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向左激光向右:電視站在技術十字路口 誰是未來?
不久前,作為中國最知名的富二代和娛樂圈紀檢委員的王思聰,在微博上曬出了新購入的100寸索尼Z9D電視。而這台電視的價格,則高達50萬,也怪不得連王校長都要出來炫一把。
但是如此昂貴的價格購買這台索尼電視真的合適嗎?海信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海信一直對超大屏電視情有獨鍾,滿足用戶足不出戶的影院夢,是海信始終追求的。同時,對於切割工藝尚不成熟的液晶超大屏解決方案,海信所推崇的激光電視技術似乎更加腳踏實地。
相比於索尼Z9D,同樣是100寸4K的超大屏電視,海信DLP超短焦激光電視的售價只有區區7萬元,而且在安裝和搬運上, 海信激光電視業也要容易得多。
確實,在用戶對電視尺寸提出更高要求的情況下,激光投影電視在價格和效果上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在技術沒有實質進展的情況下,液晶電視高昂的成本很難得到控制。
液晶與等離子大戰的帷幕與十幾年前拉開,如今已經塵埃落定。但是,業界普遍認為,電視市場如今已經再次站在了技術革命的十字路口。
提前進入大屏時代 海信押寶激光電視
在之前的海信DLP超短焦4K激光電視發布會上, 海信激光影院事業部總經理高玉嶺表示,所有人都有兩個家居夢想,擁有一個私人泳池,以及一個可以隨時觀看的家庭影院。而海信激光電視則致力於完成後者。
可以看出,海信對新時代的用戶需求的解讀表明,用戶對於電視的需求開始更多著眼於尺寸的增長。而大屏,則正是投影技術的優勢。在液晶大尺寸基板的製造和切割工藝沒有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液晶電視始終無法與投影的屏幕尺寸、價格相提並論。大尺寸電視在安裝上的困難一樣難以忽視,樂視120寸電視通過吊車送進拆掉外牆玻璃的公寓樓的畫面,仍然讓人印象深刻。
當然,原理所限,投影技術受到環境光影響極大,顯示效果也與液晶差距不小,這些致使投影更多被應用在商務演示等領域,卻難以真正在家庭消費市場打開局面。激光電視的到來有望改變這個現狀。激光電視不但在理論上扭轉了傳統投影技術相比液晶電視色准、色域表現欠佳的問題,燈泡壽命也有了可與液晶電視相抗衡的表現,僅需半米的超短投影距離更是使得其安裝相比傳統投影儀器變得異常簡單。
在彩電行業競爭加劇,盈利能力下降的今天,激光電視在繼承投影大屏優勢的同時,又有望拉近與液晶之間的顯示效果差距,因此被海信成為未來的電視顯示技術,也就不足為奇了。
激光路上形單影隻 海信成為掌握真理的少數派?
海信對電視技術路線的分代方式為:CRT是第一代顯示技術,LCD、PDP是第二代,OLED是一代技術的延伸,激光則是第三代。
在這個劃代方式中,海信不只將激光視為唯一的未來技術,更將目前的熱門技術OLED與古老的CRT技術混為一談,彷彿OLED技術的出現是在「開歷史的倒車」,顯然是與事實不符的。
實際上,在液晶技術天花板出現的今天,同時在發展的顯示技術有以LG為代表的OLED,以三星為代表的量子點,以及海信的激光投影技術。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所謂量子點電視,均是採用量子點背光液晶面板的變種LCD電視。這是因為理想狀態中量子點電視的關鍵技術——電致發光量子點,還沒有落地。因此,雖然三星、TCL、夏普等廠商早早布局,但量子點電視未來仍然不甚明朗。
而在OLED和激光電視之間,LG、創維、康佳等廠商都看更好OLED技術的未來發展,雖然大屏OLED在目前還存在量產難度大,成本高,良品率低等一系列問題,但是隨著市場認可度的提升,這些問題也正在緩慢被解決。
與之相比,激光顯示陣營中即使也有長虹、TCL等品牌展開布局,但是將激光電視視為未來發展路線的電視廠商,則只有海信一個。
去年9月份成立的「中國OLED產業聯盟」,囊括了全球主流彩電企業;而在2015年12月9日,海信發起成立的「中國激光影院電視產業生態聯盟」,卻僅有海信一家彩電企業參與。
正所謂「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獨被海信鍾情的激光顯示技術,會是未來嗎?
