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思筆記第二:佛教考古知識點條陳

佛教考古知識點條陳

1、天龍八部(八部護法)是什麼?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

2、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3、華嚴三聖(釋迦三尊)?釋迦牟尼(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4、東方三聖?東方琉璃光佛、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

5、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6、本生故事?本生是指佛前生的種種善行事迹。如須大拏太子本生(樂善好施)、須闍提太子本生(割肉救母)、尚闍(shé)梨仙人(頭上鳥)、大光明王(白象背上)、曇摩鉗太子本生(跳火坑)。克孜爾石窟中的本生故事畫,其構圖形式有三種;意識菱形格式;二是方形構圖;三是連環畫形式。

7、因緣故事畫,其內容是佛所講述的各種因緣、比喻故事,用以教化他的弟子和信徒。

8、佛傳故事畫,其內容是表現和頌揚釋迦從降生到涅槃一生事迹的,有乘象降生、七步生蓮、四齣城門、苦修、成道、初轉法輪、涅槃。

9、經變畫?根據佛經上描述的故事創作的佛教畫作,「變」就是將其從一種形式變成另一種形式,多見於佛教石窟寺、佛寺;如榆林窟第25窟之觀無量壽經變。

10、中國古代石窟寺分期與分區?分區4大區:新疆地區(高昌焉耆龜茲)、中原北方地區(河西區、甘青黃河以東區、陝西區、晉豫及其以東區)、中原南方地區、西藏地區;

11、新疆石窟寺?①高昌區,吐峪溝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5-13c,窟前建築,6c前小乘為主,6c後大乘,千佛,8c後阿彌陀佛多;②古焉耆,5c開鑿,七星格,克孜爾東傳影響焉耆;③古龜茲,主要在庫車拜城,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庫木吐喇石窟、蘇巴什佛寺,形制多僧房窟、中心柱窟和方形窟、大像窟,壁畫有本生故事、因緣故是、佛傳故事,分為三期;

12、唐代龍門石窟分期?①三期,太宗到高宗;武后;中宗到德宗;②特徵要點:石窟形制、頂、佛像位置、數量、衣服;

13、雲岡石窟分期?三期,北魏前期,北魏遷洛之前,遷洛之後;

14、中原北方石窟分期?分期4期:第一期,5-6世紀,鼎盛期;第二期,7-8c;第三期9-10c,開始衰落;第四期,11c以後開鑿的地點越來越少;

15、犍陀羅藝術?①犍陀羅藝術興起於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以巴基斯坦白沙瓦為中心,在貴霜王朝第四任國王伽膩色迦在位時期大力發展佛教,犍陀羅逐漸成為印度西北部佛教的中心,這個時期的圖像與造型藝術以及藝術題材,融古希臘、羅馬藝術、古印度、古波斯等多種藝術風格為一爐,創造了獨特的犍陀羅藝術。②其打破傳統的反對偶像崇拜禁忌,開始模仿希臘神像,用古典技法雕刻佛像和佛教題材,其造像特點在於有希臘式披袍,衣褶厚重,富於毛料質感,人物表情凝重,高鼻深目,薄唇捲髮,飽滿健碩;裝飾樸素,莊嚴穩健。③其佛寺特點從崇拜佛塔為主向崇拜佛像轉化,公元六世紀前後學習龜茲地區石窟寺特徵,建立大大像窟。④其對於中國新疆和中原地區的造像影響巨大。

16、石窟分類?①生活類:僧房窟、禪窟、影窟、瘞窟、倉儲窟;②禮拜類:大像窟、塔堂窟(塔廟窟、中心柱窟)、佛壇窟、涅槃窟、佛殿窟(方形窟);③講堂窟;

17、犍陀羅藝術產生的背景?希臘入侵之後,作為東西方文化交織之處融合了古希臘羅馬、古印度河古波斯的雕像藝術,創造了自己的風格。

18、馬圖拉造像特徵?馬圖拉位於恆河中游西北部,現在新德里的南方,是當時的商業和交通中心,亦為貴霜帝國的佛教中心之一。馬圖拉造像為以印度北方邦馬圖拉地區為起源地和代表的雕刻藝術,人物造像薄衣透體,肌肉健碩而裸露。公元前2世紀左右這裡開始產生佛教造像,馬圖拉佛像的體態、氣質和儀錶都和犍陀羅不同,它主要繼承了印度原有的雕刻技法,佛像體格健壯,氣質強悍,表情明朗。著衣一般為偏袒右肩,緊貼身體。從其特徵來看其強悍的形象與佛經上的佛陀祥和靜穆的形象不一致,也顯然和同一時期的犍陀羅造像的安靜沉思不同。由於其造像時間非常早且帶有紀念銘文,故有人認為馬圖拉為佛像的發源地,但根據現有資料很難確定。

