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思筆記二十八:讀李峰《西周的滅亡》隨筆

讀李峰《西周的滅亡》隨筆

讀之前——基本情況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呢?如果說看到了《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這個題目覺得有些意思的話確也稍顯勉強,不過事實恐怕確實如此,初次知曉此書可能是在朋友圈裡看到的某個書單里吧,不過當時尚不準備看,抑或打算看但是還是將其藏入了暗無天日的文件夾里,同那幾千本將要看的書一樣不知何時能閱讀,前陣子又看到了這本書,終於下決心將其放到桌面,我最見不得桌面的混亂,故急需將其讀完以清理之。

本書作者李峰先生為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是我們的系友了,從事豐鎬考古的發掘,現在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系教授,他的著作我知道的不多,唯有這本與《西周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政體和國家》,似乎頗受好評但也有一些批評之聲。

本書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由徐峰先生翻譯,湯惠生先生審校。原版題目為:Landscape and Power in Early China: The Crisis and Fall of the Western Zhou,2006年出版。

讀之時——這本書講了什麼

一開始作者用長篇幅的導言介紹了本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對其依靠的歷史學(歷史文獻和出圖資料)、考古學和地理學理論及其優缺點進行了闡述,並描述其研究方法即怎樣運用這些資料。最後介紹了本書的每個章節的內容。本書為一本傳統歷史學結合金文、考古學的歷史論著,正如作者所說,本書的目的在於:第一,揭示西周國家的地理幅員,並且構建一個地緣框架,並且認為政治的狀況可以通過疆域的變化反應出來;第二,重現西周滅亡時候的複雜的政治環境;第三,試圖探究外部危機下的內部原因;第四,解釋東周時期各諸侯國戰爭的起源與中華帝國崛起的前提。在導言中作者也提到了銘文研究的缺陷,也就是其並非完美之處,主要體現在三處,其一,保留下來和發現的銘文並非是一個系統的,而是無數的碎片;其二,離開了原來的環境就會失去很多信息;其三,發表出來的金文資料是有選擇性的,受到發表他們的考古學家的影響。當然,這些缺陷並不妨礙其作為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一手資料,只是我們要隨時意識到其意識的導向性。於本書的主題,這些以歌功頌德為主的青銅器銘文自然不會直接記載西周的覆亡,故當從其他側面著手。

正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為「西周國家的基礎:建構政治空間」。分為三節,第一節介紹了西周兩京的地理位置及其周圍的地形地貌,對人口遷徙路線和文化傳播進行了具體的描述;第二節通過描述洛陽東部和北部的分封形勢,分析了北部和東部諸侯國的作用,結合大量的考古學發現分析得出結論:儘管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繫,但西周初期北部和東部得一些舊的商地諸侯國仍然沿用著商代風格的器物,可見當時周文化尚未大規模向此擴張,到了西周中期則多起來,這一歷史進程在西周晚期加快。第三節分析了西周時期的汾河谷地,此處的陶器面貌與渭河谷地十分相似,而又多姬姓諸侯國,可見其處之受重視。周初正是通過建立東部都城控制鎬京無法控制的東部區域,為此建立了眾多的小國拱衛之,而這些小國佔據著地理上的優勢地位,能夠把我交通命脈。同時在其西部擴張並傳播其文化以穩定中央,最終形成了西周的國家邊界。

第二章為「混亂與衰落:西周國家的政治危機」。西周中期周穆王南征失敗,周和淮夷發生戰爭並戰敗,封國內出現不遵守王命的情況,這一切都迫使西周國家不得不停止擴張的步伐,王權衰微,逐漸走向衰落。文獻和考古學證據證明西周國家對分封國家鬆散的管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薄弱,諸侯遊離於周的文化之外,同時王權衰落,這場衰落在周厲王時期達到極點,最後釀成了國人暴動和長達十五年的周召共和。之後在宣王前期南征淮夷、北擊獫狁,內和諸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周王室的力量,但是在其後半生則又敗給了姜戎,周王室之衰微已經無力回天。作者歸納其衰落的原因為對外部諸侯的控制削弱和內部的不合理賞賜,進而造成了自殺式地前進。

