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思筆記四十六:讀楊曉能《另一種古史》隨筆
讀楊曉能《另一種古史》隨筆
讀之前——為什麼讀這本書?
這本書《另一種古史——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與圖像銘文的解讀》為楊曉能著,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際根與孫亞冰翻譯,由三聯書店2008年出版;為什麼讀這個呢?第一,偶然看到覺得題目有趣,「另一種古史」應當不同於以往的以文獻為主要依據的古代歷史,而副標題則揭示了這本書的內容,即通過古代器物的紋飾來展現當時的歷史和社會面貌。第二,我對紋飾的解讀頗有興趣,但所知甚少,故讀來看看有沒有一些啟發。倘若能得到一些想法和啟發,則不為枉讀矣。
讀之時——這本書講了什麼?
本書分為,第一章為「圖形文字研究史概論」。作者在開始首先回顧了國內外對圖形文字的研究狀況,國內青銅器紋飾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北宋至20世紀20年代,為「識字釋義階段」;第二階段為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為「族徽理論」階段;第三階段為考古學階段,為70年代至今;每個階段以這一時代的主流方法為主,但後期也有早期的方法,甚至興盛一時。作者認為這種圖形文字扮演著多樣的角色,即:祭祀禮儀標誌、占卜記錄和族徽或其他專用名稱。讀到這裡我所邊產生了疑惑:不知道這三種功能是指每種圖案具備三種功能,還是整個圖象文字系統可以分為三種,分別為三種之一的一種功能,想想應當是後者吧。
第二章為「青銅器紋飾研究回顧」,對中國、日本和歐美學者的青銅器紋飾研究進行了介紹,當然也有少部分學者認為青銅器紋飾沒有特殊的寓意。在本章看到了高本漢先生的一種觀點,即諸多的龍的紋飾,應當並非沒有寓意,而可能是給器物注入一種神性。我對此觀點較為認同,這令我想到:一件器物上的紋飾,應當並非僅僅是裝飾,而紋飾所描繪的神獸可能是某種神的代表,將這種神獸鑄造在其物質上,能令普通的器物具備某種神奇的功能,賦予某些曾經存在過或者傳說中的神的意志,或許是與神靈溝通的功能。作者認為林巳奈夫用漢代的紋飾回溯商周的器物紋飾的方法不可取,但是以史前的抑或是神話中的形象來解釋商周的紋飾的準確性又有多高呢?
第二部分為「尋根溯源,歷程再現」,包含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為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與圖像銘文的史前淵源,首先對史前的刻畫符號進行了整理,敘述了從舞陽賈湖開始到商代的諸多遺址和文化的符號與圖案並加以分析。第四章為商周時期青銅器紋飾的形成與發展,介紹商周各個時段青銅器圖形文字的分類和特徵,作者認為圖形文字、銘文和圖像銘文都出自史前的圖案,其分化而形成三者,西周之後這些紋飾被專有名詞取代而衰落。
第三部分為新識媒體,圖字之間,在第五章作者提出了圖像銘文為龍形和動物形圖像的概念,即介於文字元號和繪畫圖像之間的紋飾,其看似為紋飾,卻有著銘文的功能,多在青銅器外底,故稱之為圖像銘文,也就是作者所說的「新媒體」。作者認為青銅器的紋飾有內外兩個系統,承擔著不一樣的功能,外部(器表)為裝飾、宗教和政治的作用,是新材料上的創新,內部則為象徵和銘文的功能,是繼承史前的形象並將其運用到新材料上而來的。這些動物形象或許在史前都是一個族群的標記,而在三代互相借鑒吸收,最終成為不能分開的部分,本章之後附錄中列舉了龍紋和其他動物紋飾圖像銘文的發現情況。
第四部分為釋讀寓意,重解功能。第六章為青銅器圖形文字的背景和作用,作者列舉了大量例證論述了族徽理論的不足之處,認為僅僅將其看成是族徽不能解釋混合的情況,但認為其本源可能是族徽,之後對青銅器圖像文字中最廣泛的部分進行了解讀,認為祭祀在其中佔據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七章題目為青銅器紋飾的寓意與功能,作者分析了二里頭和商代的典型器物的分布,分析了商代商王國和周圍國家的關係,認為擁有同樣的聯盟領袖並相互吸收,因而商代的禮器作為通神之器被模仿。那麼西周青銅器為什麼會發生大的轉變呢?作者的解釋是西周建立的禮儀制度和宗法制度在功能上取代了商代紋飾的作用因而沒有必要在紋飾上下大功夫。
結語為中國古代社會若干問題的感悟,作者對中國文明起源問題、中國文明的性質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讀之後——我想到的
