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思筆記四十五:讀趙超《古代墓誌通論》隨筆

讀趙超《古代墓誌通論》隨筆

讀之前——為什麼讀此書?

這本趙超先生著的《古代墓誌通論》為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出版,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呢?其一,我一向對墓誌十分感興趣,也讀過一些相關的書籍,看到了這本通論性質的書,遂打算看看;其二,我的畢業論文與墓誌有關,因而有必要對其進行宏觀的了解,在讀一些文章之時又看到了這本書,於是打算看看,遂獲其書以觀之。

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想要獲得對於墓誌的進一步認識,希望對墓誌的發展脈絡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其功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如果能達成以上三點也算是完成了任務。當然,有所得就好。

讀之時——這本書講了什麼?

這本書分為八章,具體章節如下圖。其內容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章,介紹了中國古代喪葬制度的演變情況,從石器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算是和墓誌密切相關的事物吧;第二部分為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別論述了墓誌的起源和發展的各個階段: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及明清;第三部分為第六章到第八章,是對墓誌的研究部分,主要研究有對墓誌的識別和釋讀、異體字的研究和總體研究。

在第一章作者介紹了歷代喪葬制度的演變情況,主要內容則在於介紹歷代的墓葬形制與陪葬品,其中從魏晉之後也追蹤了墓誌的發展過程,算是一種對於中國國古代墓葬制度的簡單介紹。

第二章為「墓誌的前身及影響墓誌形成的幾種古代銘刻」,作者首先羅列了幾種墓誌產生時間的幾種看法,有秦說、西漢說、東漢說、魏晉說、南朝說等,然後追溯了在「墓誌」這一具體物體產生之前存在過的有類似功能的器物,作者認為墓上建築等也能作為墓葬的標誌,是服務於生人的標誌,但更類似於服務生人的墓碑,不同於埋在地下的墓誌之功能。在秦漢時期有一些具備了墓誌功能的器物,例如秦始皇陵刑徒墓地的刻字瓦片,東漢刑徒墓的磚志,漢代的柩銘、墓門、封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信息,具備了一定的墓誌功能,但是他們在形態上尚不同於後世,在功能上也不能確定是否專門為記錄墓主人身份而製作,即其性質不明了,因而可以算是墓誌的前身。而在兩者之間的則是形態的類似和名稱的舊稱,再向前一步則自呼為「墓誌」而功能也符合了,自命「墓誌」的北魏碑形墓誌劉賢墓誌和南方的方形墓誌劉懷民墓誌的形成標誌著墓誌的正式形成。由此可見墓記→墓表→墓誌這條發展線路,這點頗有點類似於人類進化中的「鑲嵌進化」,或許很多事物就是這樣一步步演變的吧。在這裡,作者認為墓碑形的墓誌不適宜在墓葬中使用而改成了方形,我對此處「不適宜」不甚理解,或許是立著高度較大不便於觀看,方形平躺著便於看吧。

第三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誌情況,這是墓誌形成的時期,作者詳細介紹了新中國建立之前這一時期傳世的墓誌收藏和建國之後考古發掘的墓誌資料,內容詳實,之後便是分析了墓誌的尺寸與官制的關係,墓誌的大小尺寸也蘊含著等級秩序,作者分別分析了三品以上、三品、四品以下等品級下的尺寸並結合生前官職和死後贈官的情況對其進行了分析。認為整體方向是等級越高越大:三公三尺,一二品二尺四寸以上、三品二尺以上、四品以下一尺至一尺八寸之間。其等級內部因為政權早晚的尺寸標準變化而有小範圍差異,同時贈官提升本身的待遇,擔任要職、靠近皇帝、皇室近支、因公而死的等級適當提高。另外,嬪妃女官的墓誌等級比同等級的官員低一級。

北朝之後的墓誌蓋為什麼是盝頂狀的呢?這是很多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想來是象徵天地吧,因為它上面的紋飾也是象徵著天地和宇宙,然而一件器物往往有其形態來源,作者則認為其形態來源在於漢代的「式」,即用來占卜的盤,作者有分析了「溫明」這種器物,懷疑其形態可能和盝頂形的墓誌蓋有承襲關係,但是證據不足,只能擱置之。在介紹和分析之後作者舉出了幾個運用墓誌資料解決歷史問題例子,其作用無非是「正經補史」,但作用卻非比尋常。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別講述了隋唐宋元遼金明清的墓誌情況,按照第三章的模式也分為三個部分,墓誌的傳世和出土狀況、墓誌的紋飾、墓誌的史料價值。這一階段的制度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制度大體類似,但是也有一些特別的例子,如唐代節度使王元逵與何弘儆的墓誌十分巨大,超越三公王侯,這算是割據狀態下的特殊情況。本來看到140頁曰「墓主人為武則天的侄孫女,武承嗣的孫女」,以為不當 ,本以為當為「墓主人為武則天的侄曾孫女,武承嗣的孫女」,然而查看了墓誌原文,和這裡敘述一樣,遂想可以這樣解釋:侄孫女,侄孫之女也,然而作者此處沒有引用原文,則令不甚注意的我差點陷入困惑。宋至於清代的墓誌則呈現出多樣豐富的狀況,不僅在地域上分布更加廣泛、文字性質和書法上多樣,也在材質上有所創新,比如古文墓誌、瓷墓誌,如在宋代的墓誌中因為漏澤園制度的影響而產生了類似功能的磚志。

第六章為「墓誌的文體與釋讀」,首先介紹了歷代關於墓誌的金石著作,然後列舉了歷代的典型墓誌形式並加以分析,然而沒有看到隋代墓誌的身影,可能是很少而且不甚具有特殊性吧。第七章為墓志銘文中的異體字,異體字作為一種正體之外的文字形式一直存在,尤其在南北朝亂世分立的時代,又由於書體的發展、寫作的需要、追求新奇、政治革命(如武則天)、文化運動、政治需要(如避諱)等原因而多樣,其中相當一部分難以單獨確定,如果不了解便會在釋讀的時候產生困難,故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作者對其產生原因進行了歸納,並用表格列舉了常見的異體字,讓人一目了然。

第八章為有關墓誌的綜合研究情況,主要有對南北朝時期王室與世家大族的綜合研究、通過墓誌記載研究南北朝的地理、隋唐時期都城的研究、唐代門閥世系與婚姻狀況的研究、有關中西交通的民族史料研究、宋代墓誌表現出的喪期研究、遼代官制的研究、遼代婚姻制度與階級關係的研究。佛教史料的研究、嚴耕望先生唐代官制與歷史地理的研究等。

讀之後——我想到的

一個人的死亡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的思想意識,左右著這個人的言行舉止。對於死亡的認識各不相同,有的人坦然面對,順其自然,有的人惶恐害怕,但這都是大眾的態度,而正是這種認識讓人們形成不同的思想意識,或以為人生短暫當及時行樂,或以為人生當作火炬照亮整個世界,且不評論其對錯優劣,確是常見的人生態度。對死亡的認識,連同對大自然、人生的認識在不可見的方面是思想,在可見方面則主要表現在喪葬的習俗、禮儀和認識上。思想的改變會帶來墓葬形制的變化,同樣墓葬形制的變化則反應出必然有思想上的轉變,一人如此,一個社會、民族也是如此,因而我們通過喪葬習俗及其見證物——墓葬及其附屬設施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們的死亡觀、宗教信仰,進而了解這一文明的思想觀念與核心價值。

墓誌作為金石學的研究對象之一,其早期研究重視不足,明清之後逐漸多起來,民國以降則有較多的出版論述,這不僅是觀念的轉變,也是外在條件的促進,外部的威脅更加促使內部的文人和政府加強保護自身文化的理念。同時,其本身具備較豐富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史料價值主要表現在「正經補史」,即補充、修正和補缺古代歷史文獻中的不足,其本身作為一手資料有較強的可信性,其中存在的偏向問題也方便解釋,故可以和文獻參照以研究等級制度、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家族關係、民族史料、歷史地理等情況;在藝術價值方面,它形式多樣,許多作品書法藝術價值較高,魏碑之精氣、名家之書法、文字自奧妙,受到書法界的追捧,其紋飾豐富,可以以此觀察當時的繪畫、人類的思想觀念如死亡觀宇宙觀等。

本書作為關於墓誌通論性質的介紹,具備全面、嚴謹、論例結合的特徵,讀完則可以對古代墓誌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故可以作為研究墓誌的基本文獻資料學習。

孫晨

2017年4月10日

於西安馬騰空村


推薦閱讀:

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為什麼當時亞洲的文明要領先美洲那麼多?
為什麼上世紀70年代發掘的重要墓葬中,馬王堆墓和曾侯乙墓文物大多入駐省博,而婦好墓文物卻被大量借調?
為什麼埃及中王國、新王國時期造不出古王國時期那種規模的金字塔?

TAG:考古 | 历史 | 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