第三章題目為:門前的敵人:獫狁之戰和西北邊境。作者通過對青銅器銘文的深刻分析,找到了獫狁和西周之間戰爭的路線,認為北部涇水上游和西部彬縣旬邑是重要的戰爭位置和戰略要塞並對戰爭的發動和行軍路線進行了分析,運用銘文和文獻還原其當時之場景,另外還探討了獫狁的族屬問題,不排除其為商代晚期鄂爾多斯高原先進青銅器文化的後裔。外部因素逐漸棘手,內部的麻煩也逐漸凸顯。

第四章題目為:西周的滅亡:黨派之爭與空間的崩潰。首先論述了後代對於西周滅亡的種種觀點,無非是紅顏禍水、昏君小人、內憂外患,作者首先對流傳最廣的褒姒傳說的發展進行了介紹,認為其主要成分為後人杜撰,並結合詩經與銘文材料分析了皇父的外遷與西周內部的鬥爭。作者之分析不同於以往認為的簡單的太子、申後集團與褒姒、虢石父集團的鬥爭,也不同於幽王、伯服、虢石父一派與太子、申、魯、鄭、西戎一派之鬥爭,而是以皇父和幽王為核心的兩派的鬥爭並尋找兩代交替過程中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皇父退出,幽王掌權,希望擁立新太子展現自身的掌權願望,然而這卻觸怒了另一方面的利益,導致了西周毀滅性的打擊。而其滅亡的導火索則為周幽王錯誤地估計了西周軍隊的實力而發動打擊敵對勢力的戰爭,最終卻被打敗身死。最後作者分析了呂國和申國的位置。

第五章題目為「東遷:周的重構」。作者分析了平王東遷過程中的幾個重要諸侯國——鄭、虢、秦的歷史,儘管有文獻和出土青銅器的佐證,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謎,比如虢國到底有幾個,他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著重介紹了秦的興起,其在西周滅亡之後生存在戎人之間而不得已在戰爭中東遷,開闢了渭河平原作為居住地,從而由蕞爾小邦成為北方的一個重要國家。

第六章題目為「西周的遺贈」。首先講述了西周的「封建」制度對於秦漢的影響,秦代吸取了周封建失敗的經驗而實行郡縣制,但是這種高度集中的體制導致了中央一旦瓦解則國家滅亡而沒有繼承之現象,故漢代實行了郡國並行制,然而隨著王國問題的逐漸突出最終還是回到了秦的方案上。作者認為西周對於中國的影響在文化上大於制度上,因為他培養和形成了「華夏」的共同意識,這表現在各大諸侯國都認為彼此是一種人、遵守周建立的文化規則並排斥所謂的蠻夷戎狄,這種心理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核心的支撐,也是中華帝國長期統一的基礎。

讀之後——有所思

本書中的一些時間概念和一般認為的(儘管並非共識)略有差異,如本書依據夏含夷說將武王克商的時間定為公元前1045年,注釋有提及。另外,本書不可避免地也有一些問題,如緒論第4頁,「秦始皇(前259-210在位)」不當,察原文為「the First Emperor of Qin(259–210 BC)」,並沒有「在位」之意,實為生卒年月,故當去掉「在位」二字;又如287頁雲「即今天的寶雞縣所在」,而寶雞縣2003年已經改為陳倉區,此處原版2006年,中文版2007年,故為失察,或因為此書很大部分為作者九十年代寫就。

然後說點題外無聊的,我看英文版開始介紹作者為「Assistant Professor」,而中文版中為「副教授」,原文宜譯為「助理教授」,這是一個普遍現象,近些年有所改善。以上推論建立在2006原版出版年到2007年10月中文版出版之間這一年裡作者沒有升到更高級的職稱這一前提。

