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佛也吃藥

同學說,她高三時,下了晚自習,回家看書,她爸在一邊看電視,聲音開得很大。她說,爸,你能不能把聲音關小一點,吵得我都看不了書。

她爸說:人家毛澤東,年輕的時候,專門跑到大街上看書,就是為了鍛煉定力。妹子,你還不行啊!還得修鍊吶!

我小時候,看《西遊記》,孫悟空被太上老君放到煉丹爐里煉,熏成了火眼金睛。我也想有火眼金睛,就拿只木棍點著,對著眼熏,但是太嗆了,受不了,後來就盯著太陽看,訓練眼睛承受強光刺激的能力。

好在,小孩玩性大,煉了一會兒就跑去玩別的了。要不,眼睛就被熏壞了。

定力能培養嗎?是可以的。但絕對不是掂一本書到大街上去煉定力。那是盲修瞎煉。雖說這事是毛澤東乾的,但是真是假並不清楚。就算是真,依然擋不住這是傻事。誰年輕時沒幹過傻事呢?

只是,如果把傻事當成經驗去教育別人,那就蠢了。或者就是壞。有人從前做過傻事,後來明白過來,不再幹了,卻把從前的傻事包裝起來兜售。

有人干企業,做大了,從前的很多傻事,都變成了炫耀的資本——你為什麼不像我這麼成功?因為你沒吃過我這些苦!

實際上,他的生意是怎麼做大的呢?真是因為滿大街跑一根根電線杆上刷「祖傳祕方包治百病」嗎?不是。是靠偷稅漏稅、權錢交易。但他不講這些,只講他吃過哪些苦,冒過哪些險,受過哪些罪。別人一聽,感動得痛哭流涕,紛紛跑上大街刷電線杆去了。

那些成天在馬路邊拉著別人問「游泳健身需要嗎」,「哥,辦張卡吧」的人,如果不是背後有人天天給他們打雞血,早就干不下去了。當然,他們不幹了還會來新的人,前仆後繼,絡繹不絕。做著這種損耗社會資源又不改善社會福利的事情,還夢想著靠這個得到第一桶金髮大財。

人需要有智慧去分辨世間的種種。很多人成天想:我該干點什麼賺錢?下一個風口在哪兒?他永遠不會去想:我有什麼本事?我何德何能有口飯吃?

孔子講,多聞闕疑。一定要見得多了,識得廣了,心中常常存有疑問,不要遇事帶著成見,認定自己看的就是對的,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都是傻子,這樣,才會慢慢增長智識。

比方說學佛。有些人學佛,智識在增長,見到的世界越來越大,心量越來越廣闊。有些人學佛,智識在倒退,越來越頑固偏激,越來越難相處。什麼原因呢?不能消解自我的偏見,多聞闕疑。

禪宗的修行者,講究起疑情,起不了疑情,就不可能開悟。不過,疑情也有消極的作用,就是,當從前堅信的東西,被懷疑的時候,就退失了信心。

有些人在剛了解佛教的時候,覺得新鮮,受用,但對於什麼是佛陀,什麼是佛法,什麼是僧眾,並不了解,僅有的見聞來自《西遊記》這種傳說,慢慢地,就會發現一些和從前的認知很不一樣的地方。

比如,佛陀在證悟之後,仍然會生病,仍然會頭疼、背疼,身體出血。有人就想,都成佛了,怎麼還會背疼呢?實際上,背疼是因為打坐的緣故。

在佛陀的時代,他的追隨者不會把這當成稀罕的事情,生病就是需要吃藥,佛陀的確偉大,但他的偉大不是偉大到去破壞世間的種種規律,恰恰相反,是他覺悟了解了種種規律,他才偉大。佛陀的覺悟是順從因果的,不是破壞因果的。

佛陀是個偉大而平凡的人,偉大是因為他的覺悟,平凡是因為他是大眾的一員,在大眾之中。生病吃藥,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縱然成佛了,肉身依舊需要吃喝拉撒睡。

但後來的信奉者,得知這些會感到失落,他覺得這和佛陀的圓滿相悖。——既然成佛了還會生病,還要吃藥,那何必成佛呢?成佛有什麼用呢?

佛陀晚年生病時,看起來很潦倒。阿難在一旁,看見佛陀的病態,心裡非常難受。佛陀安慰他說,阿難呀,你不要難受,雖然我身上苦,但我的心不苦。

常人無法體會身苦心不苦的狀態。他們追求渴望的就是身體不要苦。——既然身體苦,談別的還有什麼意義呢?然而,身體是無法不苦的,生老病死,是一切人都躲不開的。常人不敢面對這真相,從而把常樂我凈的願望寄托在佛陀身上,佛陀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就越來越理想化了,不再是大眾中的一員了。

那麼,佛陀的背疼、頭疼、生病、吃藥這些,就是必須面對,必須給予回答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有種種精彩的回答。比如,其中之一這麼說:這是因為佛陀慈悲。佛陀吃藥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眾生。

《摩訶僧祇律》講:「世尊雖不須,為眾生故,願受此葯。使來世眾生開視法明,病者受葯,施者得福。」

如果眾生看到佛陀生病不吃藥,就想,我是學佛的,佛陀生病不吃藥,我生病當然也不該吃藥,那就壞了。現在很多人學佛,有病不去醫院治,不吃藥,以為不花錢不費力就能病好,這是學佛信佛呢,還是想從佛那裡討便宜呢?佛陀病了還吃藥,你病了就不用吃?

說「世尊雖不須」,意思是世尊沒有對生死的怖畏,病好了也好,病好不了也好,佛陀都能夠平等無別地對待。不吃藥不治療就想病好,那是錯昧因果。這種人,真是不了解佛陀的生活,不理解佛陀吃藥的慈悲與苦心呀。

佛陀還有乞食不得,餓著肚子回去的經歷。有人就想:你看,都成佛了,為什麼還需要吃飯?為什麼乞食還乞不到?不是說佛陀有智慧,有先見之明嗎?明明知道乞不到食,還出去走一圈,一無所獲,不是白費力氣嗎?想到這些,信心就退失了。

為什麼佛陀乞不到食還要乞?這也是佛陀慈悲,為了讓以後的僧人,乞不到食時也能心安:連佛陀都有乞不到食的時候,我乞不到食不很正常嗎?否則,哪天乞不到食,就想:我修行了這麼久,還是乞食不得,真是差勁呀,算了吧!實際上,能不能乞到食,取決於因緣,取決於業力,並不取決於一己的意志。

哪怕修行成佛,只要色身還在世間,就仍然有饑寒冷暖,仍然要吃飯睡覺。並不是可以不吃不喝,要什麼有什麼。這種臆想,恰恰是因為愚痴和無明,對真實規律一無所知的緣故。

明白這一點,就應該反過來觀待我們的生活。當周圍的人生病時,躺在病床上很痛苦、很潦倒時,看見屎尿一大堆,各種污穢和不凈,不要噁心和反感。要想,哪怕是佛陀,生病時也是這個樣子呀,菩薩生病時,也是這個樣子呀。

對佛菩薩的供養,不是跑到寺廟裡磕頭捐錢才算數,在日常的生活里,尊重愛護每一個人,對正法篤信不疑,是對佛菩薩最好的供養。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佛,是接引眾生的方便。於法上見佛,才是真正的見佛。


推薦閱讀:

如何處理特殊的家庭關係?
圍巾怎麼戴又保暖又好看?
睡覺壓死一隻螳螂,我會不會感染鐵線蟲?
問答|覺得相親的對象在吊著我怎麼辦?
放開二胎對社會到底有何意義?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