszek, Jason A Dunlop, AnLarval Sea Spider (Arthropoda: Pycnogonida) from the Upper Cambrian 『Orsten』 ofnSweden, and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Pycnogonids. Palaeontology, Vol. 45, Partn3, 2002, pp. 421±446, 5 pls, DOI: 10.1111/1475-4983.00244
nn[3] Graham A. Young, David M. Rudkin,nEdward P. Dobrzanski, Sean P. Robson, Michael B. Cuggy, Matthew W. Demski, DeborahnP. Thompson, Great Canadian Lagerst?tten 3: Late OrdoviciannKonservat-Lagerst?tten in Manitoba
[4] Siveter, Derek J, Sutton, MD, Briggs, DEG, Siveter, David, 2004. A Silurian sea spider, Nature, 431, 978–980
感興趣的話,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攀緣的井蛙。每天琢磨點新東西。
推薦閱讀:
※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的普及,個人手裡能掌握的武器威力越來越大,人類有一天是否會毀滅在某個狂熱分子手中?
※原來在蚊子叮的包上掐十字,並不只是為了好玩!
※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的?
※動物在向人進化的過程中,有哪些生理變化、器官變化使人能夠發展出文明?
※【地球演義】Single 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