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學之道】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修身」是修正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具體指一個人通過修心後,他在外部表現出得體的語言和行為模式。「心正」指的是內心的和諧與寧靜,「心不正」指的一個人內心出現了情緒和衝突。

齊家不是真正的治理,齊家是用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去感化和影響家庭的其他成員,讓每個家人能和諧相處,讓家庭成員感受到家的溫馨,每一個家庭成員各司其職。

一想到每個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很多人會開始幻想,「大家共同進步,家庭井然有序,自己的家庭始終走在其他家庭的前面。」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如果自己家庭的處境和自己的想像出現了偏差,內心就會失落。

要治理好一個家庭,就要允許家庭成員存在差異。以「孩子變成啃老族」的例子來講,孩子之所以不能上班是因為孩子有問題,或者是心理的問題,或者是身體的問題。父母不僅不指責子女,而且還要好好地愛孩子,只要孩子儘力了,孩子一輩子不能工作,父母也高興地為子女付出,內心沒有一點怨言。雖然因為孩子的「無能」,家裡的經濟比鄰居差了很多,作為父母來講也是天天高高興興的。一隻貓一隻狗,如果主人天天給它們餵食,好好地善待它們,它們都知道對主人好。畜生尚且知道回報,兒女會怎樣對待修身後慈祥的父母,結果是不言而喻。

作為子女也是一樣,盡自己的力量就行了,認真去學習和工作。無論父母怎麼「無能」,無論父母怎麼埋怨,自己一點怨氣也沒有,父母之所以不如其他的父母,有能力欠缺的原因,也可能有修心不夠的原因。父母之所以會埋怨,說明父母還沒有真正明明德,自己不強父母所難,對父母始終孝順如初。

齊家不一定自己的家庭就要超過別人的家庭,齊家是在修身的基礎之上,這個家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它是一種最合理的狀態。雖然修心後自己的家庭不一定超過別人,但一定比自己家庭沒有修的時候好得多。所以齊家不是「齊步走」,每個家庭成員的能力不一樣,理解力不一樣,要允許有差別,每個人獨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獨立地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然後這個家就自然治理好了。

治家不是真的治,而是不治而治。治家像什麼也沒管一樣,只管做好自己的事,當然也不是說家庭成員之間什麼都不能講,提醒一下也可以,家庭成員願意聽的時候就說兩句,不願意聽就不說了,如果家庭成員已經感到很煩了,你還在那裡嘮叨,這本身就失去了教育和管理的意義。

很多人會說,這不是和道家的方式一致嗎?其實無論儒家、道家或者佛家,治理的本質沒有區別,都是通過修心達到天下大治。當然,儒家還是多了一些治理的成分,儒家強調修心的同時,也重視建章立制,如果這個人實在不願意遵循社會的規則,他一直這樣執迷不悟,那他就應該接受法律和規則的懲罰。

在治理家庭的過程中,要讓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很得體,這是有很大難度的,因為內心有污染,所以要讓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規範得體,一定要正其心,因為你心理有問題你的行為就有問題。

我在這裡舉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這個道理。在座的一位同學來自美麗的巴中,那個地方風景秀麗,有光霧山,是紅四方面軍的舊址。假設有一天我們幾十位同學一起長幼有序歡歌笑語地來到巴中。如果這位同學修心修得很好,正其心了,我們去問這位同學要一杯茶,他一定很高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高興地把茶擺上,還給大家上點心。如果這個同學心沒有修好,她正同男朋友吵架,這個時候心就不正了,內心充滿了憤怒。我們大家要喝茶,於是她氣不打一處來,並隨口惡語相向,「喝個屁!」,你看心不正身也就「歪」了,語言和行為也就不得體了。

人之所以會做出種種歹毒的事,之所以有這樣或者那樣忤逆的行為,都是因為情緒,都是因為心不正。所以這裡不得不說教育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的內心都不正了,你還一個勁地指責他的行為,這種教育只會讓他的心更加不正,情緒更加激烈,這無異於火上澆油,讓這個人朝著更為極端的方向走。比如在坐的這位同學的丈夫賭博,他為什麼喜歡賭博,也是因為內心不正,因為想贏錢,就是這個慾望讓他迷戀上了賭博。因為丈夫心不正,所以光罵他沒用,偶爾說一個「重話」可以,目的是希望他迷途知返,希望他修心,這樣才能徹底解決賭博的問題。

推薦閱讀:

【大學之道】《康誥》曰:「克明德。」
【大學之道】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
【大學之道】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大學之道】甜蜜愛情的秘密

TAG: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