激光電視的前世今生
激光電視的概念如今在海信的搖旗吶喊之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事實上激光電視並不是一個新鮮技術。
早在十幾年前,激光電視的概念就被以三菱和索尼打頭的日廠提出了。2005年索尼就曾經展示過一個500平米的巨型激光影院,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接連推出了數款激光電視,並且預言,激光電視將在2012年進入快速增長期,並在2015年替代液晶電視。當然結局我們都清楚,最終激光電視在與液晶和等離子的戰爭中敗下陣來,當年主導激光電視索尼、三菱、三星等廠商在13年前後先後黯然離場。
如今海信主推的激光電視,則又與之前的激光技術有少許差異,將主機與屏幕分離,採用了單色藍色激光通過激發熒光粉轉換以超短焦鏡頭投射的方式成像,成功解決了過去散熱困難和燒屏的缺陷,並有效降低了成本。然而,這樣的技術變化也意味著新的激光電視不得不面對投影技術的固有問題。要知道,這些缺陷致使投影技術始終難以被應用在電視領域,也是投影儀為什麼不能被稱為投影電視的原因。
儘管海信的激光電視拋棄了傳統投影的白色幕布,轉而使用了結合多種材料技術、鍍膜技術、光宇微透鏡原理製成的金屬幕布,以期降低環境光影響,提升畫面效果。也確實如海信宣傳所言,使得激光電視在理論NTSC色域表現上出人意表。
但遺憾的是,與自帶背光的液晶電視相比,海信激光電視在實際觀感上仍有不小的差距,容易受環境光的影響和較低的可視角度仍然是其硬傷,這也是海信每次宣傳激光電視,體驗室都不得不做成暗室的原因。
為什麼說激光電視只是海信緩兵之計即便是與當下的液晶對比,海信的激光電視也是多有不足,更不要提與被業界稱為未來的OLED相比了。如今阻礙OLED普及的因素更多集中在產能良率問題導致的高昂價格上,在顯示效果上,OLED具有著原理層面的優勢。而在產能良率日漸提升的情況下,可以預見,OLED電視的價格將會持續下降。
與此同時,OLED和LCD屏幕尺寸也在一步步獲得突破,作為海信激光電視唯一優勢的尺寸,也面臨挑戰。更何況,相比於短暫視覺刺激的巨大屏幕,消費者對於畫面效果的追求將更加長遠,尤其對於家中客廳夠大,願意在電視上投入的高端消費者更是如此,比如王思聰。
在顯示效果上妥協,轉而追求屏幕尺寸,這符合了一些商務場合的展示需求,卻難以取悅家庭用戶。那麼為什麼海信卻要始終堅持對激光電視不遺餘力的推廣呢?
答案可能是為了規避技術投入帶來的高風險。
與在上游展開積極戰略布局的TCL、創維不同,海信在LCD和OLED甚至量子點上都不具有研發優勢,所以海信在技術領域投入更多集中於面板之外的板塊。海信的ULED是軟體優化加背光模組改良方案,激光電視則更是連面板都不需要。
拒絕OLED,死守ULED和激光,當然並不是出於海信對技術的短視,而更可能是海信對未來技術採取保守觀望態度的表現。至於海信採取戰略保守的根本原因,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則表示,是因為年近60的掌舵人周厚健,「彩電競爭激烈,市場兇險,周厚健退休前的這段時間,是不允許海信冒險的。」
當前彩電市場不止處在技術革新的洗牌期,互聯網化、智能化的退燒,市場的飽和以及原材料的上漲,都在考驗著電視企業的生存能力。新環境之下,在上游的話語權和硬體方面的核心技術,將成為彩電企業通往彼岸的船票。
不可否認,在上一次技術革命中,錯押了等離子的松下和長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同時,固守特麗瓏蔑視液晶的索尼也將未來拱手讓與了三星與LG。對於海信來說,問題就是,激光電視將是下一個液晶,等離子,還是特麗瓏呢?推薦閱讀:
※OLED屏是否還不成熟,蘋果電腦為何不採用?
※如何理解TADF原理?
※iPhone X 屏幕出現綠線有可能是哪些原因所致?有什麼解決措施?
※現在有哪些高端OLED電視?真的能成為市場主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