19、薩爾納特造像特徵?①笈多王朝的另一個造像中心是薩爾納特,是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的地方,漢譯為「鹿野苑」。這個地方位於中印度,藝術手法和風格也深受印度傳統藝術的影響。②它雕造的佛像與馬土臘樣式幾無二致,唯一不同的是佛像衣紋的表現手法別具一格。佛像身上幾乎不施衣紋,僅在領口、袖口和大衣下擺處翻起一道邊以表示穿有衣服。這種造像出自薩爾納特地方,所以學術界一般稱其為「薩爾納特式造像」,其衣紋表現手法亦以「薩爾納特式」相稱。③由於薩爾納特仍屬於印度傳統藝術範疇,特別是造像身上的其它特徵與馬土臘地方造像一樣致,所以一般將它與馬土臘造像一起合併稱為「笈多造像」。薩爾納特現存最為著名的造像是五世紀的《佛陀說法像》,此像高160厘米,為米那爾出產的砂岩雕成,現珍藏於印度薩爾納特博物館。此像體現的整體藝術風貌與笈多時馬土臘佛像幾乎沒有區別,只是衣紋表現手法不同而已。它同樣是印度古典藝術達到高峰的偉大代表之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笈多藝術的馬土臘和薩爾納特兩種藝術形式中,薩爾納特風格對青州佛像的影響尤為突出。青州北齊單體佛像大多採取了薩爾納特表現手法,僅在領口、袖口和衣服下擺處刻畫出一道衣邊來表示著衣。通過這種簡潔的衣紋處理手法,佛像圓潤光潔和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軀體得以充分地展現出來,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效果。

20、石窟寺?開鑿于山體旁側崖面上的諸種佛教洞窟的總稱,一般由幾種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構成(如大像窟、中心柱窟、僧房窟、禪窟),石窟也可以說是特殊形式的佛教寺院,因此中國學術界也將佛教石窟稱為石窟寺。許多石窟寺洞窟密集,古稱千佛洞,佛教石窟起源印度,3c開始開鑿,5-8世紀興盛,最晚到16世紀,個別到清朝。中國石窟寺以開鑿於岩石之上為主,如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這類石窟造像以雕刻為主;也有一部分開鑿於礫岩地區,力圖敦煌石窟,這類石窟以雕塑繪畫為主;少量以土坯壘砌而成,如吐魯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以繪畫、雕塑為主;

21、造像碑?中國古代以雕刻佛教造像為主的石刻,全形似碑,其上開有小龕,多為佛教造像,極少數為和道教有關。多銘刻有供養人的籍貫姓名官職等,有時還有供養人像;按照形制可以分為碑形造像碑和四面體造像碑;產生於北魏時期,盛行於北朝,今發現為東魏北齊西魏北周之造像,隋代減少,唐代僅偶有發現,多見於山西陝西河南甘肅;造像碑之形制與同時期的造像密切相關,因其雕刻在較小的石碑上因而更加細緻,對研究當時的宗教藝術與宗教史意義重大。

22、菩提樹?印度的「神聖之樹」,象徵智慧,傳說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成道,常用來代表釋迦牟尼成道的場景。

23、佛教的境外傳播路線?北傳(克什米爾大月氏新疆1中4朝6日越柬);南傳(-3c斯里蘭卡上座部);藏傳(7c小乘,9c大乘佛教13c蒙古)。

24、中原北方地區石窟寺分區與分期?分區:河西區(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甘青黃河以東區(永靖炳靈寺、固原須彌山石窟)、陝西區(彬縣大佛寺、藥王山石窟、延安萬佛洞)、晉豫及其以東區(河北響堂山);

25、佛教在我國的發展分期?①傳入期(漢哀帝元壽二年);②翻譯期(鳩摩羅什、僧肇,佛教藝術開始形成);③義學的發展期(真諦,佛教藝術大發展);④創宗立說期(6世紀後半葉到9世紀末,玄奘、義凈、善無畏、金剛智、不空);⑤融合吸收期(理學興起,佛表儒里佛教教義被理學吸收,使命完成);⑥近代復興期,金陵刻經局。

