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於既溢之餘,發於持滿之末
我曾經有兩個印象深刻的下屬,一個是25歲的小夥子小趙,另一個是剛剛40歲的大哥老宋。
小趙思維活躍,剛畢業一年,工作比較努力。他經常來問我問題,所以很快就相熟。其中有一個問題,我笑了好久。他問我:「我什麼時候才能出人頭地啊,我做了這麼多事情和社會實踐,讀了那麼名人傳記和成功學,為什麼還沒有的成功。那誰誰誰跟我這麼大的時候,已經身價上億了!」我回答他,「你積累不夠,運氣不足。」
老宋老實勤懇,工作十幾年,經驗非常豐富。我之所以能領導他,僅因為我學歷較高,溝通能力比他強而已,論業務能力,我實際是趕不上他的,我也對他明說了,而且很尊敬他。但有一天,喝多了酒,他也問我一個問題:「年輕人真是可怕,你這麼年輕,就已經是公司高管了,管著那麼多比你資深的人,還對你挺服氣,你是怎麼做到的?」我對此只是打了個哈哈,「不敢當,不敢當,只是運氣不錯,碰到正好適合我的崗位而已。」
這兩個問題,表面上沒什麼關係,其實都是在探討一個問題,一個人什麼時候應該成功,跟年齡到底有沒有關係?
今天,我看到一個書法作品,「功到自然成」,突然心有戚戚,於是想起標題上的兩句話。
流於既溢之餘,發於持滿之末。
水到滿時溢出正好,弓於滿處發箭最佳。
這講究的就是成熟的時機。
成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一定是有某一個條件被觸發,被人認知,才打上成功的標籤。
比如小趙認為身價上億,就是一個成功的標籤;老宋認為年紀輕輕能憑本事當上公司高管,就是成功的標籤。
還有人有其他的認知,比如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等。
「流於既溢之餘,發於持滿之末。」這兩句出自蘇軾的《稼說.送張琥》,各種教材和課本上都沒有,估計大家也不熟悉。估計平時也沒幾個人看這些無聊雜書,我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這篇文章的大概內容。
大意是富人種的莊稼長得比窮人要好,果實更飽滿,保存也更持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窮人家的莊稼就差得多。
原因是富人家田地多,所以可以使田地輪休,保持肥力,也可以隨時提供田地種植應時的莊稼;糧倉充實,所以不急於收割莊稼,使莊稼生長至充分成熟。
而窮人家田地較少,更是充分利用,日日折騰有限的土地,種莊稼像魚鱗一樣地密集,耗盡田地的肥力,不得休養。因為要等著吃新糧和趕上時令,等不到莊稼充分成熟就開始收割,準備下一季莊稼種植。
人的事業成長一樣如此!人的成功跟培育嬰兒長大一樣,思想成熟了,條件具備了,做起事情來更得心應手。
弱者養之以至於剛,虛者養之以至於充。
哪方面弱,就通過培養使其剛強;哪方面虛,就通過積累使其充實。「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不錯,「博觀約取」,「厚積薄發」,這兩個成語之源,就是出自蘇軾的這篇文章。
成功從來和年齡都不是因果關係,而是因為你「博觀」和「厚積」的過程要花時間,才讓成功和年齡之間有了一定的關聯。
每個人認知的成功定義不同,為成功需要做的準備就不一樣。但規律是一樣的,積累到了,實力夠了,你就可以去做了。
小趙,剛剛工作一年,還有很多路程要走,經歷的事情太少,就容易顯得稚嫩,在很多要做決策的事情上,就不能全局思考,井井有條。離獨擋一面尚有差距,與其天天把時間放在讀成功學上,不如分一部分時間在工作中,多積累經驗,用一次一次細小的成功來堆積出一份好運氣來。所以我跟他說「積累太少,運氣不足。」
老宋的問題中,其實是帶有自己的懷才不遇的不甘心。老宋不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之人,只能說他陷在認命和不認命之中,才忽略了去補足自己的短板。他眼睜睜地看著當年和他同齡的人和後來比他年輕的人一個一個去讀本科讀MBA,自己卻不去補足學歷和視野的短板;知道自己表達能力欠缺,總結規劃能力一般,卻十幾年來沒有提升。老宋在業務骨幹的位置上呆了很多年,一步一步走向認命,把對更大成就的追求隱藏在心底,用肩膀頂起一輪又一輪的管理者,而自己卻原地踏步,只能在喝多了的時候泛起一點點臆想。
並無任何諷刺輕視小趙和老宋的意思,只是做為朋友,真心想幫他們梳理一下問題的癥結,希望他們將來達成所願,能過得更好一些。
我並不鼓勵大家追求世俗的成功,但是能讓自己更完善一些,能實現自己想達到的成就,為什麼不去試試呢?
推薦閱讀:
※從理財規劃的角度看財務自由
※現在賺多少,40歲以後才能財務自由?
※玩CASHFLOW打造你的財務自由之路
※悄然歸來的李笑來與他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