越早的歷史越是模糊,文獻傳承稀少而版本眾多,成分複雜,周代的歷史通過文獻我們只能了解一個周王朝的框架,難以知曉其具體及真實性,而更多的諸侯國的信息則多為缺環,而今藉助出土青銅器銘文和考古學研究能夠分辨出一些地望,然而這些發現多是片段,想要構建這個地區的通史還有大量的缺環,等待我們去繼續發現和思考。

本書的末尾有三個附錄,分別為:地區邊緣:西周的最大範圍、西周和獫狁的戰爭、《竹書紀年》與周幽王的戰爭,論其內容其實可以單列三章,但因為作為主要內容的具體說明故列為附錄,其每章都有較為詳細的論述。如「地區邊緣」這一部分論述了南方和北方地區文化特徵與周的關係,並認為其受到周的影響但是仍舊有自身的風格,早期影響最大,其影響之大小各不相同。邊緣地區的消長既能體現出西周國家疆域的變化,也能展現出文化的發展和影響力。附錄二主要論述了「獫狁」為「西戎」的判定原因;附錄三則通過使用不同版本的《竹書紀年》對周幽王時期三個問題的研究認為其中摻雜著眾多個時代人的印記,故在使用只是需要謹慎。當然,考辨在所難免,應用資料首先需要考辨,在其中找出最初始的印記,分辨出後代的身影,這是最開始的步驟也是最難的一步。

本書的一個特色在於討論歷史並不只以歷史文獻為主也並非文獻和考古結合的方式,而是將考古、歷史和地理學結合起來分析,這是一大特色,尤其是對歷史地理之重視甚為少見,歷史地理之研究早在顧頡剛先生已經提及其重要性,這在歷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夠開闢新視野。其在論述申國位置的時候就能看出來,古代長期認為申在南陽盆地,進而認為與之結盟的呂、鄫亦在此處。但是近代以來很多人提出了懷疑,南陽盆地和西戎相隔甚遠,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交流上都不利於合作,故結合文獻認為其位置當在周和西戎之間,由南陽出土青銅器稱為「南申」,不同於西申,故可確定其性質。儘管多出有「可能」之字樣,但卻未能減弱其說服力,反而展現作者之嚴瑾,同時告訴讀者其論點或許以後還能有研究之空間。

總之,此書之論述西周之滅亡原因無非是內外,內部的管理制度問題和外部的空間上的外部敵人,而其論述過程則結合眾多方面,是其優勢,或許能夠沿著這條路走的更遠一些。

尾聲——一點兒抒情

周,這個響亮的名字,往往給人以無限的想像。它,一半是鐘鳴鼎食,一半是禮崩樂壞,一半是謙謙君子,一半是血腥屠殺,他的前半段被塑造成仁義道德的典範,他的後半段被傳為兼并廝殺的戰場,其實祥和之中早已經孕育了危機,亂世戰爭禮崩樂壞又何嘗不是孕育新機器的母體?崛起於西部,用最質樸而理直氣壯的理由結束了一個朝代,開創了自己的時代,自己的神和自己的禮。

三千年了,朦朦朧朧的言語中,我們隱約看到了明清的市井、隋唐的開放、秦漢的雄渾,但對周卻仍舊如霧裡看花,三千年來,無數人傳承它、神話它,孔子孟子尊奉它,王莽、北周、武則天,各個追尋它,是出於對渺遠古代的嚮往還是單純的托古為己用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任他風雲變幻,都已沉入地層,在深深地田野里用無數碎片證明自己曾經來過。

歷史到底要有多少溫情,才能夠感動腳下的泥土,為之守護這片永恆。

孫晨

2017年3月14日寅時

於西北大學宿舍六號樓自習室


推薦閱讀:

如果明朝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我們的今天會是什麼樣的?
南斯拉夫是如何走向解體的,留給我們的有哪些歷史教訓?
大家怎麼看即將上映的開羅宣言?
「歷史上美國救了中國三次」的說法、表達方式靠譜么?
特朗普對古巴態度大轉變,古巴還記著這仇不想理他呢!地球知識局

TAG:考古 | 历史 | 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