26、各大教派代表人物?①三階教:信行,三次打擊晚唐衰亡;②禪宗:達摩、慧能(不立文字、見性成佛);③凈土宗:善導,專修往生阿彌陀凈土,簡單易行;④密宗:善無畏、金剛智、不空(開元三大士)⑤律宗(四分律宗、南山宗):道宣、懷素、法礪;⑥天台宗:智顗(諸法實相論)、法華經;⑦三論宗:吉藏,中道實相論;⑧法相宗(唯識宗、慈恩宗):玄奘,窺基,三性說;⑨華嚴宗:法藏,一真法屆;

27、識圖: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姻緣故事;燃燈佛授記本生、晱子本生(鹿皮孝子)、濕毗王割肉貿鴿、須大拏樂善好施、捨身飼虎 (摩訶薩埵)、獼猴奉蜜、比丘思女人見其身形臭爛欲想釋解緣、一切施王本生、彌蘭本生 、兔王本生(KK14)、月光王施頭

28、三世佛?①橫三世佛,空間上:藥師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

②豎三世佛,時間上:燃燈佛、釋迦牟尼、彌勒佛

29、佛教在印度的幾個發展階段?①初創期(-6--3c),在恆河中游一帶傳播,規模不大,遺迹遺物較少;②成長期(阿育王,-3--1c);③革新期(貴霜王朝,到哥哥階層-1-4c);④發展期(笈多王朝,4-8c)大乘佛教興起,稱為主流,印度中北部;⑤衰落期(8c密教成為主流,葉色那王朝,12c)

30、方形窟:這類洞窟的主室平面為正方形、橫長方形或縱長方形,故稱之為方形窟。這類洞窟在克孜爾石窟中數量最多,約佔洞窟總數三分之一以上。方形窟的主室平面和窟頂形式,都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洞窟的使用功能和性質也比較複雜,不像僧房窟和中心柱窟那樣單一。

31、大像窟:這類洞窟在形制上與中心柱窟非常接近,可以歸為同一類型。由於此類洞窟的主室正壁前,塑一軀高達的立像,主室高度因而也與後室相差懸殊,有其自己的特點,故另立一類。大像的高度一般在5 米以上,其巨大者可達十餘米。

32、僧房窟是供僧尼生活起居之用的洞窟, 性質同於寺院中的僧房。龜茲地區的僧房窟, 典型的形制是: 進入僧房窟居室的甬道, 多安排在居室旁側; 居室前壁開鑿有方形或長方形的明窗; 在居室窟門旁鑿出壁爐式灶坑; 在居室窟門的對面, 多鑿出低矮的禪床; 在甬道盡端, 有的還另鑿出小室, 供存放物品之用; 居室頂部多為橫券式。僧房窟壁面不畫壁畫。

33、阿育王柱: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阿育王為宣揚佛法在各地建造石刻法敕,分為摩崖法敕和石柱兩種,這種刻有經文供百姓學習的石柱又稱為阿育王柱。一般沒有台基和礎石,直接埋在土中,柱身斷面為圓形,上小下大,豬頭分為三段,下為鐘形覆蓮,上托一圓形平盤,盤側面浮雕植物動物和法輪,盤上即頂部雕刻動物,牛馬象獅。石柱法敕可分為七章法敕和普通法敕兩種。石柱頂端雕刻有不同的圖案,在著名的鹿野苑的石柱上雕刻有四隻獅子,形態逼真,獅子蹲踞蓮花之上,蓮花周圍為牛馬象獅分別代表四個方向,每種動物以法輪隔開,整個柱頭以灰色大理石雕成,造型精美。

34、優填王像:優填王所造佛像,優填王為釋迦同時期人,現在來看佛像產生於公元一世紀。龍門石窟有不少優填王像,多為善跏趺坐,身著通肩袈裟,通體無衣紋。

35、涅槃:到達能夠擺脫生死輪迴的境界。印度婆羅門教和佛教都認為一切生命死後都要轉化為其他生命,而且永無止境,並認為輪迴是一種極大的痛苦,只要堅持修行就能擺脫輪迴,釋迦牟尼即入涅槃世界。

2016年1月4日


推薦閱讀:

【表格】藕益大師約四教各論三皈依
有沒有人想到過佛教全部都是「物理學」?
轉載一篇文章,關於《無量壽經》的彙集本
怎樣對一個認為佛教是迷信的人解釋佛教是無神論?
因果輪迴是否是一種以暴制暴?

TAG:考古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