以前讀外國學者或者華裔外籍學者的書,總覺得有一種隔閡,某些歐美學者的理論中總能看出明顯或者隱約的歐洲中心論的感覺,令人很不爽。不過時間久了也便習慣了。一本五百頁的專業書籍,其中可能就有一百頁是引用文獻和解釋,甚至連帶各種附錄可能會達到兩百頁甚至這本書的一半,幸好加在了書的後面要不然每張看到這麼多文字一定會很頭疼,但是如果是解釋性質的放在本頁的腳註或許更加方便。
無論是商代的紋飾和周代的禮制都試圖建立一種天下任何的規範,而實際上它們也達到了其功能,這其中蘊含著一定的意識形態,一種與天、神溝通的能力,也就是宣揚自身的合法性,周代繼承了商代這一思想但是用更加多樣的方式來達到其目的。
青銅器上的紋飾總體來說十分複雜,但就神獸紋飾來說,我認為一件青銅器上的紋飾,應當並非僅僅是裝飾,而紋飾所表現出來的神獸應當是某種神的代表,將這種神獸鑄造在青銅這種本身被賦予莊嚴寓意的物質上,能令普通的器物具備某種神奇的功能,得到某些曾經存在過或者傳說中的神的意志,進而得到神靈的某種功能,或獲得與神靈、祖先溝通的能力,而這種通神的能力是王權和政權需要的,因而重視之並推廣之。周圍的政權使用商式青銅器以表明其承認商的禮制和地位,認可共同的神。然而許多紋飾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變遷之後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樣子,因為想要突破其現在的形狀看到其本來的形狀並猜測其功能就十分艱難,紋飾的簡化和衰落或許和社會經濟與關注點的轉移有關,許多文化寓意可能在戰亂或變革之後失傳,後人或許會賦予其新的含義而喪失其本身,故形制也會按照新的方向變化。以上這些知識個人的想法,還需要大量的材料驗證,但個人覺得並非純屬無稽之談。
相同器物的比較能夠看到器物或者一件事物的發展過程,在這方面類型學功勛卓著,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我們注意。很多證據證明世界各大文明之間在史前時期已經有了某種文化的交流,只是許多難以被察覺。在紋飾的對比研究上亦是如此,將類似的器物或者紋飾看成是相互傳播的關係是人類的本能,它在研究一種器物、紋飾抑或其他的文化符號發展過程中功不可沒,但是也存在其局限性,我們不能過度使用,其原因之一在於事物本身發展的偶然性,如世界上某兩個完全不認識和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人長得類似孿生兄弟,不同文明之間會產生類似的理念。其二在於學者的解讀,即認為類似的器物存在相互的因果關係、親子關係,然而這種「類似」即擁有某種共同特徵的文化符號概念實在難以界定。比如不同動物組合而成的動物形象:格里芬、摩羯、迦陵頻伽、龍、鳳、麒麟,他們之間或許有某種聯繫,或許只是各大文明各自的產物,又如灰姑娘的故事和葉限姑娘的故事。在對比多事物之間仍需要謹慎,尋找兩點之間的其他點而不能直接將其連起來,有時候其變化多樣,經歷了不同的地域和文明族群傳播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故必須找出其中間環節。
一種學術氛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這個時代這個氛圍影響之下學術的走向,能夠提供相互討論、借鑒的良好環境,然而也容易忽略甚至打壓邊緣之外的力量,也就是形成一種以維護這種氛圍為榮,以打破這種氛圍為尷尬的局面。如堅持傳統觀點則會被認為不合群,創新觀點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接受,不過總體來看其作用還是大於弊端,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對於學術研究意義重大。
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傳統思想的束縛,試圖和青銅器紋飾中尋找到其發展的原因,作者將其紋飾分為圖像銘文、圖形文字和紋飾三個部分的觀點,模糊了文字和圖像研究的界限,可為創新之處。
孫晨
2017年4月14日
於西安雁塔區馬騰空村
推薦閱讀:
※十一月讀書筆記
※7月優秀筆記_門木_《大師與瑪格麗特》
※9月優秀筆記_劉菜_《焚舟紀》
※越是沒本事的人,越容易焦慮
※2017-2_林奈_《阿勒泰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