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七都鎮,走進明代刑部尚書林聰故里!
初次對七都這個千年老鎮有了一點點的印象,是因為看到書中記載著陸遊曾經來過七都,陸遊不就是小愛小時候課本里著名的詩人陸遊嗎?看到這段記載時候覺得好神奇,陸遊也來過此處!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七都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千年老鎮隱約地吸引著我.....
這一次古建築的風華第11期,小愛就將去到這個悠久歷史的老鎮去探尋那深埋於歷史長河裡的古老建築。
七都鎮,舊稱峬源、峬村,風光別樣,民風淳樸。既有巍峨磅礴的連綿山脈,又有日出朝霞,滿目金輝的宜情海景。
由鎮區塔兜山和和乾村瓦樓岡及碑頭山古遺址的發掘,就可以表明早在青銅時就有七都溪流域就有人類定居。並且最終於明代在此設都。陸遊往年曾寫詩《西窗懷舊》,中游「傷心西窗夢,同在峬村折荔枝」的詩句。也是寧德歷史上名人林聰的故里。
來到在美麗古老的七都鎮,至今仍保留著眾多有價值的文物古迹,這其中尤以林聰故居最具盛名。這不僅是因為這裡有保存完好的林厝老宅,少保祠、冠英坊、都憲坊等古建築。而是源於那建築下所投射出的那種精神和風骨。
林聰是中國明代刑部尚書並加封為太子少保。在寧德,他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不僅是因為他是迄今為止寧德縣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官,更是一個能為家鄉人民辦好事的好官。
他,字季聰,號見庵,出生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寧德市七都人,23歲時(明正統四年(1439))考中進士,成化十三年(1477)秋,官拜刑部尚書。林聰一生歷官達42年,為官清正,勤政廉潔,敢於諫言,曾三起三落,二次入獄,但依然堅貞不屈,不畏強權,務實為民,被譽為明景泰年間第一諫臣。
林公擔任刑科給事後,被其查辦的貪官,據史書記載,僅二品以上的官員就達12名,其中不乏皇親國戚、重臣勛將。所奏的彈劾疏奏語犀利、言辭懇切、懲肅態度堅決,留下《奏議》若干卷,現僅存八卷。
林厝老宅
整個林厝老宅佔地面積1374平方米,座西南,朝東北,明洪武四年(1371)初建,清乾隆五年(1740)重建,主體建築規模宏大,共三進三廳加後花園,有門樓,前天井,前廳,中天井,正廳戲樓,後天井後廳,後花園水井等。前廳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式結構,硬山頂,烽火牆,高6.9米,三合土地面這裡就是七都的驕傲。林聰從小生長所在地。
少保祠
位於蕉城區七都鎮七都村坊下坪,是為紀念明刑部尚書、太子少保林聰而建。祠佔地面積458平方米,坐西南朝東北,主體建築由門樓、中廳、後廳組成,磚木結構。1992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冠英坊
在七都鎮街頭的冠英坊 位於七都街林式祠堂前始建於明景泰三年(1452)後毀於倭亂,清乾隆五年(1740)復建,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期間被拆卸。主部件尚存,1990年修復於今址,座西南朝東北。兩柱一間三樓,歇山頂,如意斗拱,通面闊4米,高約5米。
坊脊正中置海浪紋太陽雕方拓,牌匾正中豎刻「冠英坊」三字。正面橫刻「翰林少保」,該坊為明代進士、刑部尚書林聰而立,背面橫著「奕世胖魁」,為林聰之侄女、進士、刑科給事中林文迪而立,三處題刻均未楷書。1992年12月寧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寶華寺
又稱寶花寺。因山型如花瓣而名。寺始建於唐寶曆元年(825)。幾經荒廢重修、重建。文革。期間被作為知青點,後作為茶場人員住宅。住宅樓現在已重建彌勒殿。寺院內有一棵百年荔枝,枝葉繁茂結果。
同聖寺塔
同聖寺塔 位於媽坂村同聖寺前。始建於五代晉天福七年(943),現為宋代建築。塔為樓閣式,石構實心,八角九層,通高7.55米,塔座邊長各1.5米,塔頂置有八角九層的小塔剎一個,每層八面均有浮雕坐佛一尊,神態各異。須彌勒底座八角浮雕力士一尊。塔身有一點傾斜。1992年寧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陂塘
又名赤鑒湖,位於市區東北二十公里,蕉城區七都鎮六都村東面,東鄰漳灣留嶼。西至104國道,南毗增坂村,北臨七都港,面積8.2平方公里,圍墾耕地總面積1.23萬畝。
西陂塘歷史上是一片海灘,這裡四面丘陵環抱,山色湖光,平潮時尤其美不勝收,南宋愛國名將韓世忠游赤鑒湖曾有詩讚曰:「萬傾琉璃到底清,寒光不動海門平」。鑒開波面一天凈,虹吸潮頭萬里聲。吹斷海風漁笛遠,載歸秋月落帆輕。芍陂曾上孤舟看,何似今朝雙眼明?」從宋朝開始,西陂塘就歷經圍墾,幾度滄桑,屢興屢敗。
走過古老的七都鎮你會發現,七都不僅給我們留下了那76平方公里的青山綠水和那深埋於歷史長河中的古老建築,更為我們留下的是一種精神和那永遠不會被遺忘的記憶。
喜歡的話可以搜索微信公眾號:愛寧德。
么么噠~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侵刪)
推薦閱讀: